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15: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本解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选文以“革命精神”为人文主题,以“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阅读训练要素进行编排。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为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十六周年时所作的文章。
一、文体清晰——忆之深
文章属于回忆式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审讯、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结构上运用了首尾呼应、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全文紧扣“回忆”,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追忆了父亲牺牲前的事情。整整十六年的岁月光阴,丝毫没有让这份回忆变浅、变淡,反而在作者的心中是如此清晰。作者细致描摹着父亲的一言一行,在看似不带悲情的叙述后面,藏着对父亲最深的记忆与怀念。
二、描写立体——辞之切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理解、敬佩与深切的怀念。
文中,4月28日这个时间反复出现,这是李大钊的被难日,而他的女儿却是从报纸上匆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这无法告别的告别,作者只能把这一天深深记在心中。文章对于李大钊细节的刻画是如此细腻、真实而感人,可见虽然时隔多年,但是16年来,作者对于16年前的这段经历是反反复复在心里回忆、铭记的,这带着血泪的深情怀念,并没有以过多的哀语来修辞,却化作了作者笔下最朴素的真情。
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他那“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神情背后,不知承受了多么残酷的苦刑,不知遭受了多少非人的折磨。在他“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的最后一眼中,不知埋藏了多少对妻子儿女的眷恋与不舍。
对于失去父亲的描述则令人刻骨铭心。母亲得知消息后“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而我则是咬紧牙关,艰难说出父亲的被难日。辞切始于情深,情深方以动人。
三、对比烘托——志之坚
正如光明的反面是黑暗,在这篇回忆文中,黑与白的刻画,明与暗的描摹同样清晰可见。在作者笔下,反动派就如炼狱中的魔鬼,他们的脚步声是沉重的,吼叫声是粗暴的,表情是狰狞的,语言是冷酷的,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则是一遍又一遍呈现的父亲的脸,总是那么“安静而慈祥”,那么安定而沉着。
就在这样的对比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心中有理想,胸怀信仰的革命先驱的崇高形象,他没有过多的言语,即便身处炼狱,手脚被缚,却无法阻挡他内心对于革命胜利的憧憬与革命意志的坚定。这使得李大钊因身受苦刑而憔悴的模样显得那么肃穆而光辉。
【学情分析】
人物描写 查阅资料,理解课文
已知 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理解及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生长点 通过人物描写(如外貌、动作、语言等)理解人物崇高的品质。 掌握一定查阅资料的策略,并学会将查阅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整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说出印象最深的事。
3.能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说出印象最深的事。
【教学难点】
查找资料,结合相关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明晰文体 走进人物
一、话题引入 齐读课题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青春誓词言犹在耳,而你们知道吗?在共产党成立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曾有无数革命者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
今天,就在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录本,听作者叙述那段——《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借助资料 初识人物
1.明晰文体:
同学们,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为谁而写的?回忆了什么时候的事情?
PPT出示:________为________写的,回忆了________年的事情。
(板书:李大钊)
2.学生交流:结合注释及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基本信息,知道了这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的文章?(板书:李大钊)你了解李大钊吗?谁能结合自己查阅到的资料简单说说?
3.资料补充:同学们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为我们介绍了李大钊,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人物。
PPT出示:
①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毛泽东主席
②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
4.交流感受:一位是开国领袖,一位是现任主席,他们都对李大钊做出了如此高的评价,你有什么感受?
板块二:紧扣时间 理清文脉
刚才我们借伟人之眼,走进了李大钊,现在,让我们把思绪落回到女儿对遇难而亡的父亲的回忆中,再读课题。
一、聚焦时间
同学们,这篇文章记录的是16年前的回忆,因此,可以推断作者写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
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啊!它可比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年龄都长呢?16年前发生的事情记得清吗?此时的你有什么疑惑吗?
二、整体感知
那么,16年前到底发生了哪些事,课后题已经提示我们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请拿出学习单,咱们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填的?
1.汇报答案:对于篇幅长的文章,这些时间词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文章脉络。
①关注自然段划分: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分别出现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一起来找。
②关注概括准确性:找到了对应的时间,也就帮助我们划分了课文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我们来比较一下几位同学把事件概括得准确吗?
(板贴: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板块三:聚焦描写 交流分享
一、交流讨论谈印象:
那么,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自主交流“印象最深”的片段:
预设:
①被审时:聚焦李大钊外貌的描写
②被捕前:我对“被捕前”印象深刻,因为那时父亲明明有离开避祸的机会,却偏偏不逃离北京,他还烧书和字片。
③被害后:我对“被捕后”印象深刻,因为母亲和我都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因为失去亲人而身心重创。
(你结合人物描写读出了,这是一段沉痛的回忆)(板书:沉痛)
二、聚焦描写知品质
1.关注“被捕时”:
(1)透过描写知“可怕”:这一天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可怕)
A、学生圈画语句:哪些语句写出了当时的可怕?
PPT出示:8-17自然段的文字内容
B、关注描写:
怎么写出这种可怕的?(人未到,而声先至)。
敌人出现后,又是怎么写出当时的可怕?(板贴:人物描写)这里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凸显出敌人的可怕。
(2)对比体会知品质:
A、圈画语句:面对可怕的敌人,李大钊的表现是怎样的?
(出示李大钊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严峻”。)
B、感知人物:此刻,李大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现场板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C、体会写法:为何关于父亲的着墨那么少,对敌人的描写那么多呢?
小结:是啊,在一正一邪的鲜明对比中,愈加反衬出李大钊形象的高大与伟岸。
2.关注“被捕前”
(1)感受时局之“严峻”
同学们,其实这可怕、沉痛的一幕早有预告。父亲被捕前的局势是如何的?
PPT呈现: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严峻”在这里指局势的紧张(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文章哪些细节暗示我们当时局势的紧张?
(2)感受态度之“坚决”: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父亲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出示父亲的话: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板块四:查阅资料 深化理解
一、自主交流:
1.畅谈发现:那么,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工作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离开?李大钊说清楚了吗?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没有)对于文章没有提到的内容,我们怎么理解课文内容呢?(板书:查阅资料 理解课文)
那么,你能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一谈你的看法吗?
2.资料补充:看来,信息搜集不够全面也不利于我们理解课文,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搜集资料?老师这里有一组材料,你觉得哪些材料对你理解课文有帮助?
3.筛选资料:请你从资料袋中选取合适的材料。
二、合作探究:这些材料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关键事件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下面,请大家利用资料袋,小组合作,试着理解李大钊说的话。
1.小组汇报:
2.情境创设:了解到当时情况的紧张与危急,如果你是李大钊的朋友、亲人,你会怎么劝他呢?(同桌试试)
①学生交流:
面对朋友、亲人的劝说,李大钊的话表明了他的内心,他是怎么想的?读懂了他的内心,才能读好他说的话。
②指导朗读: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重于泰山,所以他坚决反对:“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高于生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坚决反对: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3.情感升华:李大钊最终没有离开北京,却走上了敌人的绞刑架,在电影《革命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播放视频)
①观看视频:同学们,一边是温馨的家,一边是敌人冰冷的绞刑架,是什么让李大钊毅然作出坚守的决定?
②设疑追问:是啊,即使千难万难,但是坚持革命,他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这不仅是李大钊对妻子说的,更是对革命事业的表白。再读(相机指导朗读)
三、总结本课:同学们,李大钊被审和被害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课后,大家也可以结合阅读中的疑问继续搜集资料,深入了解他的革命事迹与英雄形象。下课!
板 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讯-被害后 查阅资料
可怕 沉痛 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