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16: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新课导入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之后,竟突然全部都神秘消失了。
在六千七百万年前,暴龙之类的肉食龙类、脚龙类、鸭嘴龙类和鸟脚龙类还相当繁盛,然而两百年之后竟全部都绝迹了。
在六千五百万年前之后所形成的岩层中就再也没有恐龙的化石。
不只陆地上的恐龙如此,甚至在空中飞行的翼龙类、在水中游泳的蛇颈龙类和沧龙类也随之消失,就连水中的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菊石类等也不例外。
根据化石显示,这些集体死亡事件是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科学家们对那么多动物死亡的原因至今仍然感到迷惑。
学习目标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了解作者,积累“褶皱”“彗星”“追溯”“天衣无缝”等易考词语。
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写作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人们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文题解读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题目“恐龙无处不有”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存在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知识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它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字音字形
遗骸( ) 褶皱( ) 劫难( )
追溯( ) 两栖( ) 鸟臀目( )
骨骼( ) 衍射( ) 潮汐( )
硅 ( ) 携带( ) 铱 ( )
hái
zhě
jié


tún
ɡé
yǎn

xié

ɡuī
( )压力
( )压根儿



( )结实
( )结婚

jiē
jié
( )供应( )供奉

ɡōnɡ
ɡònɡ
只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都读“yā”。
【串句记忆法】 如果把地球当作一枚鸡蛋,那么,地壳(qiào)就相当于鸡蛋的蛋壳( ké)。
多音字
溶( )溶液熔( )熔铸
rónɡ
rónɡ
彗( )彗星
慧( )智慧
huì
huì
陨( )陨石
殒( )殒命
yǔn
yǔn
形近字
理解词语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细致精密。
【劫难】灾难,灾祸。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1世纪教育网
恐龙无处
不有
大陆漂移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2.朗读课文,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本文依据 的事实,证明了 假说。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
地质学(板块理论)、生物学(恐龙)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1世纪教育网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4.“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5.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21世纪教育网
6.本文是怎么验证“大陆漂移”的?请梳理逻辑推理过程。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南极和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泛大陆多次形成、分裂,大陆分裂时带走恐龙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举例子
证明
质疑
追问
回答
推理
本文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据的结论。
恐 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21世纪教育网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发现问题
7.分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句话的作用?
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8.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真题模拟]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理,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考点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1)根据语言标志辨析说明方法种类。如举例子——例如、譬如等;作比较——比、相对于等;打比方——像、仿佛等。
(2)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列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列数字具体说明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的大概时间,使后面的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列数字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续表)
作比较
下定义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将南极生物的命运与其他同类相比较,强调了南极的寒冷,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影响。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对“泛大陆”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解析: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同时成为全篇的逻辑基石。课文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因此,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其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值得深入体会。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文本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本文首先提出说明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以此总领全文;然后用地质学上的“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生物学上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说理充分。
2、语言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些动词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如“驮”“携带”等词,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通俗易懂。
课堂总结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疑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