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第三部分
研读6~10段
1.默读,总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min)
提示:关注第6段和7~10段的内在联系,关注7~10段各段的中心句。
主要内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分析:第6段和第7~10段从形式上看是问答关系,第7段~10段是对第6段问题的回答。第6段和第7段~10段从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南北)的差异
经度(东西)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再次默读7~10段,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说明。(3min)
提示: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请从这个角度考虑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说明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5min)
这一段首先明确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从地域上看,呈现出南早北晚的总体规律,然后又说明从季节(时间)上看,南北差异又有所不同。句子间内在联系紧密;再加上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说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
我国幅员辽阔,物候现象复杂,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竺可桢从中发现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纬度,以它为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物候现象南早北晚这一规律。这种思维是综合思维,方便我们一下子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常有价值。6-10段的整体内容都是综合思维的结果。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5min)
4.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8、9、10段,找到每段影响物候的因素,并且举例分析。(3min)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例如:第8段:受经度差异影响,春天近海比内陆花开晚。
第9段:受高下差异影响,植物抽青、开花等春夏两季越高越迟,秋天乔木落叶越高越早。无风的夜里,山腰无霜,山脚有霜。
第10段:受古今差异影响,现代植物抽青、开花比古代早。
基本方法:
根据要素,把情况分类,从几个角度介绍特点和规律。多用举例子、列数字。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请你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使……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
引用 引用……的文献资料(诗词、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趣味性等)。
下定义 对……加以具体、准确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参考答案]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续表)
作比较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列数字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引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续表)
1.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四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21世纪教育网
3.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然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深入探究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妙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描述物候现象
明确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
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指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本文原来的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说说你的理由。
我更喜欢“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说法生动形象,更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不错,它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说明对象,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过,如果是写给非专业人士阅读,还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有吸引力一些。
3.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那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物候现象非常丰富,且物候观测的数据是对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不同意。自然现象只是事物的表征,还需对它进一步分析,而这得靠精密的仪器来完成。
物候现象确实有它的神秘之处,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但是,这些自然现象只是物候的表征,需要进一步观测、记录、分析,况且有些物候知识的获得和物候现象的测量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完成,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总结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板书设计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写作特色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拓展延伸
古代农谚选粹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五月,中原地区已是夏季,但在天山,却仍飘着雪,不见花影。这是由于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天山地处西北,海拔甚高,十分寒冷,五月时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