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四下教案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本单元通过组织学生亲历栽培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认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理解植物各器官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后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世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搭建“脚手架”。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
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提醒、督促学生观察凤仙花;鼓励学生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要轻易放弃;作业按照难度分层布置,为学生进步提供“脚手架”;前置激励计划,适时跟进。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材P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的种子多种多样,不同植物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2.知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3.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胚发育来的,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科学探究目标1.能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3.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4.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内部结构产生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难点: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内部每部分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花生等其他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种子萌发的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出示蚕豆、花生、玉米等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这些是什么?(预设:蚕豆、花生、玉米……)2.讲解:大家的回答都正确,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3.提问:在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土里会怎么样?(预设:会发芽;会长大;会慢慢长成一棵新的植物;……)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设计意图】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 种子: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1.提问:这些种子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形态呢?(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2.活动:给学生分组发放蚕豆、花生、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用眼、鼻、手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3.追问:蚕豆种子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棕褐色或青绿色,肾形,表面光滑且硬。)花生种子呢?(预设:浅红色,椭圆形,光滑且硬。)凤仙花种子呢?(预设:黑褐色,椭圆形,粗糙且硬。)4.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探索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1.过渡: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育成植物,它们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奥秘吗?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发一粒干蚕豆、一粒用水浸泡至膨胀的蚕豆、一张白纸和一个放大镜。)大家认为怎样观察能更方便地比较这两粒蚕豆呢?(预设:将白纸对折,把两粒蚕豆分别放在对折线两侧进行观察。)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8.讲解:蚕豆种子里有两片“豆瓣”,叫作子叶,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子叶的连接处上面尖尖的结构叫作胚根,会发育成植物的根;下面小齿状的结构叫作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作胚轴。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共同组成了植物的胚。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的是蚕豆种子,那么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玉米、花生等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图。)2.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相似,都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3.小结: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部结构都基本相同,一般都有种皮和胚的结构。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初步理解胚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研讨汇报 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种皮保护种子,胚能发育成新植株,其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2.拓展:种子除了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还能用于艺术创作呢!(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种子贴画,并播放制作视频。)你们学会了吗?请在课后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创作一幅种子贴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更多的植物种子,做种子贴画是将科学学习拓展.到艺术领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更多植物种子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种子多样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知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课后作业 三、选择题。1.下列图片中,绿豆种子是( )。 4.干瘪(biě)的蚕豆种子的种皮是很难剥离的,我们可以采用( )的方法,这样就能轻松分离得到完整的种皮和胚。A.用水浸泡一天 B.用小刀割开 C.用手撕开5.下列种子的结构中,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 )。A.胚根 B.种皮 C.胚芽参考答案三、1.B 4.A 5.B
第2课 种植凤仙花
(教材P4~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植凤仙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2.能利用种植杯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3.能制订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萌发过程产生探究的兴趣。2.乐于运用长期观察记录的方法完成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条件,具有保护土壤和周围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知道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难点: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并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种植材料(花盆、土壤、凤仙花种子、水、小铲子、小石头)、透明杯、卫生纸、蚕豆(或黄豆)种子、大白纸。教师准备:播种活动视频、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我们上节课认识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谁能说说植物种子都有哪些结构?(预设:种皮和胚;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种子的哪一部分能发育成植物?(预设:胚。)2.追问: (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的幼苗图片。)你们认为种子是如何发育成一株幼苗的呢?(预设:先种到土里,再浇水、晒太阳。)那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长成新植物吗?(预设:不一定,有的种子可能坏了,还可能没有合适的生长条件。)3.揭题: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播种后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种植凤仙花,并观察它是如何生长变化的。(板书:种植凤仙花)【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幼苗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播种:又称撒种,指将植物的种子种入土壤中,是栽培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方式。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种植凤仙花(选种、播种)1.提问:大家知道播种时放多少土、种子埋多深才能使种子更容易成活吗?(预设:不知道。)2.过渡:为了让种子的成活率更高,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学习如何正确播种吧!3.演示:播放播种活动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4.活动:发放凤仙花种子和播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播种凤仙花种子。【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掌握选种标准,学习播种方法,提高学生播种的成功率,为后续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探索二:设计制作种植杯1.过渡:刚才各个小组都将凤仙花的种子种入了土壤中,也就是说大家都完成了凤仙花种子的播种。种子在土壤里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预设:会长出根;会发芽;会变大膨胀;……)2.讲解:种子在土壤中吸水后,种皮会膨胀软化,胚的体积增大并突破种皮,胚根先开始发育成根,胚芽再发育成茎和叶,这个过程叫作种子萌发。3.提问: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萌发呢?(预设:将种子种在透明的花盆里。)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制作种植杯。5.提问:种子种到土壤里就一定会萌发吗?(预设:不一定。)你们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吗?(预设: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6.讲解:种子从萌发到长成一棵完整的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其中,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需要阳光。通过制作种植杯,使学生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索三: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1.过渡:植物的生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我们种下去的凤仙花种子成活变成幼苗了,它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预设:会长高;会长出叶子;会开花、结果。)2.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记录?(预设:拍照、文字、绘画等。)3.追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观察植物的变化了,为了能让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更方便记录获取的信息,请大家分组合作,制订一份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大家认为,计划表中应该包含哪些观察内容呢?(预设:植株高度、植物的颜色、生长情况等。)4.活动:出示计划表雏形,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计划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明确怎样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学会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养成坚持观察的良好习惯。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本次课,我们选择了凤仙花和蚕豆进行种植活动,它们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植物能用自己的根、茎或叶来繁殖后代,如土豆、红薯、天竺葵等。(教学提示:出示土豆、红薯、天竺葵繁殖图片。)2.布置任务:请大家回家后,选择一些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3.小结:植物的世界还有更多丰富的知识和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坚持观察和记录!【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关于植物繁殖方式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除种子繁殖之外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经认同种子中的胚是新生命的幼体,种子萌发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本课通过组织学生种植凤仙花、制作种植杯、做长期观察计划,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从而明白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育成新的植物,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进而对种子萌发后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兴趣。本课的种植活动是否成功、种植的植物能否健康成长、观察记录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整个单元教学目的得以达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给出建议并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
课后作业 四、状状正在种植凤仙花,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你能帮帮他吗?1.凤仙花在播种时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浇水 ②填土 ③播种 ④选种2.播种凤仙花种子时,要先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再放入适量的土,放一块小瓦片的目的是( )。A.浇水时,水不会漏掉B.防止小虫子爬进花盆里C.浇水时,多余的水会流出,而土壤不会外漏3.播种完成后,要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这里适量的水是指( )。A.浇5~10滴水 B.使土壤湿润即可 C.使土壤浸泡在水中4.播种完成后,要将花盆放到( )的地方。A.温暖 B.干燥 C.凉快参考答案四、1.④②③①2.C 3.B 4.A
第3课 种子长出了根
(教材P7~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子长出了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最后长成幼苗,根总是向下生长。2.知道根能够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3.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3.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2.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试管、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水、红墨水、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种子萌发过程视频、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大家种在种植杯中的蚕豆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萌发得怎么样了呢?(预设:种子发芽了,还长出了根;种子发芽了,但是没能成活;种子没有发芽。)2.揭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种子没有萌发或萌发后没有成活呢?萌发了的种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种子长出的根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根的作用。(板书:种子长出了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的认知,并将话题聚焦到种子萌发的过程。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1.提问:许多同学种下的种子都发芽了,你们观察到了它们发芽的过程了吗?(预设:观察到了。)种子萌发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预设:先长出根,后长茎和叶。)2.追问:根生长的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总是向下生长。)茎生长的方向又是怎样的?(预设:总是向上生长。)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种子萌发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教学提示:播放种子萌发过程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小结:(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8四幅种植杯中种子发芽的图片。)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出一个小芽,这个小芽叫作根芽。根芽先向下生长,逐渐长大形成根;然后另一端向上生长,逐渐形成茎并长出叶。无论种脐朝向哪个方向,最后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并且根生长的速度很快。4.过渡:你们知道根是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的吗?(预设:胚根。)那么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继续探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在自己的种植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出示种子萌发的过程图,为学生理解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提供“脚手架”。探索二:推测并证明根的作用1.提问: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预设: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总是先向下长出根,下方有什么呢?(预设:有浇过的水。)由此,你们推测根有什么作用?(预设:吸收水分。)2.布置任务:你们打算怎么证明自己的推测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证明各自推测的实验方法。3.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实验方法,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实验。4.提问: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预设:在不断下降。)每天变化了多少?(预设:每天下降0.3厘米左右。)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5.小结: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土壤中除了有水分,还有无机盐等养料,因此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养料,以此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设计意图】基于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并且根总是向下生长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推测根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提出假设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推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研讨汇报 芽:植物的幼体,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的部分。
拓展与小结 1.提问: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9六种植物的图片。)大家都见过这些植物吗?(预设:都见过;没见过胡杨。)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根,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预设:凤仙花的根有一个较粗较长的主根,葱和仙人球的根像胡须,浮萍的根短而小,榕树和胡杨的根粗而长。)2.讲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的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像凤仙花的根这样,由明显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像葱的根这样,主根和侧根区别不明显,呈胡须状的根系叫须根系。一般来说,高大的植物往往比矮小的植物根系发达,木本植物往往比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干旱缺水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更发达。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红薯和萝卜的图片。)这两种植物大家肯定都见过或者吃过,你们知道它们是植物的什么部分吗?(预设:它们都是植物的根。)4.讲解:没错,像红薯和萝卜这样,有些植物的根发生变态,具有储存养分的作用,有的还能用于繁殖,这样的根叫变态根。5.小结:种子萌发先长根,根总是向下生长;再长茎和叶,茎总是向上生长,逐渐发育成幼苗。根能够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的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这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存需要所致。【设计意图】认识更多植物的根,帮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多样性,认识到植物根的形态与其生活环境相关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先以学生播种在花盆和种植杯中的种子发芽为基础,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当学生发现种子先长出根,并且根总是向下生长的现象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兴奋,因为这与他们的认知是冲突的。再提出“为什么会先长出根”和“根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推测根的作用,再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推测的意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作用。最后用多种植物的根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不同种类的植物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它们的根的形态不同,帮助学生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课后作业 四、给下面种子发芽的过程排序。五、菲菲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一棵带根的植物放入有红色水的试管中,用红笔在水面处做好红线标记,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1.用红笔做好红线标记是为了( )。A.观察比较一段时间后液面的变化B.给每组的试管做记号,以免认错C.好看2.在水面上滴植物油是为了( )。A.保温隔热 B.做标记 C.防止试管里的水蒸发3.过了几天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试管里的液面,这说明植物的根具有的作用。参考答案四、2 5 4 1 3五、1.A 2.C3.下降吸收水分
第4课 茎和叶
(教材P10~1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茎和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2.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3.知道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2.能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3.能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茎和叶的作用。难点: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的作用,通过观察探究,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凤仙花、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小刀、软尺(或卷尺)、小盘子(或垫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出示一组呈现凤仙花生长过程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凤仙花幼苗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凤仙花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茎长高长粗了;长出了很多叶子。)3.追问:茎和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形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题:现在凤仙花的茎到底有多高?茎上又有多少叶?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和叶。(板书:茎和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观察结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为后面关于茎和叶的研究奠定基础。 茎:植物的营养器官,连接根与叶、花和果实,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叶: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器官,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茎的高度;叶片数量;叶是怎样长在茎上的;茎的粗细;……)大家说的这些都正确。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主要观察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2.活动:给每组分发凤仙花植株,指导学生按要求观察并记录凤仙花的形态特征。3.提问: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有怎样的生长变化?(预设:茎长高了、长粗了。)它的叶在茎上是如何分布的?(预设:是交错分布的。)你们猜猜这样分布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这样分布叶子不会相互遮挡,都能晒到阳光。)4.小结:随着凤仙花茎的长高,叶也越来越多。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这样的生长方式有利于叶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照射。探索二:探究茎的作用1.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凤仙花的茎不断长高、长粗,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出示将带叶的凤仙花的茎放入盛有红色水的锥形瓶中几个小时后与放入之前的对比图片。)2.提问:通过对比图片,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和叶有什么变化?(预设:都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变红呢?(预设:可能是茎将水分输送给了叶片。)茎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可能有许多像管子一样的结构。)让我们将风仙花的茎分别纵切和横切开来看看。3.活动: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4.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实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除此之外,茎同时也运输养分给植物的各个部分,还能起到支撑植物的作用。探索三:探究叶的作用1.过渡:前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我们推测这样生长的好处是可以让叶片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不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会怎样呢?2.演示:出示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将黑色纸取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片叶子。3.提问:这片被遮住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被遮住的叶子变黄了。)为什么会变黄呢?(预设:没有阳光,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还会有其他作用吗?4.演示:出示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5.提问:塑料袋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里面有很多小水珠。)你们认为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被叶片散发出来了。)6.小结:植物的茎具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茎中有管状结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给茎本身和叶、花等利用或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也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使用或贮藏。【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茎和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交流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作用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已有经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 纵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长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横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宽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蒸腾(作用):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开闭完成。蒸腾作用一方面拉动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流动,确保植物各部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调节植物体温,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拓展与小结 1.过渡:出示浮萍、香蕉树、仙人掌和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2.布置任务:你们认为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表述自己推测的理由。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具有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预设:生长在干旱缺水、气温严寒环境中的松树,它的叶退化成了细长的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体温。)4.过渡: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仅根和叶具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茎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教学提示:出示向日葵、矮牵牛、土豆、西瓜和葡萄的茎的图片。)5.讲解:向日葵等大多数植物的茎垂直于地面直立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矮牵牛等植物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等植物的茎靠吸盘和卷须攀爬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西瓜等植物的茎平卧地面,沿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土豆等植物的茎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茎叫变态茎。6.拓展:请大家课后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其茎和叶等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交流,再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并用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丰富学生对茎和叶的感知。然后用先推测后验证的方法探究了植物茎和叶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茎和叶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最后通过介绍多种具有不同根、茎、叶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推测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帮助学生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
课后作业 三、选择题。1.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样分布的好处是( )。A.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B.可以接收更多的水分C.可以接收更多的空气2.凤仙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A.根 B.茎 C.叶3.把凤仙花的叶子用黑色纸袋遮住,3天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叶片越来越绿 B.叶片颜色变浅 C.叶片枯萎参考答案三、1.A 2.C 3.A
第5课 凤仙花开花了
(教材P13~1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凤仙花开花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2.知道植物的花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3.知道完全花一般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4.知道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5.知道雄蕊上有花粉,受精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解剖的方法由外到内有序地观察花的结构。2.能通过观察比较概括花的共同特征。3.能根据花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及花开花谢的现象推测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花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描述观察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相关,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工具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通过解剖活动认识凤仙花各部分的结构及其功能。难点:根据花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及花开花谢的现象推测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开花的凤仙花植株、桃花、雄性南瓜花、雌性南瓜花、百合花、镊子、双面胶、白色A4纸、放大镜、棉签、花的结构观察记录表。教师准备:解剖花的视频、昆虫和风力传粉的视频、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大家种的凤仙花都开花了吗?(预设:开花了。)凤仙花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呢?(预设:红色;粉色;紫色;……)凤仙花开花的过程是怎样的呢?2.活动:指导学生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情况,描述观察到的凤仙花开花的过程。3.揭题:大家都有注意到自己种的凤仙花开花了,但是你们知道凤仙花具体是什么样的吗?它经历了怎样的花开花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花的结构及花开花谢的过程。(板书:凤仙花开花了)【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花上,聚焦花的结构。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花的结构1.提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凤仙花,看看它有哪些结构?(预设:有花瓣和花蕊,花瓣外面还有几片小小的叶子。)2.过渡:大家观察得比较仔细,但是花里面还有一些结构我们不方便观察。接下来,让我们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每个结构。如何正确解剖呢?让我们通过视频学习一下。(教学提示:播放解剖花的视频。)3.提问:大家学会了吗?你们说一说解剖花的过程要注意什么。(预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用镊子夹住花各部分的基部,小心地撕下来。)4.活动:分发花的结构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剖凤仙花。5.交流:凤仙花的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可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学生一边描述结构特点、猜想作用,教师一边引出结构的名称。)6.小结:一朵凤仙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一朵花所有萼片的总称叫花萼,花萼有保护花蕾的作用;花瓣的颜色大多鲜艳绚丽,可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植株后代的繁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凤仙花,使学生深刻且清晰地认识花的结构,理解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探索二:观察其他植物的花,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1.过渡:凤仙花有这样的结构,那么其他植物的花是不是也由这四部分组成呢?让我们继续观察。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百合花、两种南瓜花和桃花,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的结构,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3.提问:比较这些花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预设:不同之处是百合花没有花萼,南瓜花1号没有雌蕊,南瓜花2号没有雄蕊,桃花各部分结构都有;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有花瓣和花蕊。)4.小结:像桃花这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结构的花叫作完全花;而像百合花这样没有花萼,甚至没有花瓣,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作不完全花。花一定有花蕊,大部分植物的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这样的花叫作两性花;而有些植物的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这样的花叫作单性花。单性花可以分为雄性花和雌性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花,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使学生知道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丰富学生对花的多样性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探索三: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的花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花蕊,而且雌蕊和雄蕊都被花瓣包裹在最里面。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预设:雌蕊和雄蕊是花的重要部分,所以要保护起来。)2.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花的雌蕊和雄蕊各有什么特点,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就选择花蕊比较大的百合花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3.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4.小结:花的雄蕊由顶端的花药和下面的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雌蕊由顶端的柱头、中间的花柱和底部膨胀的子房组成,柱头上有黏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使学生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研讨汇报 花瓣:花的一部分,位于花萼内,具有保护花内部的功能。一朵花中花瓣的总称叫花冠。雄蕊: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囊,花粉囊中有花粉。雌蕊: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拓展与小结 1.过渡:我们知道花的雌蕊会发育成果实,但是花必须完成传粉才能发育成果实。那么自然界中的传粉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2.活动:播放昆虫和风力传粉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提问: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传粉了吗?(预设:雄蕊的花粉粘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接下来,我们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体验传粉的过程。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为凤仙花进行人工授粉。5.小结: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传粉的过程。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设计意图】了解多种传粉方式,并开展人工授粉活动,提升学生继续探究花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不容易记牢,因此本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在讲解花的结构时,指导学生解剖凤仙花,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讲解传粉的方式时,播放视频,使科学概念可视化。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本课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后作业 三、选择题。1.解剖凤仙花的花朵的正确顺序是( )。A.从外到内 B.从上到下 C.从内到外2.下列图片中表示雄蕊的是( )。3.观察百合花(如图)的结构,我们发现百合花缺少( )。A.雌蕊和雄蕊B.花瓣C.花萼4.下列关于花的雄蕊和雌蕊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雄蕊上有花粉B.雌蕊上有黏液,可以接收花粉C.雄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参考答案三、1.A 2.B 3.C 4.C
第6课 果实和种子
(教材P15~1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果实和种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花凋谢后会结出果实。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3.知道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繁衍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获得的信息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2.能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果实的结构。3.能基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及已有认知,分析果实和种子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能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2.尊重事实,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人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植物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明白果皮的作用在于保护和传播种子。难点: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预测植物下一阶段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已结果的凤仙花植株、桃、西瓜、豌豆荚、花生、苹果、莲蓬、小托盘、小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凤仙花果实生长变化图片、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让学生将自己种的凤仙花带到学校。)请大家将自己种的凤仙花摆到课桌上,前后互相观察,看看不同凤仙花的状态。2.提问:大家种植的凤仙花这段时间有什么新的变化?(预设:凤仙花有的开得很茂盛,有的正在慢慢凋谢;有的花已经凋谢了,留下了刚长出来的果实;有的果实已经裂开了。)3.揭题: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那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板书:果实和种子)【设计意图】对果实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果实的作用进行提问来聚焦话题,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并研究生物体。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植物受精后,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子房壁发育形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1.提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凤仙花植株上找一朵凋谢了的花,用镊子轻轻挑开,观察里面有什么。(预设:雌蕊下端的子房膨胀了。)这就是果实的雏形。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预设:果实是由花的雌蕊发育而来的。)2.追问: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预设:形状是椭圆形,颜色是嫩绿色的;果实的表面有小刺毛。)3.布置任务:刚刚大家看到的是新结出来的果实,接下来,请大家在你们的凤仙花植株上找出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根据时间顺序总结出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陈述自己的发现。)4.小结:刚结出的凤仙花果实的果皮鲜嫩呈绿色,之后会长大至成熟并变黄变干,然后会自己开裂,将里面的种子弹出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花变果实的部分,帮助学生找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来的证据;再引导学生观察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果实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探索二: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一颗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这么饱满的身体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将它打开看一看。2.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凤仙花植株上摘下成熟的果实并打开观察。3.提问:凤仙花果实的结构有哪些?(预设:果皮和种子。)这些果皮有什么作用?(预设:果皮可以保护种子,避免受到外界的敌害;果皮被其他动物吃了以后,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4.追问:一颗凤仙花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预设:18粒;16粒;17粒;……)一株凤仙花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先选5个果实,数出其中的种子数,然后估算每个果实中平均有多少粒种子。再数一数整株凤仙花上的果实数,最后估算出一株凤仙花上结出的种子数。)5.小结:凤仙花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皮可以保护种子,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一颗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十几粒种子,种子呈黑褐色的椭圆形。【设计意图】通过解剖,引导学生自行发现和总结凤仙花果实的结构;指导学生数并计算种子的数量,用数据让学生真实感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含义,体会开花、结果对于植物繁殖后代的意义。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1.过渡:除了凤仙花,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会结出果实,长出种子呢?(预设:苹果、油菜花、桃……)不同的果实,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桃、西瓜、豌豆、莲蓬、花生和苹果,指导学生采用解剖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果实的相同与不同。3.小结:不同植物的果实在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上各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大致相同,都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研讨汇报 果皮:由子房壁的组织分化、发育而成的果实部分。成熟的果皮一般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生活中常说的果皮一般指的是果实的外果皮。
拓展与小结 1.过渡: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教学提示:出示常吃的食物种类。)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食物食用的是果实,哪些食用的是种子。3.小结:常见的食物中,水果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果实(的果皮),豆类、坚果类和粮食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种子,蔬菜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果实(的果皮)和叶。【设计意图】基于对果实结构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实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三个探索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果实的生长变化和收获种子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悦。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分析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第7课 种子的传播
(教材P17~1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子的传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2.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3.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动物传播、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和弹力传播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依据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2.能通过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对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存、种群的延续与环境息息相关,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掌握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难点:根据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凤仙花、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等植物的果实,活动记录单、长条形薄纸片、橡皮泥、长条状粘扣、纸团。教师准备: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视频、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这段时间,你们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新的变化吗?(预设:变黄了;越来越成熟了;有些果实裂开了。)那你们观察到了果实裂开的过程了吗?(预设:没看到;看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看到凤仙花果实裂开的过程,那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观察一下。2.活动:播放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提问:凤仙花果实是怎样裂开的?(预设:是突然爆裂的。)果实爆裂后种子到哪里去了?(预设:种子被弹出去,落到远处的土地里了。)4.揭题:果实成熟后,就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那么,植物的种子会以怎样的方式传播 又能传播到哪里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种子的传播过程。(板书:种子的传播)【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看到的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过程,将话题聚焦到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1.过渡:刚刚我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凤仙花果实裂开的过程,大家推测一下,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预设:通过果皮裂开时的弹力将种子弹出去。)接下来,我们亲自体验一下。(教学提示:给学生分发成熟且未开裂的凤仙花果实和小托盘。)2.活动:指导学生先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在小托盘中用手捏开果皮,体会果皮爆裂种子被弹出的过程。3.提问: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果实呈椭圆形,果皮上有裂缝。)这样的形态特征与种子的传播有什么关系呢?(预设:这样的形状使果实变干后富有弹性,能将种子弹射出去。)4.小结:(教学提示:出示各种豆类的果实。)凤仙花和许多豆类植物果实的果皮都具有富有弹性的弓形结构,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瞬间产生的强大弹力将种子弹射到远处。这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弹力传播。探索二: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1.过渡:通过探究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我们发现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的形态特征密切相关。那么,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怎样的形态特征?它们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接下来,请大家进行观察和推测。2.活动:分发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的果实和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植物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推测其种子的传播方式。3.讲解:苍耳果实的果皮上有带钩的倒刺等结构,很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传播出去,这种依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动物传播;蒲公英的种子很轻,种子上有一些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悬浮在空中,随风飘到各处,这种传播方式叫风力传播;莲蓬的内部有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这种传播方式叫水力传播;樱桃的果实颜色鲜艳,果皮肉质、多汁,味道鲜美,可以吸引动物采食从而将种子传播出去。4.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柳树、槭树、鬼针草、蒺藜的果实以及绿豆、豆角、桃、葡萄、椰子的图片。)这些植物分别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呢?(预设:柳树、槭树靠风力传播,绿豆、豆角靠弹力传播,鬼针草、蒺藜、桃、葡萄靠动物传播,椰子靠水力传播。)5.小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水力传播。【设计意图】以凤仙花果实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根据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植物果实的特点及种子的传播方式,使学生理解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建立种子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现在让我们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2.活动: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果实模型。3.讲解:种子的传播不仅使植物的种群得以延续、壮大,一些种子的传播方式还启发了人们设计出方便的生活用品,比如衣服上的粘扣就是受苍耳传播种子的启发而发明设计的。【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果实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板书设计 1.7种子的传播凤仙花、豆类植物等→果实能够爆裂→弹力传播苍耳、樱桃等→果皮有倒刺或肉质、多汁→动物传播蒲公英、柳树等→种子很轻且有绒毛→风力传播睡莲、椰子树等→果实能浮在水面上→水力传播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观察了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基础之上,对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连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使学生有机会观察到凤仙花果实开裂将种子传播出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外形特征,推测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对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建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后作业 二、判断题。1.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弹力传播。( )2.芝麻的种子又小又轻,它是依靠风力传播的。( )3.[易错题]利用动物来传播的植物果实或种子一定带钩或者带刺。( )4.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外部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5.把种子传播到远方,可以扩大这种植物的分布范围。( )参考答案二、1.√ 2.× 3.× 4.√ 5.√
第8课 凤仙花的一生
(教材P19~2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凤仙花的一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3.知道植物的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殖后代。4.知道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2.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地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3.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2.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及其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难点: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不同时期的凤仙花图片、白纸、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播放一段视频,呈现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直至衰老死亡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几个月以来观察到的凤仙花植株的生长变化。(教学提示:也可以用一组图片呈现。)2.揭题: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板书:凤仙花的一生)【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图片的记录,引导学生回顾种植凤仙花的过程,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展示并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记录1.过渡: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完成观察计划。现在,请你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说一说你们的体会和发现。2.活动: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展示,各组统计、记录好了交流结果之后再在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学提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其他同学采用的不同观察记录方式,反思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做好长期观察记录需要注意的问题。)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大家还记得这些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凤仙花吗?(预设:发芽、幼苗、开花……)根据大家的交流结果,你们能将这些图片按凤仙花的生长变化顺序排列起来吗?4.活动:分发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和双面胶,指导学生按生长变化顺序粘贴在“凤仙花的一生”活动记录单上,并完成记录单。5.小结: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图片进行排序,使学生在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探索二:计算凤仙花的生命周期1.过渡:我们回顾了凤仙花的各个生长阶段,那么每个生长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呢?让我们整理记录的数据,计算一下。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整理后的观察记录填写教材P20的“凤仙花的生长记录分析表”,并计算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一生所经历的时间。3.提问:你们算出来的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预设:165天;183天;207天;……)4.讲解:凤仙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播种后10天左右子叶出土长成幼苗;幼苗经过60天左右生长发育成熟,出现花蕾,花朵陆续开放;再经过10天左右,有些花朵开始凋落,长出果实;再经过3个月左右,逐渐衰老死亡。大家计算出来的凤仙花在各个阶段的时间或生命周期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可能是植物自身成长过程的差异或环境条件差异造成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择植物发生变化的几个主要节点及发生的时间,通过计算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间,进一步了解植物一生经历的过程,从中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三: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1.提问: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那么,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预设:凤仙花在不断长高;先长高后来就不长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地呈现凤仙花的高度变化情况呢?(预设:制作折线统计图。)2.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3.小结:凤仙花的子叶出土后到开花前,植株的高度增长最快,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营养生长期;开花结果后,凤仙花的生长速度开始减慢甚至不再长高。【设计意图】依据植物高度变化的记录,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制作统计图,从中发现植物高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有依据地形成结论的能力。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油菜花模型。)大家看得出来这是什么植物的模型吗?(预设:油菜花。)2.布置任务:请大家对照着油菜花的模型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设计出凤仙花的模型,然后制作一个凤仙花模型。3.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不少植物。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相同的是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都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生长过程;不同的是生长环境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或者繁殖方式不同等。)4.拓展:学习完了本单元,如果你们还想种植其他植物,也可以用与种植和观察凤仙花相似的方法进行实践。做凤仙花模型意在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强化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的认识;通过比较凤仙花与其他植物的异同点,将学生【设计意图】对凤仙花一生的认识拓展到对其他植物一生的认识,丰富学生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最后提醒学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种植和观察其他植物,提升学生运用观察记录结果,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 1.8凤仙花的一生凤仙花的一生: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幼苗→开花→结果→枯萎凤仙花的生命周期:180天左右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学反思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课,既引导学生梳理了观察记录的结果,形成对凤仙花及其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总体认识,并由此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也总结了栽培、管理植物和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小组合作等方面的得失,使学生真正从经历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发展。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1.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____、花、____和____六大器官。2.在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水、______、空气、______等都会影响其生长。二、判断题。1.被水完全淹没的庄稼会死,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 )2.不同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高度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 ( )3.凤仙花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有所不同。( )4.其他植物与凤仙花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周期长短也相同。( )三、选择题。1.最适合播种凤仙花种子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2.我们通常把刚刚种下的凤仙花种子放在室内,这样种子更容易发芽,原因是( )。A.减少了阳光照射 B.提供了更高的温度 C.避免被鸟吃掉3.有时候,凤仙花的茎会变软,叶子下垂(如图),浇过水后就会挺直。这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 )。A.水分B.温度C.空气4.为了更清楚地知道凤仙花植株的生长情况,我们要按时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每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最好为( )。A.一天 B.一周 C.一个月参考答案一、1.叶 果实 种子 2.阳光 温度二、1.√ 2.√ 3.√ 4.×三、1.A 2.B 3.A 4.B
二、植物的生长变化
本单元承载着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构对于电的认识的任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连续8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电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电是重要的能源”的概念,同时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安全用电。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
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是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对于电的理解和认识,暴露他们的个人前概念。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学生已知和想学习的关于电的问题,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源类型及电的应用,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这一概念。
第2~5课“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与“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是对简易电路进行研究的实践课,帮助学生先建构电路的概念,再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6~7课“导体和绝缘体”和“电路中的开关”是对电路概念的应用拓展课,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电路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的。
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是单元的总结课,也是对电路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和工程实践课,使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迁移应用本单元学习到的电路知识,感受工程设计的复杂性,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电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生活中处处都有各种电器,学生才会对电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能够说出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初步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同时,他们大多都玩过电动玩具,对开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四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限,抽象思维也处于发展初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1.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开展建构概念的实践性活动。由于学生生活中处处用到各种电器,他们对电都有自己的认知。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开展关于电的讨论,调取并激活学生对于电的认识,激发学生的
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开展建构概念的实践性活动。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结构严密,课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知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在教学时,应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特点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等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对电路概念的全面认识与建构。
第1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材P22~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电和我们的生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2.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3.知道电有时也具有危险性,要安全用电。科学探究目标学会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2.感受到电带给我们的方便,懂得节约用电。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感知电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2.懂得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对电的初始想法,引导学生认识电源的类别和常见用电器的作用。难点: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理解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关于电的知识”小组记录表。教师准备:“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导入: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探索。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2图片。)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哪些电器设备?(预设:吸尘器;平板电脑;电灯;电话;电饭煲;电冰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预设:吸尘器通电后可以清洁地面;电灯通电后可以照明;电饭煲通电后可以煮饭;……)3.揭题: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那现在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 知道哪些有关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电和我们的生活。(板书:电和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自己熟悉的电器并说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系列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1.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对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将自己已经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电的知识写下来。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交流,分别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以及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记录在小组记录表中。3.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的班级讨论,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于电的原有认知,暴露并记录下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探索二:了解电源的分类和电器的作用1.过渡:同学们对电了解得真不少!生活中使用的电,像电灯、电视等是由发电厂的发电机供电,而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来供电。这些为用电器提供电的装置称为电源。2.布置任务:请大家回忆自己家中的电器,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再在小组内讨论这些电器的电都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3.交流: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达成共识后将结果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中。4.小结:电器工作都需要电,不同的电器使用的电源不同,有些由电池供电,有些由发电厂供电。【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家用电器的电源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电能驱动电器工作,给生活提供便利,所以电是人类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拓展与小结 1.提问: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电器,它们都需要电提供能量。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预设:如果没有电,各种电器都无法使用,生活将变得很不方便。)2.讲解:电不但能发光、发热,还能做很多事情,它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能源,我们应该节约用电。3.拓展:电是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要节约用电,更要安全用电,请大家阅读教材P23“用电安全提示”。(教学提示:学生完成阅读后,出示“防触电要求”。)【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电的重要性,体会到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进而意识到应该节约用电,以及注意安全用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活中和电有关的事例很多,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认识电器和电源,了解电源的分类和常见电器的用途。这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应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主。同时,要强调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第2课 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点亮小灯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二:点亮小灯泡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二、判断题。1.只要把小灯泡和电池连接在一起,就能点亮小灯泡。 ( )2.小灯泡发光的地方是灯丝,不是玻璃泡。 ( )3.电池一定要正极朝上,才能点亮小灯泡。 ( )4.小灯泡的金属架断开了,也不会影响小灯泡发光。 ( )5.一个完整的电路只能用一种方式连接。 ( )三、选择题。2.下图中电池正、负极标注正确的是( )。3.下列关于短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短路时会损坏电池B.短路时电池不会发烫C.短路时小灯泡会更亮4.下列连接图中,( )不能点亮小灯泡。参考答案二、1.× 2.√ 3.× 4.× 5.×三、2.A 3.A 4.B
第3课 简易电路
(教材P26~2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简易电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科学态度目标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3简易电路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电器元件符号: 简易电路图: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二、判断题。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参考答案二、1.√ 2.× 3.× 4.×
第4课 电路出故障了
(教材P29~3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电路出故障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2.知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根据科学原理,通过改造简易电路能够制作出电路检测器。2.初步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器元件的故障并排除故障。难点: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1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电路故障检测记录表”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连接包含有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简易电路,也知道了开关具有控制电路通与断的作用。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小灯泡熄灭。2.提问:为什么闭合开关,小灯泡会亮,而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熄灭呢?(预设:闭合开关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和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所以小灯泡会发光。而断开开关时,电路不是闭合回路,没有电流经过小灯泡,所以小灯泡熄灭。)3.活动:出示多组良好的和不同损坏情况的电路材料,组织学生组装。4.提问:你们连接的电路能点亮小灯泡吗?(预设:能;不能。)为什么有的小灯泡不亮呢?(预设:可能是小灯泡坏了;可能是导线没有夹紧;……)5.揭题: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路故障。(板书:电路出故障了)聚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本课进行【设计意图】探索活动的支撑。同时告知学生小灯泡不亮一定是因为电路出故障了,避免学生不切实际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电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过渡:小灯泡不亮可能是因为电路出现了什么故障 这个故障可能是因为电路中的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排除这个故障呢?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和检测方法,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3.小结:电路故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连接的问题,另一类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对应的检测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检查法,即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另一种是替换法,即用另外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探索二:做一个电路检测器1.过渡:刚才大家讨论的检测方法都很实用,但需要反复拆卸与连接电路,有没有更简便的检测方法呢?2.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方法和“提示”内容。3.布置任务: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吧!探索三:检测故障电路1.提问:你们会用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故障吗?如何检测?(预设: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个检测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此部分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此部分有故障。)2.讲解: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时,应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并放在故障电路的电池盒中,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另外,一定不能用我们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用你们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组内交流后将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有利于完成制作和理解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电路故障可能是连接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检查法、替换法或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排除故障。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我们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应该如何检测,比较一下和我们学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对电路研究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电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4电路出故障了电路检测器:电池、小灯泡、导线(不能检测家电路)常见故障:连接出现问题或某个部件出故障检测步骤:合理猜测→检测故障→排除故障→小灯泡被点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和验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进行电路检测器的制作之前,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对故障原因进行合理猜测,并指导学生分析每个故障要如何进行检测和排除,帮助学生将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分析转变为可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制作和使用电路检测器,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检测手段能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先猜测—再检测—后排除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而深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材P31~3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2.知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