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4 15: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奴隶制
封建制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分散 整体
世界史分期
1500年前后
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开辟)
1917年
十月革命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第一、二单元
1-5课
第三-七单元
6-14课
第七-九单元
15-23课
奴隶制
封建制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并存
第一单元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萌发、多元共生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重难点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目 录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一)何谓文明?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文明产生的标志:
生产力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社会分工
农业
手工业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定居
城市
文字
记事
管理
(二)文明产生的条件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文明产生的不同定义
1.摩尔根:文字、铁器、国家、城市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
3.斯塔夫里阿诺斯:城市、国家、税收、文字、阶级、建筑、艺术、科学
4.夏鼐:都市、文字、青铜器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三)文明产生的概况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1、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采集渔猎: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主,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南亚
中国
中南美洲
最早培植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培植芋头
培植水稻和粟
培植玉米和南瓜
驯养了羊、猪和牛等
(三)文明产生的概况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1、经济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条件
产生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商业的产生: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者的产生: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城市的产生: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三)文明产生的概况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2、政治
阶级的出现: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条件
产生
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奴隶制的产生: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形成。
产生
阶级矛盾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三)文明产生的概况
一、文明萌发:人类文明的产生
2、政治
国家的形成:
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
背景
产生
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国家的三个组成要素:国土、人民和政府。
3、文化:文字的产生
古埃及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选B。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
B
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一)早期文明的特点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0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3000年
1、地理分布: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多临近大江大河流域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北非:尼罗河流域
西亚:两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海洋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
大河文明
2、总体特点:
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五大文明
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地理、历史条件影响。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苏美尔诗歌二首
新月沃地
1、西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西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兴起过程
公元前3500年
产生最初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成果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①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
②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典型代表:古巴比伦王国
兴起条件/自然环境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汉谟拉比法典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施行严格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施行同态复仇法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实质)
浓厚的宗教色彩,宣扬君权神授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现存法国卢浮宫
君权神授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兴起条件
兴起过程
成果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特点:①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②保护私有财产。
③施行同态复仇法。(以牙还牙)
文化成就
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战车: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泥板
1、西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六十进位制度
《吉尔伽美什》是一部用楔形文字刻写在12块泥板上的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原作也早已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4800多年前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讲述了吉尔伽美什从一个性情残暴的暴君,成长为勇敢、正义的国王的故事。书中记载了最早的洪水与方舟传说并传到古希腊。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
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兴起条件/自然环境
兴起过程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产;尼罗河提供了联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拥有自然屏障。
“尼罗河的赠礼”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成果
政治制度:
官僚系统
文化成就
①建立:公园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统一实现后建立。
②君主制:法老(国王)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③中央和地方: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物。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神在人间的代表
古埃及人对国王的尊称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兴起条件/过程
成果
政治制度
文化成就
故事/文字: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与数学: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
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书写材料:莎(suō)草纸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
的出口物资。
纸莎草
埃及象形文字
金字塔
官僚系统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兴起过程
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①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屏障。
②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进步,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成果
国家制度:种姓制度
①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②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③社会各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④影响: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兴起条件/自然环境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等级 名称 职业
一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二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三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四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种族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不可变动的特性。
探究: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影响:
积极:
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②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
③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
④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⑤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发展: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兴起条件/过程
成果
国家制度 种姓制度
文化成就
①佛教(公元前6—前5C: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③数学: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④在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4、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黑格尔《历史哲学》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池塘。” ——柏拉图
海洋文明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兴起条件|自然环境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①政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促进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③文化:造就了平等互利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兴起过程
4、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成果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成果
①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②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代表。
③民主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
但是,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除在公民队伍之外。
4、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政治
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和喜剧。
②史学: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罗多德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伯利克里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权力制约
法律至上
公民意识
直接民主
特点:人民主权、公民意识、直接民主、轮番而至、权力制约、法律至上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少数人的民主。
评价:
进步性:
①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推动文化的繁荣。
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局限性:
①范围狭隘: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②权力滥用: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可能易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二)早期文明的概况|小结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分布 区域 文明类型 代表 文明 政治 成就 文化
成就
西亚: 两河流域 大河文明 古代 巴比伦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古代 埃及
南亚: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古代 印度
欧洲: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海洋文明 古代 希腊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
洪水与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种姓制度
佛教;史诗;1-9的数字、
0的发明、按位计值等数学成就
城邦制度(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文学:古希腊神话、喜剧、悲剧;史学:希罗多德、修昔理德;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
(三)探究: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水源充足
平原广阔
不定期泛滥
没有屏障
战争频繁
洪水传说
易于统一
法典
君主专
制国家
农业发达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恐惧、悲观色彩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沙漠屏障
农业发达
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法老至上
定期泛滥
上下连通
金字塔
“尼罗河的馈赠”、自信乐观
大河文明
大河文明
图形示意参考邓静老师的课件
(三)探究: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大平原雨水充足
西北没有屏障
农业发达
气候恶劣地形阻隔
外来入侵
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
种姓制度、佛教
一系列君主专制国家
多山多岛少地
工商业发达
公民意识
人文精神
平等互利
三面环海海岸曲折
多地中海气候
适合种葡萄橄榄
不适合农耕
不利于大国兴起
便于航海
城邦
民主政治的摇篮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图形示意参考邓静老师的课件
(三)探究: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海洋文明
山多地少,
交通不便
海岸曲折,
岛屿密布
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态
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
民主政治
人文精神
大河文明
地处平原,
交通便利
土地肥沃,
灌溉便利
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集权政治
集体主义
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决定性因素
(三)探究: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点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周边环境
思想文化
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亚非文明古国——农业古代希腊——工商业
游牧民族——畜牧业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
大河文明——农业生产
海洋文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交流,但不利于文明的稳定,周边部落的入侵导致政权更替频繁。
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较小,文明相对稳定。
思想文化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也反过来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
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明萌生:
人类文明的产生
课堂小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重难点突破
多元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何谓文明
文明产生的概况
文明产生的条件
独立发展、多元特点
早期文明的概况
古埃及文明
早期文明的特点
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的影响因素
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雅典文明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