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11: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掌握物候与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3.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物候江山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
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这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文章。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理解词语】
字音字形
多音字
“载”在意为“年”“记在书报上”时读“zǎi”,如“一年半载”“转载”;其余时候读“zài”。
【串句记忆法】春寒料峭,小区里的连翘( qiáo )已经盛开了,一片片花瓣翘(qiào )起来,像是小姑娘的裙摆。
形近字
【词语解释】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新课讲解】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以四季物候的变化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11、12):说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逻辑顺序。
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真题模拟】
1.文中描述的物候现象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考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答题思路:
参考答案:
①草木荣枯、虫鸟变迁等自然现象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②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③物候现象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一部分(1-3)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2.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第二部分(4、5)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用原文回答)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