11.1《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09: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导学案 2023.2.10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式,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
2.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学习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论证的运用。
3.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文学成就
贾谊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论集《新书》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3.后人评价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译文:
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赏析:这首诗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
4.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5.解题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文本探究】
梳理文章结构: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文言知识。
第一段:一词多义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词类活用: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2.内立法度 ( )
3.外连衡而斗诸侯( )
第二段:重点字词
孝公既没( ) 蒙故业,因遗策(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以致天下之士( ) 合从缔交( )
相与为一( )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
追亡逐北( ) 因利乘便( )
第三段知识点检测:
1.选出下列句子中“以为”的含义不同于其他选项的一项( )
A.輮以为轮 B.以为桂林、象郡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铸以为金人十二
2.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3.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南取百越之地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弱天下之民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南取百越之地
第四段:区分名作动、名作状
1.晋军函陵( )
2.籍吏民 (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6.朝济而夕设版焉(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9.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
10.席卷天下( )
11.瓮牖绳枢( )
12.天下云集响应( )
13.赢粮而景从( )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E.赢粮而景从
15.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E.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五段:掌握一个句式—状语后置句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以下句划横线的词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逡巡而不敢进
3.从文言句式角度,选出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组( )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申之以孝悌之义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自以为关中之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重点句子翻译。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译)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5分)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学习对比论证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四个方面的对比:一是 与 对比,二是 与 对比,三是 与 的对比。四是 与 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 < < < ”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 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
课外拓展
途经秦始皇墓 唐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体现的情感与《过秦论》中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一、
二、
第一段:
固:形作名,险固的地方。
固:牢固地。
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布袋一样
内:名作状,对内。
外:名作状,对外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第二段:
没:通“殁”,死。
蒙:继承
因:沿袭。
南、西,东、北:名作状,向南(西,东、北)
取、举、割、收:夺取、攻取、割取、占据。
爱:吝惜。
致:招纳 。
从:通“纵”。
相与:共同、一道。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组词法。
珍贵的器物 贵重的财宝
肥沃富饶的土地
兼:聚集。
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士兵、败北的军队
因利/乘便:形作名,有利(便利)的形势
第三段:
1.C A、B、D都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作为”;C项是“认为” 。
2.C C目的 /A凭借,B把 ,D凭借
3. 亡:使……灭亡
履:名作动,登上
南:名作状,向南
却:使……退却
弯:使……弯
弱:使……弱
帝王,名作动,称帝称王
4.D 名作状/ ABC使动用法
第四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衣,名词作动词,穿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名词作状语: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10.席卷天下
11.瓮,绳:名作动,用瓮作,用绳子系。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着门轴,形容家里贫穷。
12.云、响: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13.景:名作状,像影子那样。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14.C A.没——殁 B.倔——崛 D.有——又 E.景——影
15.D A.弱,使动 B. 亡,动作名 C.云,响,名作状 E.亡,使动
第五段:
1.BC
2.B
3.B
三、重点句子翻译(略)。
四、文中有四个方面的对比:
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
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
三是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四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陈涉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
五、①运用了对比手法,“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把秦始皇和汉文帝进行对照,批判秦始皇的暴政,歌颂汉文帝的仁政。②末尾两句中,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无形中表现对“仁义”的歌颂。这与贾谊在《过秦论》中倡导的“仁义”其实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