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2014届高三四校联考
历 史 试 题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式微,但其君主世袭的继承惯例得到了部分延续。下列史实中符合上述惯例的是
A.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
B.兄长宋太祖传位宋太宗以确保政权平稳过渡
C.明太祖因太子亡而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延续百年定局
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这反映出当时
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 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商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封建官府
3.一般观点认为:秦朝确立了同心圆的体制架构,而汉代以后确立了同心
圆的文化思想架构。右图是《小中华思想下的华夷秩序》,在这一秩序
下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曾自称为“小中华”,意即“文化认同、
文明继承者”等。这一思想秩序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得益于
A.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B.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C.汉朝开通丝绸之路
D.汉朝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4.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宦官的权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5. 1087年,王岩叟在一个奏章中讲到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富民如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促使地主与佃户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佃户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
B.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南宋为缓和阶级矛盾,保护佃户的自由 .
D.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长期斗争
6.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至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举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此等论调”应该是
A.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B.李赘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主张
C.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思想
D.康有为的“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的观点
7.从以下两张图片中能够得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宋朝
宋朝“桨轮船” 宋代装配投石车的海军战船
A.科技水平全面领先于世界 B.在军事中普遍使用火药武器
C.在航海中开始使用机器动力 D.科技与军事、航海相结舍
8.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进步。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洋务企业里
B.第二阶段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历史舞台
C.第三阶段无产阶级已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促使中国革命即将转型
9.19 01年,梁启超写道:“凡公理所在,不必以古人曾行与否为轻重也,故尧舜禅让之事实与今日之新主义无甚影响。即使尧舜果有禅让,则其事与今日民主政体绝异。”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梁启超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系
B.梁启超开始从全新的资产阶级立场阐释民权
C.梁启超抛弃了中国古有民主制度的牵强附会的谠法
D.梁启超借助西方的民权说鼓吹改良
10.章士钊在临时参议院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撰文写道:“《约法》日:‘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倘有人不依法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则如之何?以此质之《约法》,《约法》不能答也。”在此,章士钊指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B.没有解决公民自由的保障问题
C.为行政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保障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
11.史料记载,1912—1920年为中国工矿业的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资本都有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 082万元,工人有20多万。到1920午,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 759家,资本额50 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5万。这一时期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4%。下列对造成上述局面的因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B.民众的爱国运动
C.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0.1929年4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富农田地自食以外的多余部分,在贫农群众要求没收时应该没收,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这表明当时
A.有保留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富农不是革命的对象
C.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D.保留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
13.1937年11月,宋庆龄发表声明:“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地实现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该声明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D.百团大战的发动
14.有资料披露,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在1944年曾提出,美国在装备蒋介石的同时,也应装备活跃于太平洋海岸的八路军、新四军。这个主张曾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支持,并派以包瑞德为首的美军观察组赴延安,同解放区军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美国
A.选择与中共建立两国合作关系 B.调动中国一切力量打击日本法西斯
C.要建立与太平洋海岸线的直接联系 D.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纳入其控制之下
15.阅读1979—198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统计表。此表反映出
A.国有经济走向衰退 B.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
C.城乡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行
16.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千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是指
A.中外合资企业 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
C.国营企业 D.集体企业
17.某同学在自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8.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土地兼并、英国历史上饱受诟病的“圈地运动”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的垄断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牺牲小生产者的利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弱肉强食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D.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19.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采取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据此可知费边社的目的是
A.消灭私有制 B.建立福利国家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20.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巴比伦公主》中曾以英国人的口吻说:“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先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下列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两党是自由党和民主党
B.两党体制下,党争不断,政局紊乱
C.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D.佚尔泰抨击的是法国共和制的弊端
21.有人曾这样写道:英国艺术家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而在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自然发怒”等。材料反映了人们
A.对社会发展的浪漫主义情怀 B.对工业文明的向往、赞美及担忧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与想象 D.对科技革命的期盼与幻想
22.“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一个德国商人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严重的贸易壁垒造成德国人在经商活动中无利可图
B.国家的分裂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欧洲摒弃民族偏见走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D.林立的邦国和连绵的战争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23.“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19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什么思潮或流派
A.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 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
B.思想领域:民族主义 文学领域:浪漫主义
C.思想领域:启蒙运动 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
D.思想领域:自由主义 文学领域:印象派
2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和贫苦农民的专政;但同时又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其主要依据是
A.资产阶级成功领导了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二月革命”
B.俄国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俄国人民迫切要求退出战争实现和平
D.临时政府掌握着强大的武装力量
25.1944年12月,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1946年5月,他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A.倡议各国科学家不研制原子弹 B.宣扬自己反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C.敦促美苏结束“冷战”对峙局面 D.促使祉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0分,共计50分o)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朱熹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予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材料三 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对予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却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雨达人”的信条……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伏尔泰对英国政体和中国儒学的评论》
中国名为用儒术者,三千年于兹矣,乃徒成就此相攻、榴惑、不相得之民,一旦外患忽至,则糜烂废瘘不相保持。其究也,且无以自存,无以遗种,则其道奚贵焉?严复《严复集。原强》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规点。(3分)与孔子相比,朱熹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3分)
(2)结合材料二中观点,分析说明材料二中孟子、与人文主义者两者对“人”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严复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原因。(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曲线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表中的两条曲线,提取两项有关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一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1885年时,英国对外资本输出为13亿英镑,到1913年它的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英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一一摘自孙岗《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英国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英国)大学中所认为不可少之智识,唯熟读拉丁希腊之古文学,而无批评之精神;所谓佳文无非引经据典之刻板文字而已。故英国最初之科学,其进步也,初与学制上之教育机关无涉,且为老师阶级与教士阶级所切齿痛恨者。……关于此点,德人较胜。德国之“学者”对于新学未尝仇恨,颇能听其发荣滋长。德国之商人及制造家亦与英国不同,初无轻视科学家之意。盖德国商人以为智识者乃一种有需于栽培之收获,吾能以肥料养之,则他日收获宜更丰盛。
一一摘自[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并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在经济侵略方式上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之间有何关联?(4分)
(3)有人说“法拉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却未能改变英国的命运”,请解释其涵义。材料三中,韦尔斯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何种解释?(4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