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新课导入:俄乌冲突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至今依旧备受国际关注,今天暂且不论俄乌冲突详细原因后果,单说他们同作为前苏联加盟国,如此手足相残自损实力,致使渔翁得利,也充分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苏联为何在1991年宣告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到底遭遇了什么?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来寻找答案......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东欧八国
东欧八国:波兰(1944)、南斯拉夫(1945)、阿尔巴尼亚(1946)、匈牙利(1949)、保加利亚(1946)、罗马尼亚(1947)、捷克斯洛伐克(1948)、民主德国(1949)
亚洲四国
亚洲四国:蒙古(1924)、越南(1945)、朝鲜(1948)、中国(1949)
拉美一国
拉美一国:古巴(1959)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在东欧推广苏联模式
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军事
经济
1947,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9年
“北约成立”
1955年
华约建立
1949年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控制东欧各国,
要求其社会制度、
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帮东欧国家克服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实际上处在
苏联控制之下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经互会旗帜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知识拓展
1953年3月,莫斯科举行
斯大林哀悼仪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材料一: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
材料二: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玉米晓夫”
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
苏联国情
阅读教材P84,结合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
当苏联政府在“冷战”中保持高昂和激烈态势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却是每况愈下。从1961年起,堆砌在虚幻数字和谎报成绩上的苏联农业的真相开始露出水面:粮食产量下降,对城市和工业的供应严重不足,各个共和国、州和边疆地区纷纷向中央报告食品短缺,不仅肉、油、牛奶,而且人民生活最必需粮食和粮食制品以及糖等供应都极为困难,随即物价上涨……苏联政府不得不从1962年又一次实行全国性的食品凭证供应制度,与此同时,苏联开始向西方国家,主要是自己竞赛的对手——美国大量进口粮食。 ——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
(2)内容:
①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强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
(3)重点:重工业
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4)结果:
经济痼疾: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跛脚的巨人
苏联、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图
仍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1964-1982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一: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材料二:由于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保守势力占据了苏联政治的主导地位,改革倾向受到压制,……主张改革的思潮成为批判对象,苏共二十四大后,连"改革"这个词汇也不再出现在正面宣传中,舆论宣传口径被规定在"完善"既有体制模式的主题上。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在军事工业和航天技术上可以和美国抗衡,但经济结构明显不适应现代化要求,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僵化保守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相关史事 所谓的“公开性”就是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所谓的“政治多元化”就是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他还将他的改革路线和办法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的历史和形象遭到严重歪曲,人们的思想产生混乱,反对派夺权,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经济大滑坡。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造成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民族分裂主义兴起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
变革和改造
内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重工业领域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了经济的 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导致解体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系进行修修补补 根本性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
1917
1924
1953
1964
1982
1985
1991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合作探究: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死了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表现:
①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根据材料一,思考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不顾国情照搬苏联模式;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 主义国家的战略。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1991年3月27日,苏联进行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重掌政局后感到大势已去,提交辞职报告,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819事件”大大削弱了苏联共产党的力量,宣告了挽救苏联企图的彻底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叶利钦应对八月政变
叶利钦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联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见证历史时刻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人民日报》评论苏联解体20年时称,这“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当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冷战结束
合作探究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解体令人惋惜,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以上探究,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西方大国长期的“和平演变”;
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使苏联共产党失去民心;
美苏长期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谁不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俄罗斯总统普京
既惋惜又欣慰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①改革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健全民主与法制。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布拉格之春
探究思考: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有何认识?
课堂小结
改革背景:苏联模式弊端展现
赫鲁晓夫: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未根本解决弊端
勃列日涅夫: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局势加剧恶化
苏联解体: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东欧、亚洲、拉美
苏联的
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
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增强社会主义力量
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强制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随堂演练
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试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毁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毁了”具体是指其(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