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始终未有改变”错,原文“没有大的改变”。
2.DD项,引用“古意既亏,百病横生”,旨在强调当代文艺创作应注重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
3.BB项,仍属于时间性古意。
4,先总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存在重视“古”的倾向,接着阐释传统艺术中两种“古意”的内涵,然后点明
两种“古意”的关系,最后指出“古外求古”的现实意义。(每点1分)
5.①借鉴传承时间性的古意,即将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法门”,作为当下创作的范本。
②追寻非时间性古意。以时间性的古意为媒,去追求时间之外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或
者答:探寻非时间性古意,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
③突破古代艺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保持创作的活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笼统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给1分)
6.BB项“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错。根据文中聂赫留朵夫愿意出钱请律师
这件事来看,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
7.BB项这些描写,意在表现玛丝洛娃的贪婪。
8.有三次变化。①聂赫留朵夫起初用“您”称呼玛丝洛娃,是因为自己是来请求玛丝洛娃原谅的,而且两
人之间也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后来称呼“卡秋莎”“你”,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想得到玛丝洛娃的理解和宽恕,想在情感上拉近与玛丝
洛娃的距离。
③再次改为“您”,一方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杆悔和赎罪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和接受,让他感觉到与
玛丝洛娃之间距离的遥远,有着难以消除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
聂赫留朵夫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太有失自己现在的身份。
④这些称呼上的斟酌变化,反映出聂赫留朵夫尽管很想帮助玛丝洛娃,但内心还是有着犹豫和摇摆。
(每点1分,共4分)
9.①过往所受伤害大,不愿触及创伤。
②对聂赫留朵夫缺乏信任,不相信像他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
③自己麻木,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己经失去了灵魂。
④现实社会最底层的处境让她对生活、对社会感到厌恶、绝望。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0.B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11.B“庙”,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平民无“庙”。
12.C乙文中的后一个诸侯指是“起于平民”的山东各地的起义首领。
13.(1)(4分(可是)一个戍卒起事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
是什么原因呢?
得分点:“作难”的理解、“七庙”的借代、省略的主语(“秦王子婴”或“秦君”)补写、被动句各1
分。
(2)(4分)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
得分点:“延”,延请或引诱、诱导:“开关”,打开关塞:“百万之徒”,百万的军队:“逃北”,败
逃。每点1分。
14.(1)没有利用好秦国四面具有的显要关塞的地形优势来闭关据守。
(2)没有认识到来犯者出身平民,并不具备王者德行,只是谋求私利,当他们看到秦地险阻可能会退兵。
(③)未能施行仁政,安定本土,休养生息,收纳弱小,扶助疲困,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国力后再作图谋。
(每点1分)
15.C老鱼和瘦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但在音乐律动下翩然起舞,突出的是音乐的效果。绝密★考试结束前
慈溪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
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园林以古法为尚,等等,这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
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
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实际上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
“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一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
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
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
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石涛
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一一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
精神。尤其在文人艺术中,这种倾向则更为明显。古意,如同俗语中所说的“古道热肠”,正因为“人
心不古”一一丢弃了它的本然性存在意义,背离了真性,所以需要这种温热的“古意”。古意,在一定
程度上说,就是本初之意、朴素之意,它是创造的源泉。
传统艺术中与“古”相关诸概念,大多与这种非时间的古意有关。如古澹,强调以淡然本真之怀
面世,克制人追求目的性的冲动。古朴,形容一种朴实自然的格调。浑古,强调超越知识分别的无时间
境界。高古,一种与永恒同在的非时空境界。古秀,强调朴实本真中的活泼,等等。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
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以时间性的“古”为蝶,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是“古外求古”。
古外求古,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一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
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
作为他者的时间之“古”,如一团迷雾襄挟着人,一般人就活在这阴影下,将其当作现实存在的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