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0: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设计者: 修改、执教者: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美好意境。
4.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时
预设教学过程 修改与备注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2.出示元月图,这是( )的月亮? 3.唐代有位诗人,他小时候,看到圆圆的月亮认为是白玉盘,又觉得它像传说中的瑶台镜,多么天真可爱的想法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吧! 《》古朗月行4.说一说你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写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被人们成为“诗仙”。 5.在宁静的夜晚,诗人李白看到圆圆的月亮又会想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6.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思”“夜”“思”上面代表大脑,下面是“心”,古人认为大脑和心脏都是思维的器官。本义为思考、想法,后来又引申为思念、怀念。谁来用“思”组词?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1.引导读诗、背诗。(1)指名读诗、背诗,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2)引导从“正确”“通顺”的角度评一评。(3)同桌互相读、背。2.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生活中识字:夜、光、举熟字加偏旁:床、故形近字比较:底——低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诗。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4.创设情境,巩固生字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5.人人读准、读顺。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2)齐读,读后正音。6.读好节奏。读诗光读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来挑战读出节奏。(1)指名读,评议(2)划出节奏线,读一读。四、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李白25岁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在他26岁那年的九月,独自一人住在扬州的小旅店里。那天夜晚,李白看到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再也抑制不住思乡之情,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吧! 出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2.已经到了深秋时节,此时正是农历九月十五,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分外光明。这月光就像是地面上的什么? 师读诗,生闭眼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交流反馈。相机理解难懂的字:疑,好像;举,抬。3.创设情景,感受诗意。(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马思聪的《静夜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他没有电话可以跟亲人朋友聊天,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让他快点回家,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预设:难过、伤心、忧愁……)(2)出示: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指名朗读。 就在这月色如霜的夜晚,李白在做什么?想什么呢?和同桌做一做动作,说一说。 请你一边朗读诗句一边根据诗句做动作。 4.故乡,那是李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你的故乡是哪里呢? 如果你独自一人离开故乡,你会想念谁? 你还会想念什么呢? 对,我们爱故乡的亲人,爱故乡的朋友,爱故乡的山和水。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思念故乡。 当诗人李白看到这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时,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一起读一读! 5.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古诗。 全班齐读古诗。 五、指导书写7个生字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的笔顺及占格。你发现了什么?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3.师范写。4.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5.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板书设计 静 夜 思   李白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月, 低头 思 故乡。
课后反思 设计成功处或动态生成点摘录:
学习困难点或易错题摘录:
相应的教学对策:
9.夜色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厂子旁”,会写“色、外”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3.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读好长句,有感情朗读课文。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我”从前和现在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再”笔顺,与同音字“在”进行区分。
懂得勇敢的孩子才能看到美好的风景。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修改与备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和1个偏旁“厂子旁”。2.会写“色、外、看、爸、再、晚”6个字。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生共做反义词对对碰的小游戏:大对小,高对矮,快乐对孤单,白天对夜晚。 2.出示词语卡片:夜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预设:夜晚天很黑,人们的活动很少,在黑夜中走路让人感到害怕等)。 3.师过渡:是啊,说起夜晚,人们总是把它和黑暗、害怕联系起来。有一位小朋友,也很害怕天黑,可是后来他却改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4.师板书课题:9.夜色,相机认识生字“色”,口头组词:颜色、景色。理解课题的意思:“夜色”指的是夜晚的景色。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二、随文识字,自主识记。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词语。词语朋友和大家见面了,咱们比比谁能读正确。(1)出示词语:胆子、勇敢、微笑、往外瞧、窗外、偏要、乱跳、原来、散步(2)学生自由读词;开火车读,正音;齐读3.读第一小节,学习生字(1)课文中的“我”从前胆子怎么样?出示句子: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自由读,指名朗读。学习生字:胆。积累词语:胆子、胆量、大胆(2)这个句子比较长,要注意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看着老师的提示自己再读读。(3)知道我的胆子小,爱我的妈妈做了什么,我又怎么样呢?出示句子: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指导读好长句的节奏。(4)完整读读这个小节。(5)识记“外”①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外”字,谁有好办法记住?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外”,一个夕阳的夕加上卜就是外,外面的外。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外”把到处的处捺换成点就是外,外出的外。②想想“往外瞧”、“窗外”的意思,猜猜“外”的反义词是什么?(内、里)(6)识记“看”①出示象形字“看”。谁能猜出这是哪个字?② “看”是个会意字,上面部分像一只手。眼睛上面搭着一只手,表示在向远处望。学生书空“看”5.认读第二小节:(1)和爸爸一起去散步,“我”发现什么了?读句子: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学习生字“原”,读词:原来、草原、高原。学习偏旁:“厂字旁”。你还见过哪些带有“厂字旁”的字?出示:日历、大厅、厨房、大厦(2)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变得怎么样了呢?出示句子: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朗读,指导读好节奏。(3)识记“爸、晚、再”①和同桌说说这几个字的记字好方法。②谁来汇报“爸”这个字?(用加一加或用形声字规律记住“爸”)③谁来汇报“晚”这个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晚”,“日字旁”加一个免费的“免”;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晚”,左边“日字旁”表意,右边“免”表声,合起来就是晚。)“晚”字右边这个字念“免”,我们一起书空写写。想想“晚”的意思,谁知道“晚”反义词是什么?④最后一个“再”字,谁来汇报?“再”的同音字朋友也来了,你能根据词语,选对字吗?自己先想想。出示练习: 在 再不( ) ( )去( )见 正( ) 三、认真观察,规范书写1.生字都记住了,我们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爸、色、看、再”这四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 “爸”和“看”字是上宽下窄。“色、再”是上窄下宽。“晚、外”两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写个左窄右宽,左低右高。2.仔细观察一下“色”和“爸”里的“巴”大小有什么不一样?“色”和“爸”这两个字底下都是“巴”字,“色”字底下的“巴”要写的大一些,“爸”字底下的“巴”写的小一些。学生书写,练习笔画、笔顺。3.师范写“晚、再”。4.认真观察结构和书写位置,每个字描1遍,写一遍。5. 互相评价。欣赏同学的书写,先夸夸他,再给他提建议。6.把自己觉得写的不好看的字再写一遍。四、巩固读文,整体感知1.生字都写漂亮了,让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2.反馈交流(1)男女生合作朗读课文。(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课文中的“我”是个从前胆小很小很小,后来变得我勇敢的孩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和夜色的美好。3.培养学生勇敢独立的良好生活习惯。4.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正确美观地书写3个生字。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质疑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后来不再害怕了。 3.师质疑过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1小节,体会“害怕” 1.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 2.引导学生交流对文中小朋友的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胆子很小。 3.师质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胆子很小?鼓励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4.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 出示“很小很小”与“很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我”的胆子非常之小。 (2) 从“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中引导学生体会妈妈通过讲述勇敢的故事来鼓励“我”不要害怕。 (3) 抓住“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中的“一……就……”这个关联词,引导学生体会妈妈讲的勇敢的故事对“我”来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5.拓展体会: (1)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是否害怕黑夜,为什么害怕以及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2)学生交流(比如:害怕黑夜。担心有鬼:听到黑夜里的风声就害怕;总是担心野兽会跑到家里来等等。害怕的时候心跳就会加速,会把窗帘紧紧拉起来,藏在被窝里等等)。 (3)练习表达: “我”一看到窗外心就乱跳,总是担心--------------------------------------------------------。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小诗的押韵,通过朗读表现“我”的胆小。 三、学习第2小节,感受“夜晚的美好” 1.师过渡:妈妈讲勇敢故事的方法并没有让“我”变得勇敢,爸爸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让“我”不再害怕夜晚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2小节。 2.学生轻声朗读第2小节,交流爸爸有什么办法:偏要拉“我”去散步。(引导学生体会“偏要”是指在“我”胆子很小、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爸爸非要拉“我”去散步。) 3.引导学生想象“我”在夜色中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朗读“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引导学生从“原来”一词中体会到“我”看到“花草微笑”时的惊讶心情。 (2)拓展想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晚上散步的时候还能看到什么。 (3)师出示有关美丽夜色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体验夜色的美丽。 (4) 练习表达: 在夜色中散步,“我”发现,原来-------------------------------------------------------------------。 4.师小结:夜色中其实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只要我们敢于走出去,就会发现黑夜其实并不可怕。正是有了这种发现,文中的“我”才会说道(师引读,出示):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5.鼓励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再黑再黑”这个词语中体会“我”的胆子变大了:拓展想象“我”还能看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对省略号的认识。 6.指导朗读第2小节,读出略带惊讶的兴奋心情。 7.师生配乐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了这首小诗的收获。四、总结全文,再次感受夜色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诵诗歌,感受小朋友对夜晚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体会了诗歌优美的语言,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体会夜晚美丽迷人的景色。2.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诗歌板书设计: 夜色 害怕——不害怕从前胆子很小——现在喜欢夜晚  
课后反思 设计成功处或动态生成点摘录:
学习困难点或易错题摘录:
相应的教学对策: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7个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端午节、粽子、据说、纪念”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竹叶、又粘又甜、美滋滋”等词。
3.能用一句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课前准备: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改与备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4个汉字。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认识“端、综”,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预设:按结构分类;熟字、部件识记;同偏旁识记“总、念”;图片、猜谜识记“分、间”;字形演变识记“米、豆、肉、带”。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4)读好带“一”的短语;读好关键词“又甜又黏”。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本课的生字,学会正确美观3个生字的书写。2. 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5)词语填空读课文。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枣。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仿说:汤圆是用( ),里面(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设计成功处或动态生成点摘录:
学习困难点或易错题摘录:
相应的教学对策:
11.彩 虹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衣字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认读“彩虹、挑水、高兴、镜子、秋千、裙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试着读出问句语气。
3.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基础上,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读出问的语气。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彩虹的美丽和小作者神奇大胆的想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修改与备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两新偏旁。学会正确美观地书写4个生字。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猜谜激趣。课件出示:“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彩虹)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彩虹。(板书:彩虹)3.(课件出示漂亮的彩虹)导学:大家想和彩虹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4.学习“虹”字。(1)指生领读。(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虹”字。预设:加一加:虫+工=虹 换一换:江—氵+虫=虹5.导入:多么漂亮的彩虹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彩虹》的故事。二、读文识字1.朗读全文。(1)导学:第一遍读课文,你会给自己提什么要求?(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①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②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2.学生按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你们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4.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自主识字。(1)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照”是翘舌音;“座、洒”是平舌音;“座、浇、千”是三拼音节。)(2)你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样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广+坐=座,合+手=拿,扌+ 是=提,扌+兆=挑,酒-一=洒。相机指导认识新偏旁“衤”。)(3)出示:浇、洒、挑、提、拿,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游戏:我做你猜;组组词语。5.巩固识字:老师选一名学生读生字,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6.指导学生读通课文。(1)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课文里,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请大家合作,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指小组读课文,相机指导“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三、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怎么做,希望谁高兴呢?2.学生自由交流。预设:1:“我”想用浇花的水壶在彩虹上下雨,爸爸就不用再挑水浇田。“我”希望爸爸高兴。2:“我”想拿梳头用的镜子走到桥上,多一个月亮照着妈妈梳头。“我”希望妈妈高兴。3:“我”想把哥哥的秋千挂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花裙子变成彩云飘来飘去。“我”希望哥哥高兴。3.小结:文中的“我”充满童真童趣,想为爸爸减负担,想帮妈妈变漂亮,想让哥哥更开心,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四、书写生字1.课件出示“着、那、到”,重点指导这三个字的书写。(1)教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指导“着”的第六笔是“丿”,下面是“目”;“那”的右耳刀是悬针竖,弯钩大;“到”的左下部是“ ”。(2)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3)投影学生的字进行评议。(4)学生仔细修改。2.学生描红、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3.选择学生中写得好的字,投影出示。请该学生介绍一下他是怎么写这个字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正确美观3个生字的书写。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彩虹的美丽和小作者神奇大胆的想象。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和彩虹交上了朋友。请看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开火车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一个喜欢的词语造句。2.音乐开始,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播放幻灯片。“浮云开合晚风轻,白鸟飞边落照明。一曲彩虹横界断,南山雷雨北山晴。”瞧,一场小雨过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朝着彩虹笑盈盈地走来。二、精读感悟(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导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课文,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3.汇报交流。(1)指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学习量词:座。①看图出示:一座美丽的桥。指生读。②你还知道“一座什么”?(3)如果在你面前有这样一座美丽的桥,你最想上去干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导学:多么美丽的桥啊!文中的“我”想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我”想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画完后,自己轻声读一读。画得快的同学可以多读几遍,之后我们一起来交流。2.学生按要求自学第二自然段。3.小组内交流。4.汇报交流。(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并汇报。(2)其他学生补充。(3)教师相机指导: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②理解“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反问句。)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爸爸,你高兴吗?为什么?指导学生用“高兴”说话。多种形式指导朗读。⑤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创设情境说一说(4)学法回顾。导学: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归纳:先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勾画。画完后自己轻声读读,然后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按着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比一比谁学得认真。(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学生按要求自学。2.小组内交流。3.汇报交流。交流第三自然段。(1)指生读第三自然段并汇报。(2)其他学生补充。(3)教师相机指导: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②理解“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感知反问句。)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妈妈,你高兴吗?为什么?④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交流第四自然段。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②学习词语“荡来荡去”。指生读词语并仿说这样的词语。③理解“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这个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感知反问句。)④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哥哥,你高兴吗?为什么?⑤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三、仿写练习1.导言: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小文章吧!2.导学: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能仿照其中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如果有这样一座桥在你面前时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3.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4.汇报交流。5.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好反问句。四、布置作业1.积累。搜集“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做一做这样的动作。2.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11.彩虹提着爸爸的水壶—彩虹桥上洒水 拿着妈妈的镜子----彩虹桥上当月亮 拿着哥哥的秋千——荡来荡去 裙子变彩云
课后反思 设计成功处或动态生成点摘录:
学习困难点或易错题摘录:
相应的教学对策: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感受轻声音节词语的读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进一步把握点的书写笔顺规则。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熟练朗读绕口令,注意读准鼻、边音和轻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修改与备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眉、鼻、嘴、脖、臂、肚、腿、脚”8个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2.读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感。3.进一步把握点在正上方、左上方和点在右上方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则。教学过程:一、游戏闯关,识字加油站1.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玩个“我来指,你来说”的小游戏,好不好?2.教师指鼻子、眉毛、嘴巴等身上不同的部位,学生认真观察,快速说出表示不同部位的名称。激励学生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快又正确。3.导学:看到我们玩游戏,《疯狂动物城》里的朱迪警官也来了,朱迪警官还想带我们去疯狂动物城里玩一玩、逛一逛呢,你们想去吗?4.闯关游戏:读词语。(1)教师说明闯关游戏要求:准确读出城堡大门上的词语,并把它贴到朱迪身上相应的部位。(2)多媒体课件出示:城堡大门,贴满词卡的图片。学生浏览词语卡片。(3)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正确朗读词语,再相互之间比赛正确认读词语。词语:眉毛 鼻子 嘴巴 脖子 手臂 肚子 小腿 脚尖(4)读准字音的学生获得字卡,并且把字卡贴在朱迪身上相应的部位。(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贴出,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观察是否正确。)5.识记生字——眉、鼻、嘴。(1)过渡:我们能够正确读出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记住它们呢?(2)“眉”字的识记:眉毛是生长在额头之下、眼睛之上的毛发,所以“眉”的下面是“目”。 多媒体课件出示:“眉”字的演变过程。(3)“鼻”字的识记:人们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的意思,所以“鼻”字的上面是自己的“自”。(4)“嘴”字的识记:提到嘴首先想到的是“口”,然后是“嘴角”的“角”,再加一个“此”,就是“嘴”了。6.准确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黑板上词语出现最多的一个部首是“月字旁”。(2)同桌合作找出带有“月字旁”的字。预设:脖、臂、肚、腿、脚。(3)小组合作说一说还认识哪些带有月字旁的字。预设:胳膊、脑、肩膀、胆、肤、胖……(4)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带有“月字旁”的字表示身体某一部位。7.小结:通过游戏互动,学生们正确地认读与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闯关成功。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堡大门开启。二、游戏闯关,字词句运用1.过渡:同学们在朱迪的带领下继续往前走,闭上眼睛,伴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啊(多媒体课件),城堡的果园里种满了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一定很甜。2.游戏闯关:摘苹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摘的苹果最多。)(1)教师指出闯关要求,准确读出苹果上的词语即可得到苹果。(2)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胆子、粽子、镜子、爸爸、妈妈、哥哥、故事、月亮、时候。(3)学生先小组内合作将字音读准,小组派代表读词语,正确读出词语摘一个苹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摘的苹果最多。3.运用词语造句。(1)导学:同学们真是收获满满啊,摘到了这么多苹果。老师还能用两三个苹果上喜欢的词语造句子呢。(老师示范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例如:小的时候,每天睡觉之前妈妈会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从前,我胆子很小,爸爸给我讲了很多英雄的故事,渐渐地我也变得勇敢了。(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喜欢的两三个词语说话。预设: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又大又圆,像一个大玉盘。我很喜欢吃妈妈包的糯米粽子。(3)集体交流,学生代表汇报,教师将说得比较好的句子板书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齐读。(4)指导带有轻声音节词语在句子中的读法。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纠正指导。4.全班同学展示汇报,说出自己知道的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预设:爷爷、奶奶、蚊子、黄瓜、狐狸、漂亮、葡萄。三、游戏闯关,书写汉字1.导学:同学们摘了这么多的苹果,真开心,接下来朱迪要带领我们到动物城堡里的游乐园逛一逛。但是,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才能进去。2.多媒体课件出示任务卡: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按照正确笔顺书写“主”字。学生书空和老师一起写“主” 字。        (2)师生同步竞争书写“门”字。看谁写的笔顺正确。(3)男女同学派代表在黑板上比赛书写“书”字,其他同学做小评委。(4)同桌之间竞争书写“我”字。教师提示独体字书写时按照正确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进行书写。教师巡视观察。3.总结带点字书写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几个字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点”。(2)总结带点字的书写规律:笔画“点”在字的上方或者左上方时先写点;“点”在字的右上方时,后写点。(3)根据“点”的书写特点,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带点的字。四、回顾全文,布置作业1.导问:今天大家跟着朱迪玩得开心吗?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今天有哪些收获呢?2.总结:本节课朱迪带我们来到了动物城,通过闯关游戏,我们认读了带有“月字旁”的生字,准确地读出了带有轻声的词语,还能用两三个词语写一句话,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了带有笔画点的汉字。我们不仅玩得开心,还收获了很多知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跟朱迪说再见吧!3.作业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本课的生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2.熟练朗读绕口令,注意读准鼻、边音和轻声,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过程:一、诵读比赛,日积月累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迪去疯狂动物城里逛了逛。这节课动物城堡里还举行了赛诗会呢,想不想参加?(2)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热闹的赛诗会。(3)揭示课题:诵读诗歌比赛。齐读题目《寻隐者不遇》。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教师提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2)同桌之间借助拼音读,注意读准字音。(3)指名学生汇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3.精读古诗,熟读成诵。(1)导学:同学们已经读准了字音,接下来我们展开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正确、流畅。(2)多种方式诵读:小组比赛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边评边读、齐读。(3)指导学生通过二人对话的方式识记诗歌内容。(4)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师扮演诗人,学生扮演童子。师生合作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诵读。(5)学生自由背诵,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6)教师抽背,鼓励同学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4.小结:我们跟随着朱迪参加了赛诗会,并且运用了多种方法诵读诗歌。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更多、更好的方法诵读诗歌。二、绕口令比赛,和大人一起读1.导问:我们参加了快乐赛诗会,朱迪还给大家请来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2.多媒体课件出示:《妞妞赶牛》的图片。3.导学:从图片上看到了主人公是谁?在做什么?揭示主题。预设:主人公是妞妞,妞妞去赶牛。4.学生初步了解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重难点发音的生字。5.朗读表演:教师示范读绕口令。6.结合图画演示,师生逐句学习绕口令,正确读准字音。7.多种方式诵读:小组比赛读、同桌互读。在自然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感受绕口令内容、字词的发音等。8.角色竞赛,分角色、分小组,和同伴朗读。学生有韵律快速读绕口令,教师对朗读方法予以纠正指导。9.活动小结:今天我们快乐地学习了绕口令《妞妞赶牛》,说一说你哪一句读得最好。10.比赛。 (1)扁担和板凳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2)瓜和花 长长藤,开花花,娃娃爱花不去掐,瓜藤开花花结瓜,要吃瓜,不掐花,娃娃爱花也爱瓜。 (3)红凤凰和粉凤凰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三、课堂总结希望大家找更多的绕口令去读一读。古诗是我们国家的特有的文化,希望多多背诵与积累。
单元练习与讲评(2课时)
单元整组反思: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 篇课文。《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前一课《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端午粽》一课要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教学《彩虹》一课时,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
语言的积累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来×去”的词语。《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
阅读方面,引导学生对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测:“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如,学习了《端午粽》后,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学习了《夜色》后,说说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54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生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能背诵部分课文。
3.学习用一定的方法积累词语:通过扩词的方法积累常用词语;通过归类积累与身体有关的词、积累“×来×去”的词语;通过读好积累带有轻声的词语。
4.背诵积累古诗,感受诵读经典古诗词的韵味,养成诵读积累的习惯。
5.和大人一起读时,能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激发对语言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 学习用一定的方法积累词语。
3.通过读好停顿来读好长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能读好带有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长句。
课时安排
《静夜思》1课时,《夜色》2课时,《端午粽》 2课时,《彩虹》2课时,《语文园地四》2课时,《单元练习与讲评》2课时,共11课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