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语文第四-五单元全部学案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开明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上语文第四-五单元全部学案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开明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14 22:29:00

文档简介

《谈骨气》
一、学习要点
   什么是骨气?人该不该有骨气?有没有骨气和国家民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确实是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就逐步应该明白的道理。感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教授,他在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1961年,写下这篇满怀豪情、铁骨铮铮、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的文章。熟知吴晗的人们都对他的骨气无限敬佩,他的《谈骨气》文章更使人折服。不信?那就请您认真读一读这篇课文。
(一)首先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淫( )   丞( )  嗟( )  吆( )
   拘囚( )  禄( )  贱( )  号召( )
   2.给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     ┌
   骨│    降│
    └     └
    ┌     ┌
   宁│    横│
    └     └
   二、词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高官厚禄:做大官、享受丰富的俸禄。
   2.积累
   大声疾呼  施舍  痛斥  气概
   拍案而起  吆喝  汗青  屈服
(二)其次,学习本文。
1.什么是论点?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要做到正确、鲜明,有现实意义。正确,就是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鲜明,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论点常在议论文的首句或首段出现。本文的论点就出现在开篇第一句,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克服暂时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2.什么是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文章要有说服力,光有正确的论点不行,还必须有确凿有力的材料来说明它。论据不可靠,论点就站不住脚;论据不充分,论点就缺乏说服力。本文主要论据是三个典型事例。
3.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文中举了三个具体事例,都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其中,南宋抗敌英雄文天祥的事例,着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着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易志的高尚品节;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首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4.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那么作者对引述的事例是如何进行分析的?
   本文叙述的三个事例,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三个事实论据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互相照应,读起来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这三个人物是从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有骨气的范例。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5.想一想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开篇第一句,而且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不仅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全文论述的中心,而且极为醒目、突出,加上这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句,读起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很有气魄,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句话,十个字,既明确了观点,又表达了感情,放在篇首,又独立成段,确实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6.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为什么?
   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绝的事例对应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抢,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以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贴了。
7.看看文中“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一句,各用一句话表达出它的含义和感情。
   含义:我们也是(或应该是)有骨气的。
   感情:表现出民族的自豪感。
8.全文得出怎样的结论?
   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骨气,不向困难低头,并号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胜利一定属于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
课后练习
   1.结合课文,谈谈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事例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有什么区别。
   《谈骨气》是议论文,且是以理服人,因此,虽然用了很多篇幅来记叙,但跟记叙文相比,这些记叙文是比较简明概括的,是为议论服务的。它们作为事例,充当论点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
   记叙文目的是以情动人,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因此,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2.议论中的叙事,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先议后叙,或者先叙后议,或者边叙边议。试在课文中各举一个例子来。
   先议后叙:从总体上看,整篇课文就是先议后叙的。先提出论点,并进行阐述,然后用“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带出三个事例的叙述。
   先叙后议:课文第5段先叙述文天祥的事迹,第6段再加以议论。
   边叙边议:课文第7段,记叙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二、《谈骨气》同步测试
   1、选出加点词音、形、义全对的一项( )
  A、宁可níng 痛斥chì  高官厚禄:多     富贵不能淫:放纵
  B、折磨zhé  隐敝bì   拍案而起:案卷    威武不能屈:屈服
  C、屈辱qū   丞相chén  嗟来之食:表示呼唤  贫贱不能移:改变
  D、吆喝yāo  拘囚qiú  毫不在乎:一点儿   照汗青:史册
  2、选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译文
  ①贫贱不能移
  A、贫贱卑贱不能使我移动。
  B、贫穷困苦不能改变我的志向。
  C、低下的地位不能改变我的志向
  ②威武不能屈
  A、权势暴力不能够使我委屈。
  B、权势暴力不能使我理亏。
  C、权势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3、选出与“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一句话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 )
  A、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B、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千千万万个孔繁森。
  C、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D、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4、下列材料中不能用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领取美国人的救济面粉。
  B、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走在民主运动的前列。
  C、李时珍在几年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担。
  D、文天祥面对元人的威胁利诱不变气节,受尽折磨,终遭杀害。
  5、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引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降是为了印证“富贵不能淫”这句话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后人对文天祥的赞扬。 
  √        ×
  (2)“压不遍,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这组排比句指出了无产阶级骨气的含义,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升华。
  √        ×  
参 考 答 案
  1、D
  解析:A中“宁”读nìng;B中敝-蔽;C中“丞”读chéng。
  2、
  ①B
  解析:注意“贫贱”在这里侧重“贫穷”,“移”是改变的意思。
  ②C
  解析:注意“屈”在这里是“使……屈服”的意思。
  3、C
  解析:例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4、C
  5、(1)× (2)√
  解析:本题要求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完成,不仅从文章的局部来把握文章,还要从整体上来考虑,不能一叶障目,导致判断失误。(1)注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言志诗。(2)文章的结论部分是对论点的引申。
三、中 考 解 析
  1、加红字注音都答合拼音规则的是( )
  A、树叶(yiè)   肥沃(wò)   新鲜(xiān)
  B、贫穷(qióng)  波浪(buō)  陈旧(jiòu)
  C、回归(guī)   侵略(lüè)  知识(zhī)
  D、柳枝(lǐu)   缺乏(quē)  寻常(xún)
  本题考查汉语拼音规则。解此类题,须熟知汉语拼音规则,如A项“叶”应拼作yè;B项“波”应拼作bō,“旧”应拼作jiù;D项“柳”应拼作liǔ。正确答案为C。
  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味口 按步就班 自鸣不凡 直接了当
  B、佳宾 蜂涌而上 金壁辉煌 锐不可当
  C、家俱 迫不急待 行踪诡秘 再接再厉
  D、国籍 哀声叹气 委曲求全 渡过难关
  本题考查学生辨别错别字的能力。解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在此基础上,逐项辨识,须无一遗漏地找出各组中的每一个错别字,如:A组中“味口”应为“胃口”,“按步就班”的“步”应为“部”,“自鸣不凡”的“鸣”应为“命”,“直接了当”的“接”应为“截”;B组中“佳宾”应为“嘉宾”,“蜂涌至上”的“涌”应为“拥”,“金壁辉煌”的“壁”应为“碧”;C组中“家俱”应为“家具”,“迫不急待”的“急”应为“及”;D组中“哀声叹气”的“哀”应为“唉”。C组有两个错别字,正确答案为C。
  3、对下面文字中所含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对偶   B、排比
  C、比喻   D、拟人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能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对偶兼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用的是拟人。答案:B。
  4、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是( )
  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变换成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变换成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
  C、变换成否句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了小李。
  D、变换成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啦!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句式变换要求掌握好各类句式的特点,进行变换时不可改变句意。A句将原句受动者变为主语、介词“被”起了作用,合乎要求。B句表示反问的“怎能”加否定词“不”构成反问,语气更强烈。C句已将原句变换成了否定句,但改变了原句的意思。D句修改正确,要特别注意使用感叹号。故答案为C。
四、课外拓展---谈自制力

  什么是自制力呢
  所谓自制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有一本专门描写打猎的书,其中写到有一只红狐狸,它为了捕获野鸭子。常常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顽强而有耐心,慢慢地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接近野鸭于。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了,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侯着。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三几天,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这只红狐狸不是很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吗 实际上,这只是狐狸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猎获食物的本能。
  如果说,连动物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能控制自己,对于有思想感情的人来说不更应该善于驾驭自己吗

  自制的反面是放任。
  我们看一个淘气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下,有时会说一些没大没小的话,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家有客人,他更是调皮捣蛋,无一刻安宁,这就是所谓的“人来疯”。
  当然,儿童的自制力本来就较弱,发一点“人来疯”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有的青年,到了已经懂事的年龄,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放任自己。
  比如抽烟,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地听凭自己抽下去。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成为嗜好,积习难改。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如果说,盲目纵欲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又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描写的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要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吗 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皮,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从此,保尔果然不抽烟了。每一个不想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的青年.都应该像保尔一样,下决心依靠自制力跟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

  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
  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控制自己需要意志。意志和思想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要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就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磨练。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青年时代曾经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逐条实行。比如,为了矫正女谈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已有利之言谈,避免琐屑的谈话。”后来有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露骄傲。于是他又把“谦逊”加入表中。他晚年撰写自传时,曾经谈起青年时代锻炼自制力的计划,认为他的成绩应归功于节制。
  赏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的任务。本文正是围绕:什么是自制力,自制力为什么是必需的,怎样增强自制力三个问题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论题和生活中习惯的作用力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方法来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既生动又明晰。比如,论述什么是自制力时,举红狐狸猎野鸭的小故事,用狐狸的行动和人的行为作对比,有力地阐明:人更应有自制力。同样举保尔·柯察金这样有“钢铁”意志的战士和富兰克林这样的大物理学家的事
  例来论证论点更典型、更透彻,也使文章通畅自然,水到渠成。
  比较阅读:这篇文章与《谈骨气》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两篇文章都是比较规范的议论文,都是按议沦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安排结构。先提出问题(论点),然后分析问题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归纳,解决问题。《谈骨气》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举三个事例从二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归纳。《谈自制力》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自制力,然后分析问题:自制力为什么是必需的,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增强自制力。两篇文章都是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在论证方法上,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举例论证,说服力强。《淡骨气》举了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沦点。《谈自制力》论述什么是自制力时,举红狐狸猎野鸭的小故事。又举了保尔·柯察金和富兰克林的事例论证论点,说理透彻。
  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谈自制力》还采用了对比论证。例如:用狐狸的行动和人的行为作对比,有和地阐明:人更应有自制力。
五、电子课文
谈 骨 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武松醉打蒋门神》
一、学习要点
《武松醉打蒋门神》节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一书。施耐庵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
  与《怡红院端阳嬉闹》相比较,《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文,在语言文字、内容方面都更浅显一些,因而,同学们可以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
  学习本文,应该分析武松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写作方面的一些技巧。
(一)武松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武松是一个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直爽、性急、勇猛而又有谋略的人。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酒店这件事本身,就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如他"巴不得天明",第二天即刻动身,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
  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均可证明这一点;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二)施恩给武松介绍有关蒋门神的要点是什么?你能结合课文具体回答吗?
要点有二:一是恶,一是凶。
  恶,体现在蒋门神强占了原本属于施恩的快活林酒店。
  凶,体现在:"那厮不特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
  解题指导:
  回答此题,一是要有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施恩洋洋洒洒的话语中提取上述答案中的相关内容:二是要有归纳概括能力,从介绍的字里行间概括出蒋门神的"恶"与"凶"来。
(三)武松打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请你回忆有关内容,再仔细阅读本文内容,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
  (A)同
  1.均以武松得胜告终。
  2.打的均是该打的(井阳岗之虎已伤多人性命,又伤武松性命;蒋门神强夺他人酒店,将他人打伤)。
  3.都是喝足酒之后的醉打(一为十八大碗,一为"无三不过望")。
  (B)异
  1.一是完全有准备地去打(打蒋门神),一是没准备地去打(先是虎扑来,然后才有打)。
  2.一是有勇有谋地打(打蒋门神),一是急中生智地打(老虎)。
  3.一是受他人(施恩)之邀而打(打蒋门神),一是巧遇而打(打虎)。
  解题指导: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二、《武松醉打蒋门神》同步测试
   一、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诨名(hún) 兑坊(dùi) 囚徒(qiū)  酒馔(zhuàn)
  B.器皿(mǐn) 村醪(láo) 云髻(jì)  醋钵(bē)
  C.蠢汉(chǔn) 磕破(kē)  告禀(bǐng) 懦弱(nuò)
  D.腌臜(ǎn)  蝇拂(fú)  酒肆(sì)  砧头(zhàn)
  二、为句中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填写大写英文字母)
   1.那厮不说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身
   A.cháng    B.zhǎng
   2.只见屏风背后转出老管营来
   A.bǐng     B.píng
   3.早望见一座酒肆望子挑出在檐前
   A.tiāo     B.tiǎo
   4.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休听他放屁。”
   A.shěng     B.xǐng
  三、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是
  A.兄长请座。待小弟备细告诉忠曲之事。
  B.若是闹将起来,和营中先自哲理。
  C.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名道德的人!……”
  D.武松焦躁道:“小管营!你可知着他打了,原来不是男子汉做事。……”
  四、句子标示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_______。
  A.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
      金印:作为服刑罪犯标识而烙的字迹(一般在脸上)。
  B.老管营亲自与武松把盏。
      把盏:拿来水盆。
  C.那厮不说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
      不说:不但。
  D.前日兄长来时,兀自包着头。
      兀自:还。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和吴承恩。
  B.《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表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神话小说,其中的人物,如鲁达、武松等。
  C.情节一般包括开端、经过、高潮和结局等几个部分。
  D.在阅读小说时,运用比较阅读法有助于发现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的需相反对照,有的是相似类比,有的可以从同中求异,有的要在异中求同……
参 考 答 案
  一、C
  解析:A.诨名(hùn)兑坊(duì)囚徒(qiú)B.醋钵(bō)D.腌臜(ā)砧头(zhēn)
  二、
  1.A 这里是“高大”的意思。  2、B  3、B   4、B 是“糊涂”的意思。
  三、A
  解析:A.兄长请坐。待小弟备细告诉衷曲之事。
     B.若是闹将起来,和营中先自折理。
     C.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四、B
  解析: 把盏:是斟酒的意思。
  五、
  A √
  B ×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表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如鲁达、武松等。
  C × C.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几个部分。
  D√
三、中考解析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蕴藏 杀戳 出类拔萃 生拖死拽
  B.欧打 嗫嚅 水泄不通 浅尝辄止
  C.筛选 秘决 梦寐以求 张冠李带
  D.赊欠 轩敞 源远源长 直截了当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D 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A项中的“杀戳”的“戳”应为“戮”,意为“杀”,而“戳(chuō)”意同“刺”或“穿”,这两个字是形似字。B项中“欧”应为“殴”。“欧”和“殴”是音同形近的字,殴”意为“打(人)”,而“欧”常作姓氏。C项“张冠李带”中的“带”应为“戴”,“带”和“戴”是两个同音字,“戴”多为“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等处”的意思,而“带”意为“带子”或“拿着、携带”。从这个成语中的“冠”字来看,此处应用“戴”。
  2、下列选词填空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嫩蕊摇黄  ②娇羞欲语  ③盈盈欲滴  ④皎皎无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红枝垂露,      ;白荷带雨,      ;怒放的      ;含苞的      。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考点】:词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C项。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句意的分析入手,先通读全句整体了解,再逐一比较确定。什么“盈盈欲滴”?当然是“红枝垂露”。“皎皎无暇”正与“白荷带雨”相对。“含苞的”当然是“娇羞欲语”,“怒放的”恰是“嫩蕊摇黄”。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凝望着革命烈士留下的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心里久久不能      。
  ②我国就美军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我军用收音机事件提出      抗议。
  ③海拔5100米的唐古拉山山口是青藏铁路勘测工作最为      的一段工程。
   A.宁静  严正  艰辛   B.平静  严正 艰巨
   C.平静  严肃  艰辛   D.宁静  严肃  艰巨
【考点】:近义词辨析
  【分析】:答案为B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正确的,“宁静”也可以用于心情安静,但一般后面都带补语,比如“他的激动心情,渐渐宁静下来”。“严肃”侧重于庄重,郑重。比如“态度严肃”“严肃的气氛”;“严正”形容严肃认真,光明正大。比如“严正声明”“严正抗议”。“艰辛”是形容艰难辛苦,如“十分艰辛的劳动”“饱尝生活的艰辛”;“艰巨”是形容困难而繁重,如“艰巨的任务”,③句应该选择“艰巨”与“一段工程”搭配。
四、课外拓展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著名古典长篇小说,描写了公元十二世纪中国宋代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从产生、发展到失败的过程。宋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史书记载,他曾经聚集一伙好汉,杀富济贫,数万官兵对他们毫无办法。宋江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一些民间艺人把这些故事加以发挥,变成说唱艺术,经过几十年的流传演变,到了十四世纪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把这些故事集中加工,完成了百回本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证,据说他同情农民起义,并和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有交往。
  《水浒传》前七十一回主要描写梁山农民起义的酝酿、形成、发展的过程,贯穿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它包括了许多可以独立的故事。小说中,不同身份的人都受到朝廷官府的压迫,他们由觉醒到反抗,象百川归大海一样,走向梁山,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队伍。七十一回以后,这支队伍在首领宋江的带领下,投降了朝廷,被朝廷派去和其他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结果死伤殆尽,幸存的人也被奸臣所害,梁山农民起义军全部覆灭。
  由于《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经历了从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过程,所以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它揭露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以及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和压迫,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劫富济贫、惩恶除暴、反抗封建朝廷的革命行动,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和希望改革现实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接受招安,尽忠报国的封建正统观念强加在梁山农民起义军头上。不过全书以宋江和梁山好汉被害做结局,又揭示了投降腐朽的朝廷并无出路,依然是自取灭亡。
  《水浒传》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在中国流传广,影响大。《水浒传》长于写人叙事,在语言文字方面采用大众语言,简练生动,在人物刻画方面,它描写了高俅、蔡京、童贯等封建官僚的罪恶面目,更塑造了众多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这些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水浒传》的结构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叙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故事出现一个主要英雄人物,集中描写他的性格发展,写他的生活道路。另外也有一些故事集中描写众多的人物,热闹的情节,精采的场面,曲折紧张, 引人入胜。
  因为《水浒传》是一部充满反抗意识的小说,所以引起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 他们把《水浒传》看成是洪水猛兽,禁止人民阅读。但是,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中间流传不绝,还成为后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汲取题材的来源。直到今天,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剧目仍在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在下面叙述后的括号内画“√”或“×”以表示叙述的正误。
  ①《谈骨气》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  )
  ②《论“比较”》的作者是宋龙玲同志。(  )
  ③《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作者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
  2.下面的几组词语,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丞chéng相   气概gài  隐蔽bì  屡lǚ见不鲜
  B、辨biàn证   狭隘ài  崩溃kuì  锲qiè而不舍
  C、捧场chǎng   课赋fù  坎坷kǎn  通宵达旦xiāo
  3.结合语境解释红色的词语。
  ①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所谓:
  ②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漫长: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
  汗青:
  ④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了胜利和成绩的五里雾中……
  堕入:
  ⑤足见高斯是怎样忘我地醉心于科研工作。
  醉心:
  4.为下面的句子选择填写关联词语。
  ①(  )有“纵”无“横”,有“线”无“面”,有历史无现实,(  )反之,都免不了要产生认识的片面性、狭隘性,其结果(  )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性。
  ②(  )“横”过来同国内先进水平、世界先进水平比一比,(  )会发现许多差距。
  ③(  )落后和不足是客观存在,我们(  )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否认它,躲避它,而是要……
  ④(  )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
  ⑤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  )更加努力。
  (如果、倘若、既然、或者、而且、为了、就、也——如必要,一词可以用多次)
  5.按括号内的要求改变句子的形式。
  ①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紧缩句子)
  ②他毫不在乎。(扩充句子)
  ③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改成否定句)
  ④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改成陈述句)
  ⑤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改成被动句)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总之,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当中运动的。②一事物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也必然在和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显示自己的特征。③我们只要正确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辩证统一,就可以既看到成绩和胜利,又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坚定不移地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1.文中红色的“自己”指的是什么?
  2.这段文字选自《谈“比较”》一文,你能根据这段文字的某一词语确定该段在原文中的位置吗(开头、中间、结尾)?
  3.文中的三句话(用“①②③”表示)中,哪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为什么?
  4.文中的②句中,哪些文字是扣住①句中的“时间”谈的?哪些文字是扣住①句中的“空间”谈的?
  5.据原文回答:
  ①什么样的比较方法是正确的?
  ②正确的运用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③正确运用比较方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培养个快乐的孩子》一文,然后回答问题。
  培养个快乐的孩子
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随之带来的精神压力也影响到了孩子,其实,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他的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必要的。
  ②家庭中要给予孩子和睦愉快的气氛。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互相依恋、互相赞赏,在困难面前互相激励、互相支持,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家长在孩子面前坦白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过失,这样,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使他们积极乐观,性格开朗。
  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喧嚣的都市生活,对孩子的心灵有许多束缚,不免给孩子的情感世界带来冷漠和烦躁,如果父母利用时间带孩子到郊外、城边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在田野里奔跑,让孩子的心和大自然紧紧拥抱,他们会有享不尽的乐趣。
  ④让孩子避开消极情绪的影响。父母有时会愁苦不堪,也会火气冲天和伤心烦恼,但应尽量避开孩子去发泄。如果让孩子卷入到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夫妻间遇到有关孩子的事可以商量,但不要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中,让孩子逐渐懂得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应当多给孩子一些笑脸,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⑤让孩子兴趣多多。一个孩子可能因为错过了他喜欢的动画片而整个晚上闷闷不乐,而兴趣广泛的孩子就会改为看卡通书或画画。尽管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但可以提供多种活动让孩子试试,帮助他们去完成一些事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要让他们只停留在满足他们吃、穿、用的要求后的愉快之中,适当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让他们知道生活的充实和丰富。
  ⑥让孩子看到快乐的父母。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生活得快乐,讲些快乐而幽默的事情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慢慢的,他会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
  1.用直线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
  2.用曲线在文中画出分论点。
  3.在论证的过程中,本文以运用什么论据为主?
  4.本文的论证是并列式的还是递进式的?
  5.将文章划分成合理的几个部分。
三.作文
认真阅读《培养个快乐的孩子》一文,然后联系实际,以《读“培养个快乐的孩子”有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
  1.①(√)②(×)“论”应为“谈”。③(×)“钱学森”应为“钱伟长”。
  2.B“辨”应为“辩”  
  3.①所说的   ②非常久远   ③丹心:红心,忠心。汗青:史册,历史。
    ④掉入    ⑤沉醉,全身心地投入。
  4.①倘若  或者  也     ②如果  就
    ③既然  就         ④为了     ⑤而且  
  5.
  ①话表现。指导:紧缩句子的关键是保留句子的主干——最主要的成分(主、谓、宾)。
  ②受到威胁的他对于敌人的威胁毫不在乎。指导:扩充句子的关键是为句子添加枝叶——相对次要的成分(定、状、补)。
  ③我们不可能不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指导:肯定否定互换以及语气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关键是:形式改变,句意不变。
  ④我们不是万事不如人。
  ⑤《本草纲木》被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来。
  二.
  (一)
  1.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一事物”。
  2.可据这段文字开头的“总之”一词,确定这段文字应该处在原文结尾的位置上。
  3.第③句是结论。因为这句话总结了:什么是正确的比较方法,比较的好处,比较的目的。而前两句只是从事物运动的规律讲一些道理,为第③句做铺垫。
  4.“一事物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扣住“时间”说的,“必然在和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显示自己的特征”是扣住“空间”说的。
  5.
  ①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辩证统一的比较方法是正确的。
  ②好处是:可以既看到成绩和胜利,又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③终极目的是:坚定不移地为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二)
  1.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必要的。
  2.家庭中要给予孩子和睦愉快的气氛;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避开消极情绪的影响;让孩子兴趣多多,让孩子看到快乐的父母。
  3.道理论据
  4.并列式  
  5.第一部分.①
    第二部分.②—⑥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面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怡红院端阳嬉闹》选自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B、《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贾、林、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C、《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它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D、《武松醉打蒋门神》选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2.下面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____。
  A、憨皮 夸耀 调冶 没精打彩
  B、感伤 晦气 推辞 长吁短叹
  C、衷曲 倚仗 相扑 扶危济困
  D、焦躁 钦敬 晌午 羞惭满面
  3.试结合语境解释红色词的词意。
  ①放在院内玩耍,将院门关了。               (    )
  ②宝玉见关着门,便用手扣门,里面诸人只顾笑,那里听见?  (   )(   )
  ③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着我取笑儿了!(   )
  ④我才也不是安心。                    (   )
  ⑤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   )
  ⑥三年上泰岳争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   (   )(   )
  ⑦不期村仆脱口失言说了,小弟当以实告。          (   )
  4.在括号内标明下面短语的类型。
  ①怡红院端阳嬉闹  (     )
  ②知道王夫人不喜欢 (     )
  ③气的黄了脸    (     )
  ④羞得脸紫涨起来  (     )
  ⑤武松醉打蒋门神  (     )
  ⑥有一身好本事   (     )
  5.下面的短语,与“闹的人知道了”结构不同的一项是____。
  A、恨的人牙痒痒
  B、拍得门山响
  C、打得蒋门神叫饶
  D、乘凉地枕榻设下
  6.注明下面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只见宝玉淋得“雨打鸡”一般。         (    )
  ②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           (    )
  ③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
  ④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    )
  ⑤我只道他三头六臂,有哪吒的本事,我便怕他!  (    )
  二.阅读
  (一)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时,他反以为悲恸。那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没奈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黛玉还不觉怎么着,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房中,长吁短叹。
  1.写出文中的同义词: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反义词: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黛玉的性情是怎样的?宝玉的性情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四十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玉心中闷闷不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松开话道:“众位高邻都在这里。小人武松,自从阳谷县杀了人,配在这里,闻听得人说道:快活林这座酒店,原是小施管营造的屋宇等项买卖,被这蒋门神倚势豪强,公然夺了,白白地占了他的衣饭。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今日我本待把蒋家这厮一顿拳脚就打死,除了一害。且看你众高邻面上,权寄下这厮一条性命。则今晚便教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再撞见我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模样!”
  1.结合语境解释红色词的意思:
  ①开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干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本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的话语中,表示对众人客气、尊重的话语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两句话,最能体现武松的英雄气概,请把它写在下面,然后用十个或更少的字归纳概括这两句话。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一句删去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晴雯道:“不用你蝎蝎蛰蛰的,我自知道。”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挨着。便命麝月只帮着拈线。晴雯先拿一根比一比,笑道:“这虽不很象,若补上,也不很显。”宝玉道:“这就很好,那里又找哦啰嘶国的裁缝去。”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地上歇一会。宝玉在旁,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命拿个拐枕与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一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剔出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若不留心,再看不出的。”宝玉忙要了瞧瞧,说道:“真真一样了。”睛雯已咳了几阵,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嗳哟了一声,便身不由主倒下。
(节选自《红楼梦》)
  1.结舍语境解释文中红色词的意思。
  ①蝎蝎蛰蛰:
  ②恨命:
  ③挨着:
  ④端详端详:
  ⑤处:
  ⑥胡乱:
  2.文中加粗的四个“一时”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给这段文字加一个题目(不超过10个字)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衣服补完后,麝月、宝玉、晴雯的评价各不相同,请你把他们的评价从低往高依次列出并简述理由。
  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学完本单元的两篇小说节选后,对你写好有关人物的记叙文是否有一定的帮助,请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力争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学习本单元后的某一两点提高。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
  1、B “林”应为“王”。
  2、A “冶”应为“治”;“没精打彩”应为“没精打采”。 
  3、①把 ②敲门 众人 ③平日 ④诚心、存心 ⑤不用 ⑥对手 一样 ⑦不想、不料 
  4、①偏正 ②动宾 ③动补 ④形补 ⑤主谓 ⑥动宾 
  5、D 题干与A、B、C均为补充短语,D为主谓短语。 
  6、①比喻 ②反复 ③引用 ④对偶 ⑤夸张
  二.
  (一)
  1、天性和性情 悲恸和悲伤 故此和因此 闷闷不乐和长吁短叹(写出三组即可) 
  2、散、聚; 开、谢; 欢喜、悲恸 ;欢喜、悲伤(写出三组即可) 
  3、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 
  4、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5、原因是:宝玉只愿人常聚不散,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他心中就闷闷不乐。
  (二)
  1、①说话 ②发配 ③干系,关系 ④本想,本要 ⑤姑且 ⑥权且,暂且 
  2、众位高邻 小人武松 看众高邻面上 
  3、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 概括:死也要打不明道德之人(字数不超,意思对即可) 
  4、不行。删去不是以表现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三)
  1、①咋咋呼呼,风风火火 ②狠命,拼命 ③撑着,挺着 ④极仔细地观察观察 ⑤办 ⑥随意地、非正规的
  2、好。充分地表现了宝玉对晴雯的疼爱、关心,虽然这疼爱与关心并没用在点上。 
  3、晴雯病重强补衣(题目中有“晴雯”、“病”、“补衣”三个要点即可) 
  4、低:到底不象 评价自己,含有谦意,也体现要求高。 
    中:这就很好,若不留心,再看不出的。 麝月相对而言是局外人,评价较客观。
    高:真真一样了。宝玉一方面分辨不出细微差别,一方面又被晴雯的举动而动心,评价偏高。《谈“比较”》《天才来自勤奋学习》
一、《谈“比较”》学习要点
(一)课文背景
  宋龙玲同志的《谈“比较”》一文,发表于1978年10月19日的《光明日报》。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方面,各行各业的人们对改革开放极为关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抱有满腔的希望;另一方面,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本质、走向又并不十分了解,在认识上有一些片面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宋龙玲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为指导,就“比较”这一工作、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俗易懂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文章的发表,对于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地进行比较,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二)文章结构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就总体结构而言,可以用“总、分、总”三个字来概括。即:第1自然段的一句话“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视为总论。第2~5自然段论证中心论点,可视为分论。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可视为总论。
  在分论的部分,2、3两个自然段是正面论述;4、5两个自然段是从反面驳斥两种错误认识,从而达到论述中心的作用。
  在正面论述的部分(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比较的好处,这一点较容易理解,因而写得较略;作者还论述了比较的方法(3自然段),这一点较难理解,而人们的片面性的认识,也大多体现在不具备正确的比较方法这一方面,因而写得很详细。
  在反面驳斥的部分,作者先是在第4自然段批驳了“爱纵比而不愿横比”的错误做法,接着在第5自然段批驳了“在横比时缺乏具体分析,尤其是不愿意进行纵比”的错误做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谈“比较”》一文的结构非常严谨,条理甚为分明,值得同学们反复阅读,认真学习。
(三)重点问题
  学习《谈“比较”》这篇议论文,除应了解写作背景、弄清文章结构外,同学们还应通过学习,搞清什么是正确的比较,学会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比较;体会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区分,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朴实、生动。
1.试结合课文内容并恰当发挥,分条回答正确比较的必备条件。
  (1).恰当地进行纵向的比较。
  (2).恰当地进行横向的比较。
  (3).正视客观现实、丢掉“怕”字一类的影响正确比较的东西。
  (4).以正确的目的为比较的指导思想,从大的方面讲,比较的目的是:坚定不移地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从小的方面讲,比较的目的是:使自己在思想、修养、工作、学习等方面有一个提高。
  解题指导:
  答案“(1)、(2)”条,基本上可以从文中找到现成的语句;“(3)”条则需要分析、归纳原文中的内容;“(4)”条“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析、归纳原文得出结论:“从小的方面”讲,则需要加以引申,有一定的分析、联想能力。
2.在下面两处论据后的括号内注明“事实”或“道理”的字样。
  (1).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纵比,可以揭露一事物此阶段与彼阶段的矛盾,使我们看到该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事物发展的“线”上认识事物;横比,则能揭露此事与彼事物的差别,使我们通过此事物与彼事物的相互联系,从多种事物的“面”上把握事物。(道理)
  (2).又有一些同志,在横比时缺乏具体分析,尤其是不愿意进行纵比,往往一看到自己的落后,就鼓不起赶超先进、改变落后的勇气。这些同志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事实)
  解题指导:
  “(1)”中,讲明了什么是纵比,什么是横比;讲明了纵比的作用,横比的的作用;始终是在讲道理,从而用以论述正确比较的方法,进而支持中心论点,所以是道理论据。
  “(2)”中,举了一些同志横比时的错误倾向的具体情况,举了一些同志纵比时的错误心理;从而从反面论述了必须进行正确比较的道理,进而支持中心论点,所以是事实论据。
3.下面句子里红色的词语删去行吗?为什么?
  (1).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
  不行。“一种”准确地表示了“比较”与“辩证的认识方法”之间的关系,“比较”是局部,“辩证的认识方法”是全局;如果删去“一种”,“比较”与“辩证的认识方法”二者就等同了。
  (2).我们有些同志也很喜欢比一比,看一看,但是却往往不懂得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
  不行。“往往”表示经常、次数多、概率高,但是不表示永远、回回如此;也就是说:虽然经常如此,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删去“往往”,话就说得过于绝对了,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准确了。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不到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①还。删去不行。“还”在这里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时间之短;如删去,上述作用就没有了。
  ②几乎。删去不行。“几乎”是非常接近的意思,但毕竟还差一点;如删去,这细微的差别就体现不出来了。
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学习要点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的作者钱伟长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科学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钱先生与我国的另两位以主攻物理科学而著名的钱学森、钱三强先生,被人们并称为我国物理科学界的“三钱”,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津津乐道。人们的传扬,一方面表现了对三位科学家的极大尊敬,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为我国有这样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自豪。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
  文章的第1自然段只有三句话:第1句否定“生而知之者”,第2句否定“天才”,第3句正面提出中心论点:“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这第1自然段,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章的第2自然段是对中心论点的解释、阐述、发挥,同时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这第2自然段,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当然,将1、2两个自然段视为第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文章的第3、4、5自然段,作者大量地运用事实论据,辅以必要的分析,论证前面提出的中心论点。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视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既是结论,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告诉读者:“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同学们学习《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应该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明了文章的结构,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此外,还应该了解:论据的选择,论据的运用,论证的多角度,语言的准确性等。
(一)本文在选择论据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选择论据方面有以下四个特点:
  1.论据确凿,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拟的,如同学们作文中的“有的人……”、 “有的同学……”之类的现象。
  2.所举人、事都是举世闻名的、众人皆知的,这样就增强了论据的典型性,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多角度、多侧面地选取论据。如文中的人物,既涉及古今,又涉及中外;同样是中,有诗人(白居易),有药学家(李时珍);同样是外,有革命家(马克思),有科学家(牛顿)。
  4.对每一人、每一事,都选取其最能说明问题、论证观点的横断面,无关的、关系不大的绝不多说一句。
(二)本文在论据的使用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最突出的特点是辅以分析、说理, 即:一边运用事实论据,一边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摆出论据就算完事。如:
  “当家人一再催促,夫人在临危之前要见他一面,他总是说:‘请她再坚持一会儿,一会儿。’足见高斯是怎样忘我地醉心于科研工作”。
  文中红色的句子是作者的分析,这分析虽然简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下面句子里红色的词语删去行吗?为什么?
1.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不行。有“主要”一词,句意就准确,既充分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又不完全排除人们先天条件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差异。
  2.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不行。“常常”表示次数很多但又并非永远如此,如删去,表意就不准确了。
  3.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的人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寿命。
  不行。如果删去,就等于说延长了自然意义上的寿命,那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里的“延长”指的是从有效工作时间的角度看问题。
三、《谈“比较”》《天才来自勤奋学习》同步测试
   一、红色字注音有错的是( )
  A、通宵达旦(dàn)  冗繁(rǒng)    狭隘(ài)    忌讳(huì)
  B、菲薄(bó)    手肘成胝(dǐ)   金石可镂(lòu)   坚韧(rèn)
  C、捧场(chǎng)   不遑寝食(huáng)  锲而不舍(qiè)  肤浅(fū)
  二、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是( )
  A、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古时记事用竹简,采来青竹后,用火烤使竹板冒出水分。
  B、这些同志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C、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骨气。
     气概:在对待严重的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D、但是和我国解放前相比,我们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三、下列句子是复句的一句是( )
  A、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B、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速度与低速度、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揭露矛盾,就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加快前进的步伐。
  D、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是采取纵比和横比这样两种方法。
  四、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
  我们( )正确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辨证统一,( )可以( )看到成绩和胜利,增添前进的力量和信心,( )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坚定不移地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A、只有  才  既    又    因而
  B、只要  就  不但   而且   以致
  C、只要  就  既    又    从而
  D、只有  就  一方面  一方面  从而
  五、下面各项中有错字的是( )
  A、他们就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B、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和工作着。
  C、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
  D、李时珍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珂,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
参 考 答 案
  一、答案:B
    解析: B中应是 手肘成胝(zhī)
  二、答案:A
    解析:汗青:指史册。
  三、答案:C
    解析: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揭露矛盾,‖就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加快前进的步伐。
  四、答案:C
  五、答案:D
    解析: D中“坎珂”应改为“坎坷”。
四、中 考 解 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如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倒也不妨注视一下。③但说到底,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④古往今来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实实在在地成就和影响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们的赏识。⑦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为时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异想,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当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自己该做的事业。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解释第⑧句中“小写”和“大写”的意思
  ①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选文是总分总结构,段首和段末表明观点,段中列举事实进行论证。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人应该看重事业。
  (2)答案为A项。本题考查对段落层次的分析。选文是总分总结构,段首和段末表明观点,段中列举事实进行论证。
  (3)答案为D项。本题考察对论证方法的判定。①句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引用诗人的话提出并论证论点,属道理论证;⑤句举瓦特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等例子来证明论点,是举例论证法。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①“小写”自己的名字:“小写”是看轻,看小的意思。
  ②“大写”自己该做的事业:“大写”是看重,看大的意思。
  解答此类题的规律是解词要理解词所在的段、句的意思,要做到词不离句。
五、课外拓展------议论文阅读考点和方法
  议论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如:2000年河北省试题的议论文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中的第6题“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第7题“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这两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它们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六、电子课文
谈“比较”
宋龙玲
  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速度与低速度、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揭露矛盾,就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加快前进的步伐。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仔细研究起来,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是采取纵比和横比这样两种方法。而这二者又是互相联系的。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纵比,可以揭露一事物此阶段与彼阶段的矛盾,使我们看到该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事物发展的“线”上认识事物;横比,则能揭露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差别,使我们通过此事物与彼事物的相互联系,从多种事物的“面”上把握事物。纵比,揭露的是现实与历史的矛盾:现在与过去相比,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发展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横比,揭露的则是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与别单位、别省市、别国相比,我们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前进的步伐是比人家快,还是比人家慢。这样一“纵”一横,一“线”一“面”,一历史一现实,就可以使我们对一个事物有比较完全的认识。倘若有“纵”无“横”,有“线”无“面”,有历史无现实,或者反之,都免不了要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狭隘性,其结果也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性。
  我们有些同志也很喜欢比一比,看一看,但是却往往不懂得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其表现之一,就是爱纵比而不愿横比。这些同志若是谈到某个地区的变化,总爱拿今天与解放前相比;倘若论及一个企业的发展,总爱拿现在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于是乎,左一个“飞跃发展”,右一个“巨大变化”,满眼的“成绩”,道不完的“功劳”。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了胜利和成绩的五里雾中,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身在夜郎而不知有汉。他们哪里知道,如果“横”过来同国内先进水平、世界先进水平比一比,就会发现许多差距。其实,我们有些同志喜爱纵比而忌讳横比,并非一点也不懂得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而是头脑里有个“怕”字:怕看到自己的落后,怕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既然落后和不足是客观存在,我们就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否认它,躲避它,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横比,发现落后,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这样才能奋起直追,变落后为先进。
  又有一些同志,在横比时缺乏具体分析,尤其是不愿意进行纵比,往往一看到自己的落后,就鼓不起赶超先进、改变落后的勇气。这些同志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自暴自弃,妄自菲薄。应该说,这些同志能够同国内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正视现实,这一点是可取的。但是,光有这一点还很不全面。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我们在横比时,还应该看到我们所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十亿勤劳智慧的人民,有建国二十九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这都是我们赶超先进的有利因素。同时,这些同志还应该看到,通过纵比更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应当承认,和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上是落后了;但是和我国解放前相比,我们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至于我们的国家仍然是贫穷落后的,这也要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不到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可见,经过具体分析,我们就会具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和雄心。
  总之,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当中运动的。一事物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也必然在和共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显示自己的特征。我们只要正确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辩证统一,就可以既看到成绩和胜利,增添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又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坚定不移地为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来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被人们发现后,一旦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他们就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字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著名的数学家高斯自己就曾说过:任何人付出和他同样的努力,都会有他那样的贡献,高斯和他的夫人感情很好,夫人病危时他正在书房里研究数学,当家人一再催促,夫人在临危之前要见他一面,他总是说:“请她再坚持一会儿,一会儿。”足见高斯是怎样忘我地醉心于科研工作。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提炼“镭”,在“共和国不要学者”的豪华巴黎,只能在一个没人要的小木棚里,坚忍不拔地工作了四年。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怡红院端阳嬉闹》
一、学习要点
曹雪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就后世研究人员之多、研究范围之深、广而言,在四大名著中稳居首位;就其艺术成就而言,《红楼梦》也堪称第一。在后世的研究人员中,不乏尽毕生精力研究《红楼梦》一书之人,足可见《红楼梦》影响的深远。
  《怡红院端阳嬉闹》节选自《红楼梦》一书,作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应该如何定位呢?我认为,完全学懂是不可能的,有一些收获即可;因而不必追求处处学懂,只需要求略知一二。所以,可以定位于"了解、体会、理解、欣赏"八个字。
(1) 了解
1.了解作品出处
《怡红院端阳嬉闹》选自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
2.了解作者
曹雪芹,原名霑,清朝小说家。
  有条件、有愿望的同学可在适当的时间去北京西山植物园参观曹雪芹故居,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
3.了解作品中的人物
课文中的人物,从社会地位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级别。
  (1)主子:
     王夫人、薛家母女、凤姐、宝玉、黛玉、迎春姐妹。
  (2)上等丫环:
     袭人、晴雯。
  (3)一般丫环(也可叫下等丫环)
     碧痕、秋纹、麝月等。
     局外人不归入三个层次级别以内,如王济仁。
4.了解编者所加题目的作用
《怡红院端阳嬉闹》这一题目,由三个词构成,即"怡红院"、"端阳"、"嬉闹"。"怡红院"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端阳"即端阳节,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嬉闹"点明故事的内容。
(二)体会
具体到这篇课文,主要应体会什么呢?应用心体会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宝玉、袭人、晴雯。
1.试结合课文的内容说明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宝玉对袭人、晴雯等上等丫环(或叫大丫环),不摆主子架子,平等相待,以诚相待;而对下等丫环,则要摆出一定的主子架子;在对人(上等丫环)与物的态度上,以人为上,视物为无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能如此已属不易,已属难能可贵。
  宝玉发现踢错袭人后,先是陪笑表歉意,既而于夜间伏侍袭人,天刚亮即找大夫开药;叹晴雯失手跌破扇骨、说过"打发"气话之后,笑着递扇子给晴雯撕,还发表了独特的"爱物"之理。可见他对袭人、晴雯的态度。
  从宝玉的话语中可知,若是踢了小丫头,则不会道歉、不会不安,自然也不会有夜间服侍、天刚亮就找大夫开药的举动。可见对小丫头的态度。
  宝玉把人(同层次的人、上等丫头)看得比物重要,由任晴雯撕扇可见这一点。
2.试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袭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袭人想方设法服侍宝玉,处处为宝玉着想;自恃在众丫头中最有办法,流露出对下等丫头的轻视。
  挨了踢之后,认为"宝玉未必是安心踢他",还忍着疼说"没有踢着";在宝玉与晴雯争执时,处处维护宝玉。"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一句,充分体现了袭人的自恃最有办法;关于小丫头"早已恨的人牙痒痒"、"踢一下子唬唬也好"的话语,则表现了她对下等丫头的轻视。
3.试结合课文内容说明晴雯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晴雯是一个虽甘于做上等丫头却要在适当的时候争一些平等的心直口快,反应机敏的人。
  当宝玉表示要打发她走时,晴雯哭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出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这表明她是甘于自己上等丫头的地位的。
  虽为丫头,得理时也要争平等,这体现在她与宝玉的许多话语以及撕扇子的举动上。
  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哪怕面对的是主子;表现了她的心直口快。
  她的诸多话语中都反应出她的机敏,如抓住袭人"我们"时回击的一类话语,反应一般的人是说不出的。
(三)理解
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很多,同学们初次学习名著的片段,可把着眼点放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方面。
  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你感觉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作者最欣赏的是晴雯。文中的晴雯虽有甘于做上等丫头的一面,但是,做为身处的封建社会而又无依无靠的一个弱女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争一些平等,不失自己的人格尊严,实属不易。另一方面,心直口快,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聪明,反应机敏,无论在什么时代,显然都是会被人称道的。
(四)欣赏
  原文可欣赏的地方自然是不一而足,同学们不妨把重点放在语言描写的赏析上。
  作者写端阳佳节贾府的人们心情不好,分别是怎样写的?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宝钗   淡淡的
  王夫人  不喜欢
  宝玉   懒懒的
  黛玉   也懒懒的
  凤姐   淡淡的
  迎春姐妹 没意思
  同样是情绪不高,心情不好,到了大手笔的曹雪芹笔下,一人一个样,足以表现大作家用语的深厚功底;如果用同一词语去描绘,则会让作者感到单调,无趣味。
二、《怡红院端阳嬉闹》同步测试
  1.找出下列词语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辟邪  夸跃  害臊    鸦雀无闻
  B.悲恸  惆伥  无可奈何  虚张声势
  C.横竖  抬举  何苦    蒲艾簮门
  D.梳洗  玛瑙  虎符    没精打采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怡红院端阳嬉闹》一文选自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作者是清代杰出小说家曹雪芹。
  对        错
   ②虽然袭人和晴雯都是宝玉的丫鬟,身份大体一样,但是她们的思想性格有很大不同,是一对思想性格迥异的典型。《红楼梦》的高妙之处在于写出了人的复杂性。可爱的人物,往往有性格缺陷,而有性格缺陷的人物,往往又有其可爱之处,叫人无法用“好”、“坏”进行评判。没有缺陷处,人物就没有生活气息;没有可爱处,也就没了艺术性,读者也进入不到审美境界中去。( )
  对        错
  ③课文中,晴雯与袭人之争,不是财物之争,也不是个人恩怨之争,她们争的是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
  对        错
  ④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典型意义。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怡红院端阳嬉闹》中宝玉和麝月、晴雯等人的嬉闹正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对        错
  3.与其他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是( )
  A.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我就不说,让你说去。
  B.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C.你不来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起来让我洗澡去。
  D.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B.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
  C.我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作文。
  D.语言通顺,这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电子邮件是通过网络来通信,_________通信的距离有多远,________不用像打长途电话那样交长途电话费,________不必像使用网络公司那样按分钟计算费用,________这种通过电脑网络收发信件的方式,费用相当低廉。
  A.由于  不管  既 也  因此
  B.既然  无论  都 更  那么
  C.由于  尽管  却 更  所以
  D.因为  即使  也 也  所以
参 考 答 案
  1、D
  解析:A“夸跃”应为“夸耀”;B“惆伥”应为“惆怅”;C“蒲艾簮门”应为“蒲艾簪门”。
  2、①对 ②对 ③对 ④错 (这里表现的是贵家公子和丫鬟的生活,并没有涉及到揭露社会黑暗的问题。)
  3、D   解析“前三句都是话题的突然转变,最后一句是解释说明。
  4、A
  解析:B项“一个”和“左右”矛盾,将“左右”删去。
     C项缺宾语,应改为“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
     D项主宾不搭配。应改为“语言是否通顺,这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5、A
  解析:第一空应该选择因果关系表示原因的词,第二空条件关系中的无条件,这样就可排除后三项。
三、中考解析
1.下列词语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试卷  卷宗  开卷有益   B、间接  间谍  亲密无间
  C、强大  强调  强词夺理   D、处分  处理  设身处地
【考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C项。
       A项中的三个“卷”字都读“juàn”;
       B项中的三个“间”字都读“jiàn”;
       D项中的三个“处”都读“chǔ”; 
       C项中“强大”“强调”中的“强”都读“qiáng”,“强词夺理”中的“强” 读“qiǎng”,是“勉强”的意思。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怡红院端阳嬉闹》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
  B.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C.《范进中举》节选自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D.《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富有正义感、粗中有细的人物。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C项。C项说法不正确,《范进中举》并不是节选自《聊斋志异》,而是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作者是吴敬梓。
四、课外拓展---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他的家庭从曾祖父到他的父亲,都担任清王朝要职。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由此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个百年望族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还会作诗填词写剧本。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但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后,流落在北京的西郊,过着贫困的生活。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根据现在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诗、善画、嗜酒、狷傲。写作《红楼梦》时,他的生活极为窘困。最后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早逝,伤痛过度而死,终年还不到50岁。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四百五十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有些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的流泪。但是《红楼梦》也引起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无论怎么禁止,《红楼梦》仍然在群众中流传。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