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4年科学学业考试复习研讨会讲座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温州市2014年科学学业考试复习研讨会讲座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3-18 19:36:02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201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黄鹏飞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提纲:
一、学业考试成绩比较分析
二、学业考试试卷比较分析
三、例谈科学复习建议
一、学业考试成绩比较分析
2011-2013各分数段人数比较0.58 2011-2013各大题难度比较
一、学业考试成绩比较分析
二、学业考试试卷比较分析201406.近日,某省发现部分大米镉超标,
镉超标易引起镉中毒。镉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48,相对原子质量为112,则镉原子的核外
电子数是
A.48 B.64 C.112 D.160201414.近期,“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被誉为生物防御领域的十大里程碑之一。下列有关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DNA是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C.DNA发生变化可引起遗传病
D.DNA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称为基因201215.下列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
传播形成的是
201217.如图是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示意图。当高速行驶的汽车出现刹车失灵时,可通过进入避险车道快速降低车速直至停止。避险车道的作用是降低汽车因高速行驶而具有的哪种能量带来的危害
A.动能 B.势能 C.内能 D.电能201119.将稀硫酸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无明显
现象的是
A.镁条 B.铜丝 C.BaCl2溶液 D.Na2CO3溶液201120.如图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
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
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目的

A.为了检验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提高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C.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D.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201129.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来
测定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的电功率。
各元件都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⑴小明将各元件连接成如图乙所示的
电路,请指出其中的错误: ▲ 。难度:0.68 ⑵电路调整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观察到 ▲ 时,表明小灯泡
正常发光,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难度:0.52 ⑶为了进一步探究小灯泡的亮度与实际电功率
的关系,小明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并
记录数据如右表,发现第2次实验小灯泡最
亮,此时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为 ▲ 瓦。难度:
0.63 201231.小明想测量大米的密度,但由于大米容易
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
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
如下实验和思考。
实验一:按图甲和图乙的方法分别测量大米的
质量和体积,由此计算出大米的密度。
(1)使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大米。称量过程中
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如图甲),
接下来小明应如何操作? ▲ 。 难度:0.43 典型错误:
添加大米或者换
砝码;夹(取)出大米
直至天平平衡 整题难度:0.52 201331.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
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
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
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实验设计】整题难度:0.47 难度:0.68 难度:0.51
一、学业考试成绩比较分析
二、学业考试试卷比较分析
三、例谈科学复习建议1.对科学学业考试的展望
稳中求变学业考试的目标定位·了解学业水平
对策:把握课标(及考试说明).
·提供升学依据
对策:体现能力立意
·调控课堂教学
对策:了解教学现状,寻找调控点1.对科学学业考试的展望
稳中求变稳: (1)尊重课标、考试说明、教材
(2)重点知识重点考、核心知识年
年考
(3)能力立意,重视实验,突出探究
(4) 适度尝试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核心概念: 对于多个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
某一学科的关键性原理;
为理解和研究更为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提供重要根据;
与学生的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或者
关系到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利用科学或技术
知识来理解的利害关系;
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教与学,
概念的深度和复杂度随着年级的增长也日趋
增长。----<美国新版K-12科学教育框架对我国基础
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启示>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1.如何使对核心概念、原理的考查设计更合理?
2.如何减少对纯记忆类知识的考查?
3.如何进一步完善试卷的难度结构?
4.如何使试题的阅读量更趋合理?
5.如何在实验探究题命制中,进一步突出教材实验的重要性?同时又能突出能力立意?
6.如何使开放性试题的评分细则更合理?2.复习建议:
1.把握考试要求.
(1)正确理解考试要求各层水平的界定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
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
问题中识别它们。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
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
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
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 例A:“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 例B: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会生成碳酸,其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当属于( )
A. 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布卢姆目标分类表(修订表)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2.复习建议:
1.把握考试要求.
(1)正确理解考试要求
(2)合理设计针对性检测例: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
之间的转化。
目标达成过程层次分析:
(1)识别金属、金属氧化物、碱。(a)
(2)描述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性质。
(a)
(3)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
转化。(b)2.复习建议:
1.把握考试要求.
2.了解地方特色.
3.夯实基础
4.系统复习实验与探究
5.重视习题讲评
6.提升应试能力试题测量目标刺激情境设问与应答悉心研究
精心思考
静心教学谢谢!课件34张PPT。初中科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习题讲评课之我见温州市第十七中学 夏旭初2014年3月13日主


容一、突出三大要素
二、课堂教学设计及策略
三、几点思考
一、突出三大要素:1、课型:习题讲评课与习题课习题课,侧重点是审题和解题的技能培养与训练。
通过教师的主导,学生的探究,认识各种题型,
掌握基本的审题解题技巧,并熟练运用。 讲评课,侧重点是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
的自主反思、合作探究,对练习或测试中出现的问
题分析错因、纠正错误、反思提升(知识、技能、
学习策略)。——摘自”百度百科”2、理念:在课堂上,还给学生十分钟!“学为中心”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永嘉中学对教师行为提出四个
新规:即教师在一堂课中连续讲授时间不超过5
分钟,必须提5个有价值的问题,说5句鼓励性
的话,最后留给学生5分钟给学生.不讲的题目:错误率小于0.3,难度值大于0.7的习题
略讲的题目:错误率在0.3~0.5,
      难度值在0.3~0.5的习题
精讲的题目:错误率大于0.5,难度值小于0.5的习题易错题巧妙讲
常错题重点讲
难点题分步讲
知识结构题系统讲
方法技巧题对比讲
概念不清题变式讲(1)讲评的选择:(2)讲评的技巧3、讲评内容:不讲、略讲、精讲1、构建教学流程:教学序二、课堂教学设计及策略 问题序 认知序2、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有效策略一:设计目标,做到针对性的策略(来自温州市近四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资料1:资料2:典型错误归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一、对科学概念理解不到位,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对策:复习要善于利用“辨析” “相近对比” “变式”
“概念图”等手段进行系统梳理,以加深对概念的
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以及内化概念间的联系.二、答题习惯不佳,严密性不够
对策:①精选习题,精讲精练
   ②精指导,即指导如何读题获取有用信息,
    如何检索相关知识技能以及组织应答语言等
   ③巧用”变式”加深巩固,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来自2013年市初中毕业生考试分析专辑)三、探究题深度不足,理解不够
四、说理题解答方向迷茫,关联点答不够资料3:
来自学生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复习导引》中
“应用练习”——A阶和B价的作业反馈资料4:课前强化练习检测反馈:如下表:(一)有效的目标:溶液专题习题讲评课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形成《溶液》知识框架。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
度曲线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建模的方法巩固应用
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在讨论
和说题的过程中,整理、辨析、形成知识在大脑中的建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
别、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溶质的质
量分数的计算。2、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有效策略一:设计目标,做到针对性的策略(二)有效的实施:策略二:选编习题,做到“考点全覆盖”的策略习题
选编题型来源结 构功 能少而精习题1:小明在研究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中,制得如图甲
溶液,加热后,现象如图乙.(不考虑水的蒸发)(1)小明认为图乙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随 。
(3)若从甲烧杯中取出1/3溶液后,甲烧杯中剩余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的量有 (填序号)。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质质量 ③溶剂质量 ④溶解度 (A价题,本题原型源自课本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习题2:在20℃时,100水中加入50克氯化钠,得到溶液b,
如下左图所示,氯化钠的溶解度如下右图所示。 (1)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2)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4)若往b所在的烧杯中不断加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如何变化? 。(B价题,本题来自中考常考题的改编)(二)有效的实施:策略二:选编习题,做到“考点全覆盖”的策略策略三:小组合作,做到内化外助的策略三
"给
足"有充足思考的时间、消化的时间、
交流讨论的时间等营造一切可能让学生发表观点、
提出疑问、相互质疑、相互评价
等机会及时表扬、激励、赏赐各层次的学生,
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情感体验(二)有效的实施:策略二:选编习题,做到“考点全覆盖”的策略分组讨论交流分享点拨归纳变式训练拓展提升策略三:小组合作,做到内化外助的策略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1)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题目在线1. 小明在研究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中,制的如图甲溶液,加热后,现象如图乙。 (不考虑水的蒸发)
(1)小明认为图乙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
是 。。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随 。
(3)若从甲烧杯中取出1/3溶液后,甲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发生变化的
量有 (填序号)。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质质量
③溶剂质量
④溶解度 烧杯底部有a物质析出温度的升高而减小① ④追问:甲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吗?如何判断?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1)一题多问(2)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20℃时,100水中加入50克氯化钠,得到溶液b,如下图所示,氯化钠的溶解度如下图所示。下列措施可以使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的是( )
A. 加氯化钠固体 B.降温 C. 加水 D.升温
变式练习一:D巩固查阅溶解度曲线的能力20 ℃时取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得到的溶质质量是5克的是( ) 提示:Na2O + H2O =2NaOH 变式练习二:D提高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配制碳酸钠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则所得溶液一定是的饱和溶液是 (填序号),其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01)。变式练习三:② ③18% 或0.18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简单计算1.将50克20%氯化钾溶液稀释到200克,稀释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5% B.1%
C.10% D.20% 拓展提升A 2.无土栽培是-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某实验小组要配制l00克1.4%的硝酸钾溶液用于制作营养液,需要硝酸钾 克,水 毫升。 1.498.6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1)一题多问(2)变式训练(3)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溶液中的”变“与”不变“——方法技巧如: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后;
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再降温至原来的温度;
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使其恰好饱和等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5)实验再现:(4)问题分解(1)一题多问(2)变式训练(3)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强学生的体验(二)有效的实施:策略二:选编习题,做到“考点全覆盖”的策略分组讨论交流分享点拨归纳变式训练拓展提升策略三:小组合作,做到内化外助的策略策略四:疑难问题,做到变式教学的策略策略五:整合知识,做到主题建构的策略溶液之习题讲评课知识框架:溶液组成特点分类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溶解性:温度2、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有效有效的目标有效的实施有效的评价策略五:培养兴趣,做到多元评价的策略高效三、几点思考:思考一:如何上好平时的习题讲评题?思考三: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思考二:如何进行习题讲评内容的取舍?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的相统一?如何关注学业考试成绩后20%的学生?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谢谢!课件53张PPT。注重过程 提炼方法 关注细节——漫谈实验探究专题的复习策略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一、《播种中的科学探究》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分析2010—2013实验探究题背后的故事
三、我对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的尝试2019年1月5日星期六欣赏《播种中的科学探究》2019年1月5日星期六3、做“实”探究,做“透”探究。“实”——目的清晰、行动实在、指导到位。“透”——小步骤逐一落实,循序渐进,阶段总结。4、“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并重。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内容大致能表述。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种探究技能以及综合探究能力要规划训练,循序渐进。欣赏视角一复习课需要设计情境
复习课需要有内涵的情境
复习课更需要有蕴含深刻问题的情境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基础是什么?
怎么复习基础?
基础复习的有效策略?欣赏视角二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一:注重过程一、《播种中的科学探究》带给我们哪些启示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一:注重过程关于科学探究试题
(1)对科学探究的考查,着眼点是考过程,不是考结果
(2)考过程,要求学生在考场中有探究行为
(3)学生的探究行为应以《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根据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一:注重过程 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以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倾向。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一:注重过程 探究简单的说就是运用熟悉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陌生的问题。因此探究试题中问题情境的新颖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问题情境的新颖性不排除应用学生已经学过或做过的内容作为背景材料,但是设计问题的角度,考查的立意必须是学生没有见识过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宁波—30)幼苗的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探究: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发现,除幼苗胚轴的长度不同外,各组幼苗的出土数量、未出土幼苗生长状况等也有差异,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 ,根本原因是 ▲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总含量,则 ▲ 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启示二:提炼方法2019年1月5日星期六2013年浙江省毕业生学业考试科学试题涉及的科学方法 ——2013年浙江省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分析评价报告(科学)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二:提炼方法欣赏《播种中的科学探究》之方法教育观察、分类、推测、测量、模型、对照、应用数学、转换法、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数据解释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实验设计”的教学设计任务一:验证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可供选择的器材:菜豆种子若干,绿豆种子若干,两个相同的培养皿,足量吸水纸和水。
根据要求设计验证方案:(完成时间5分钟)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实验设计”的教学设计任务二:盐度对拉贡木种子发芽的影响
可供选择的器材:拉贡木种子若干,各种盐度的食盐水,相同型号的培养皿若干,足量吸水纸和清水。
根据要求完成实验设计:(完成时间5分钟)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小结:数量相同且适宜;个体差异小;效果明显。仅差自变量;条件相同;自变量规律变化。效果明显。记录数据,处理结果。研究问题(因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启示二:提炼方法(温州—2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测量铅笔芯的电阻,他们用了右图所示的器材进行实验。
请问:
(1)从图中可知他们是用 ▲ 法测量铅笔芯的电阻;
(2)请你将电压表正确连接在答题卷相应的实物图中;
(3)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A端移动
过程中,电流表的读数将如何变化? ▲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2019年1月5日星期六28.水果含有果酸。如图所示在水果中插入两片不同金属制成的极板,就组成了一个水果电池。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水果中插入不同金属制成的极板,并保持两块极板之间的距离、极板与水果的接触面积不变,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两块极板之间的电压,结果如下表: ①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看,所选用的两块极板材料之间的 越大,水果电池的电压越大;
②并且水果电池的电压还与 有关;
(2)若该小组的同学选用一只橙子并用铜一锌做极板,研究水果电池的电压跟极板与水果的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时,应控制 不变。启示三:关注细节2019年1月5日星期六1.审题不清——不注意题中的关键词、隐含条件、问题的指向。2.解题必需的知识、技能、方法有缺陷3.答题时言语不规范、归纳不完全、与问题不匹配、逻辑不严密等。
4.粗细大意——造成技术性失误。
5.习惯差——书写不规范。启示三:关注细节—寻找学生失分的原因:2019年1月5日星期六1.答题前至少认认真真读两遍题目,理清全貌,弄懂题意。
2.做到目的明确 原理正确 图表和数据分析清楚。
3.表述方式可以由题中给出的部分信息为参照。
我的建议: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一)探究要素考查统计二、分析2010—2013实验探究题背后的故事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一)2010--2013科学探究要素考查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关于“提出科学问题”的教学 某学生在海边玩耍时,看见两女士在海边沙滩上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相等,但她们留在河边沙滩上脚印的深浅有明显的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高跟鞋鞋跟在湿地上的印痕比平跟鞋深?
(一级水平:采用直接“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 )
高跟鞋鞋跟在湿地上的印痕比平跟鞋深是否与鞋跟的面积有关?
(二级水平:找到了与现象有关的因素,具有了探究方向,但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
作用在地面上的压力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三级水平: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与科学有关的科学问题”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关于“提出科学问题”的教学第一把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问题化的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第二对发现现象的原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释,当解释有困难时,便提出质疑形成更加具体的问题;
第三对具体的问题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假设或猜想,提出一个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分成三个层次: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一)探究要素考查统计二、分析2010—2013实验探究题背后的故事(二)试题素材分析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二)试题素材分析 2012年实验探究题5个小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都在立意上又有所突破和变化,比如30题“双变量”研究电阻大小的因素、31题“排空法”测密度等,都是在课本上原实验、活动或探究上进行拓展和挖掘。这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纲,多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对实验有切身体验。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立足课本,落实基础,有利于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2012—29)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二氧化锰(MnO2)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后,进行如下实验。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
(2)实验中除了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 。
(3)为完成本实验,应选择下图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中的组合是 ▲ 。(选填序号) (八下第2章第3节)2012—30.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导电液体在体积相同时,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2012—31.小明想测量大米的密度,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和思考。 2012—32.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0.320.390.59(二)试题素材分析 2013年第28题,以“二氧化碳收集方式的对比分析”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实验能力,以及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的能力;第30题,以“测定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背景,考查学生针对变量的性质采取合适的测量策略以及对反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第31题,以“研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设置对照、控制主要无关变量以及对异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第32题,以“研究影响‘影子浓淡程度’的因素”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别变量、根据数据规律进行推理以及概述并解释数据的能力。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二)试题素材分析 探究试题的取材坚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原则,其中5道实验探究题的取材有4道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而其他涉及探究的试题的取材跟教材或学生生活实践也密切相关。这样在体现创新性的同时又可以较好地体现公平性、适切性,力求真实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2019年1月5日星期六(2013—32)----,具体实验如下:
步骤一:在屏两侧距屏1米处各点亮一盏25
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
步骤二:将右侧25瓦灯换成40瓦灯,观察到
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
步骤三:保持左侧25瓦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瓦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灯的功率”和“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哪个因素对影子“浓淡程度”影响更大?判断并说明理由: ▲ 。难度值:0.16 第五册作业本P3111.学习了动能以后,小明收集到甲、乙、丙3个运动物体的有关数据列在下表中,请你阅读分析后回答:(1)你认为在决定物体动能的因素中,影响较大的是哪一因素?(一)探究要素考查统计二、分析2010—2013实验探究题背后的故事(二)试题素材分析2.注意对课本习题开展变式研究;不能以练习替代复习,关注知识建构和方法提炼。 建议:1.注重教材实验资源的挖掘与拓展2019年1月5日星期六真实、科学
贴近学生实际
可理解
能自然地引发问题
所需的知识技能不超考试要求
渗透主流的价值观好的命题素材有哪些特征?(二)试题素材分析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一)选题:三、我对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的尝试分析试题价值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铅是一种重金属,相对原子量为207。铅和铅的化合物有很多用途,如蓄电池等。但铅类化合物大多有毒,燃煤厂、金属冶炼厂、以含铅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等都是主要的铅污染源。铅一旦进入人体会累积,对人脑、肾脏和造血功能有损害。为了了解环境中的铅污染问题,小红与其他同学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小红查阅到右图资料,图中记录了离某公路不同距离处种植的卷心菜中铅的含量。由该图推测:卷心菜内里叶片的铅可能直接来于 ,造成卷心菜外围叶片含铅量不同的重要原因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例1】(南通2003)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
(1)某同学连接电路过程中应保持开关 ,电路连好后在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 处。
(2)(3)略【例2】(南通2006)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为两节铅蓄电池,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字样,某同学已连接的部分电路如图.
(1)该同学连接的电路中有错误,请用笔在错误处划“×”标明.
(2)错误改正后,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把电路连接完整.
(3)(4)略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即使考查相同的知识与探究能力,但是由于试题的呈现方式不同,很可能对学生考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提倡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机械记忆,有效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探究能力和意识。两道中考试题的启示2019年1月5日星期六3.研究发现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都有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将甲、乙、丙、丁均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实(留下里面幼苗足够的生长空间),放在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一小口,在它的侧面用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一同样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处用同样的白炽灯连续照射,甲乙丙丁的其它条件相同。实验现象:两昼夜后,如图所示。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丙、丁背地生长,但与丁相比,丙的弯曲度要小一些。
(1)由甲乙装置中的幼苗生长情况可知,幼苗生长具有 的特点。
(2)比较 和丁装置,发现幼苗有背地生长的特点。
(3)该实验的结论是: 。(一)选题:分析试题价值三、我对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的尝试(二)积累:学生答题情况2019年1月5日星期六7.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方案。
[提出问题] 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 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实施方案]
(1)请你在表格中写出乙组的环境条件。
(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组小麦叶片颜色为黄白色, 乙组小麦叶片颜色为绿色。①甲组小麦生长缓慢,乙组小麦正常生长②乙组小麦幼苗生长比甲组好③乙组小麦幼苗生成的叶绿素要多于甲组不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④乙组小麦叶片为绿色不同的水泡菊花变色情况不同 8.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影响菊花茶的品质。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时,变色的情况又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
(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是
。 (2)该同学猜测花瓣变绿快慢还与水温有关,他在进一步实验时设计了下表,请在表中“   ”处填上合适的项目。菊花变成浅绿色与水的酸碱性有关 花瓣变色情况变色所需时间(一)选题:分析试题价值三、我对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的尝试(二)积累:学生答题情况(三)编题:熟悉创新试题2019年1月5日星期六32.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
为了研究生态系统中植物间是如何产
生影响,在1975年利用A、B两种植物
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A、B两种植物及外部条件相同(如光照、温度等),实验进行的时间相同。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各组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得的比值。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 ▲ 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2)科学家们在实验中设计第1组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组,那设计第4组实验目的是 ▲ ;
(3) 综合分析本实验结果,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 ▲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32. (1)生物
(2)说明植物通过土壤和空气(生长空间)对A植物生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3)植物之间通过土壤和空气(生长空间)都能产生影响,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更大的是空气(生长空间),(只答植物之间通过土壤和空气(生长空间)都能产生影响给1分)。2019年1月5日星期六32.实验室一般不用块状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与硫酸接触继续反应。小明思考能否加入某种物质使其反应继续进行,他查阅资料后发现,在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停止后,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能观察到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较快且平稳反应并产生气体。
小明又思考新的问题,加氯化钠后,石灰石能与硫酸较快地发生反应,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是Na+、还是Cl-,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呢?然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向5支试管里各加入一块石灰石和5ml浓度为50%的硫酸,待反应停止后,再分别加入约0.2克的KCl、NH4Cl、CaCl2、……等固体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下表:(1)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停止后,加入氯化钠固体反应继续进行,其原因可能是 ▲ ;
(2)小明为了验证Na+在实验中的作用,在上表①处应加入的物质是 ▲ ;
(3)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2.实验室一般不用块状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与硫酸接触继续反应。小明思考能否加入某种物质使反应继续进行,查阅资料发现,在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停止后,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能观察到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较快且平稳反应并产生气体。
小明又思考新的问题,加氯化钠后,石灰石能与硫酸较快地发生反应,
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是Na+、还是Cl-,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呢?然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向5支试管里各加入一块石灰石和5ml浓度为50%的硫酸,待反应停止后,再分别加入约0.2克的KCl、NH4Cl、CaCl2、……等固体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下表:(1)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停止后,加入氯化钠固体反应继续进行,其原因可能是 ▲ ;审题型错误硫酸钙微溶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是Na+、还是Cl-,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呢?(2)小明为了验证Na+在实验中的作用,在上表①处应加入的物质是 ;
(3)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Na2SO4或NaNO3 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是Na+与Cl-共同起作用,
Cl-所起的用比Na+大,钙离子对该反应起抑制作用 Na2SO4难度值:0.3832. (1)增大硫酸钙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或使硫酸钙在石灰石表面脱落;或破坏碳酸钙表面的硫酸钙。
(2)Na2SO4;或NaNO3
(3)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是Na+与Cl-共同起作用,Cl-所起的用比Na+大,钙离子对该反应起抑制作用;或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是Na+与Cl-共同起作用,Cl-所起的用比Na+大;或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是Na+与Cl-共同起作用,钙离子对该反应起抑制作用(只答加快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是Na+与Cl-共同起作用得1分,)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