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文言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
(一)而
1.连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和”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修饰关系 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 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代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第二人称 同“尔”,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而已 放在就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既而 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二)何
1.代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代处所或事物 什么,哪里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 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2.副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提问(动词前) 为什么,怎么 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表示程度(形容词前) 多么,怎么这么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用法 释义 例句
何如、奈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 “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乃 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无何 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
3.复音虚词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助词 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表示反问语气 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表示推测语气 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示感叹语气 啊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助词 形容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 ,或不译 郁乎苍苍。(《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在,对,比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副词 表承接 于是,便,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表转折 竟然,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表条件 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范围的限定 仅仅,只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表判断 为,是,就 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列传》)
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四)乃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复音虚词 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 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1.连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选择关系 “还是”“抑或”;两个“其”连用表示选择时,译为“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表示假设关系 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助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代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他(她、它)们,等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等等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指示代词 那,那个,那些,那里,这,等等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
4.副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加强揣测语气 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加强祈使语气 相当于“应当”“一定”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六)且
1.连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并列关系 “又”,两个“且”连用表并列时,译为“一边……一边……”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表示递进关系 况且,而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表示让步关系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将要 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示暂时 暂且,姑且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用法 释义 例句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 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犹且 尚且,还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3.复音虚词
(七)若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代词 表人称 “你”“你们”;作定语时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连词 表假设 如果、假设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 像,好像 上善若水。(《老子》)
比,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形容词词尾 同“然”,“······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复音虚词 若夫 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八)所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代词 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所……的人,所……的事物 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
助词 为+所,表示被 动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名词 表示处 所 处所,地方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复音虚词 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和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为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介词 wèi,介绍涉及的对象 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wèi,表示原因,目的 因为,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
wéi,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助词 wéi,表示疑问语气 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 表动作行为 认为,做,是,治理,等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连词 表示承接 “而”,或不译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目的 用来, 以便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原因 因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表示假设 如果, 假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表示修饰 “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动词 表动作行为 认为,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复音虚词词 以为 认为,把·。。。当作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史记 陈涉世家》)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是、是以、以故 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有以、无以 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 没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副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确认 就,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1.代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人/东西/事情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用在数词后面 “……个方面”“……样东西” “……件事情”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充当“若”“似”等的宾语 ……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语气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不译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不译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呢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 “…… 的时 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十八)之
1.代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代人、物、事等 他,他们,它,它们,等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表示近指 这,这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修饰、限制 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补足音节 不译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
用法 释义 例句
表示向某处去 往,去, 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感谢观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