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分类 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分类 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18: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高考文言文知识体系
实词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虚词:而、以、于等十八个常考虚词。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被动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实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复习“四原则”
——靠自己。
——每天蚕食。(120个,如果坚持每天记2个,两个月就可以“搞定”;如果坚持每天记3个,那么40天就可以了;如果坚持每天记4个,那么30天就可以了。)
——记生不记熟。(一个词语有多个意思,但是毕竟有一些是我们熟悉的,不用记就自然能想到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只记“陌生的”“特殊的”,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例如:爱:①喜爱,热爱;②爱护;③爱惜、怜惜;④吝惜,舍不得。
例如:谢:①感谢,酬谢;②谢绝,推辞;③道歉,谢罪;④辞别,告别;⑤告诉;劝告,告诫;⑥衰亡,凋落。
——懂得利用零碎时间。
一、一词多义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词类活用
五、偏义复词
目 录
一、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的概念。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意思。
2.基本类别
(1)本义:某一词语最初的意思或者最常用的意思。
(2)引申义:某一词语由其本义推演而形成的意思,同其本义有很大关系,或相近或相关联或相反。
(3)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与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丰,甲骨文 = +
表示种在土里的树木。
封,甲骨文 = (丰)+
丰 封
(枝叶茂盛的树木 )
(土坑)
(用手抓持、执苗)
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帝王所赐的土地四周种植草木以标志所属的地界。
引申义:1.帝王赏赐土地(封地);2.赏赐(封赏);
3.闭合(封闭);4.量词,件数(一封信)
啚,甲骨文 = (村口)+ (设在田野的临时谷仓),表示粮仓之邑。
鄙, = + (村落)
啚 鄙
粮仓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邑,偏远的地方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庸俗,鄙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看不起,轻视。
课本中常见的一词多义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召见

见陵之耻:
被(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看到
《荆轲刺秦王》

不得持尺兵
(武器,名词)
不及召下兵
(士兵、武士,名词)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名词)
《荆轲刺秦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致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告别)
《鸿门宴》
一词多义的判定方法
关联记忆+紧扣语境
二、通假字
(1)通假字的定义和分类
◆第一:读音相同:读音完全一致。
——颁:通“斑”;“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第二:读音相近:可能只是声调、声母不同。
——道:同“导’;引导。动词。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有:同“又”;1.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再、又。“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第三:字形相近:有部分偏旁部首一样。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四:读音相同/相近+字形相近:两者综合。
——暴:同“曝”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景:同“影”;影子。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第五:读音和字形都不近:相差甚远。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亡:同“无”;没有。副词。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贾谊《论积贮疏》
——盖:通“盍”;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而:通“耐”,能力,能耐。
“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2)通假字的判定方法:
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
2.借用“字形”推断。
3.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
先按照“原字”理解,无法解释通或违背上下文意思,就考虑“通假字”——找可以解释得通的“同音字”“形近字”等。
三、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的概念
古今异义词就是指古汉语中古代和现代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古今异义词的基本类别
类别 解释 例子
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当中。 “山东”古代意为“崤山或太行山以东”,今义特指“山东省”
词义转移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在现代语句中表示的语义较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感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课本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
(2)微夫人之力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行 李
夫 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 :妻子的尊称
(3)左右乃曰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
左 右
偏 袒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古今异义词的判定方法
(1)区分所给成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代汉语往往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节往往有其固定的义项。
例如:《廉颇蔺相如传》“壁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指给谁看”,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依据词语所在语境。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彩是否一致进行分析。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地位卑贱,见识短浅,自谦之意;
今义:行为或语言恶劣,贬义词。
1.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2.约为婚姻(《鸿门宴》)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臣战河南。(《鸿门宴》)
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练一练
4.奄奄黄昏后。(《孔雀东南飞》)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今义:指衣服。
6.白露横江。(苏轼《赤壁赋》)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练一练
四、词类活用
(1)词类活用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做另一类词使用,如动词作名词用。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定语)+宾语
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
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一﹑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二﹑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
如:
范增 数 目 项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
掌握方法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判断规律:名词放在谓动词前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作主语,一个是作状语。如果句中已有了其它名词作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作状语。
所以,两个条件:一是名词放在谓动词之前,二是已有其它名词作该句的主语
(一)名词的活用
现代汉语:
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
古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以今律古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向下)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每日每月)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向南向西)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4、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5、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从水路、从陆路 )
6、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7、项伯亦…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6、骊山北构而西折
7、良庖岁更刀。
8、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活用为状语如何翻译
比喻式:
像 …… 一样
介宾式:
在词前加合适的介词
重叠式:
一天天
连夜、在夜里
用船
在朝廷上
从北……向西……
年年(每年)
天天(每天、一天天)
学以致用
2.名词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一)名词的活用
规律一: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
1、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2、沛公军霸上
驻军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4、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规律二:名词+代词,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规律三: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6、左右欲刃相如。(杀)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
8、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或“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9、不过数仞而下。(落下)
(“而”的前面是动词性短语“过数仞”,其后的“下”也应活用作动词,向下落)
10、顺流而东也。(东下)
11、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1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网——网起)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
规律五:名词前有“所”字,与之构成所字结构,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1、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利:使……得利)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让……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常译为:把+宾语+当作/作为+名词。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后” 意动:把……作为先/后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以之为鉴,把……当作教训。
(二)形容词的活用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③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圣明的人, 愚蠢的人
安乐的环境,危险的境况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 居安思危
找出下列句中哪些词语是属于词类活用并翻译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敝:坏、破旧的 → 损害)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威:威慑、震慑)
能愿动词+形容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穷:走到尽头)
(二)形容词的活用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二)形容词的活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情状”的意思。
例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美)
2.“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认为……奇怪)
1、抱残守缺 (残缺陈旧的东西),扶危济困(有危难的人、困苦的人),改邪归正(不正当、不正派的行为、邪路 , 正当、正确的行为、正道), 欺软怕硬(软弱的人,强硬的人),取长补短(长处、短处),去伪存真,推陈出新 ,舍近求远,居安思危,扶老携幼 ,温故知新 →活用为名词
2、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敬而远之(远离), 恃才傲物(傲视),集思广益(增广、扩大) →活用为使动、意动、一般动词
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三)动词的活用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做谓语。如果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成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主语位置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到这里的人
逃兵
规律总结
在谓语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诬陷、讥讽的话
翻译下面的重点字词
(三)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三)动词的活用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
2.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②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为……而死
为……哀叹
为……哭泣
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1、救死扶伤(生命垂危的人、受伤的人),无依无靠(可以依赖的东西),道不拾遗(别人丢失的东西 )→活用为名词
2、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破釜沉舟,兴风作浪→活用为使动
类型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规律总结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士贰其行。贰:有二心。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数词用做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放在名词之前,修饰名词,即放在定语位置时,或放在谓语位置上时,活用作形容词。
(6)数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
为动用法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种类
五、偏义复词
(五)偏义副词
1.概念
偏义副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者相反的字构成,其中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译:奖惩功过,评价好坏,不应该因人有所不同。
偏义复词:异同,偏“异”。
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翻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住那些关卡要道,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匪进出以及防止发生其他的异常情况。
“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类别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中的“存亡”,“存”是指“存在、生存”,“亡”是指“灭亡”,在这里偏用“亡”的意义,而“存”只是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中“园圃”也是偏义复词,此处取“园”的意思。
两个语素意义相反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3.偏义复词的判定方法
1.根据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
例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
偏重于“昼”
2.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
例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从后文的“观”可以看出,“耳目”偏重于“目”。
课 堂 总 结
(二)通假字
1.通假字的定义
2.通假字的基本类型
3.通假字的判定方法
(一)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的定义
2.一词多义的基本类型
3.一词多义的判定方法
(三)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词的定义
2.古今异义词的基本类型
3.古今异义词的判定方法
(五)偏义复词
1.偏义复词的定义
2.偏义复词的基本类型
3.偏义复词的判定方法
(四)词类活用
1.词类活用的定义
2.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
3.词类活用的判定方法
记背高考常用实词,轻松解决高考古文。
高考常用实词分类
年少有为
属(撰写,属于)、书(书写、书籍)、素(白色的绢或衣服,向来)、汤(热水、热敷)、涕(眼泪)、相(相貌,辅助)、修(高;美好;修建)
劝谏皇上
觐见:请、见、谒、觐、朝
进谏:规、谏、谤、讥、讽、说(讲,劝说)、宜(应该;当然)
上书:表、章、议、奏、疏
下诏:策、诏、谕、敕、诰
采纳:应、许(答应、约数)、用、纳、从、幸(宠幸;侥幸)
触怒:忤、逆、倍(悖)、背、族(类;灭族)
官场
歌颂:多、嘉、称、叹、与、颂、长、誉、奇、善、私(私人的,私下,偏爱)、
主管:知、主、司、典
俸禄:俸、秩、禄、饷、除、辞、得、举堪、迁、穷、王(爵位称王)
陷害:中、谮、诬、陷、短、被、坐(因为;牵连治罪)
暗中:阴、密、窃
坏人:佞、党、矫、贼(强盗)
批评:让、谴、咎、少、诘、尤、折、过、非、是、质(询问;资质;刑具)
弹劾:揭、劾、讦(揭发,斥责)、擿(挑出,揭发)
交往:谢(道歉、谢绝)、信(真实、守信)、要(主要;邀请)、遗(遗失;赠送)、贻(赠送、遗留)、易(交换;改变)、造(到)
官场
文官改善民生
爱百姓:爱、安、顾、怜、内(纳)
地点、时间:及、既、莫(暮)、期、去、适、
恨:病、疾、恨、衔、恶(不好;厌恶;什么)、患
改善:振、治(治理;惩处)、务
教育:习、庠、序、训、劝、勉、师
农业:稔、粜、籴、歉、刈、度、负、类、兴(兴办)、阳(山南水北)、
税收:完、逋、蠲、免、输、课、曾(增)
出使:使、归
武官打仗
伐、访、袭、敌、次、比、克、夺、拔、破、劳、怀、部、徇、吊、遗、兵、乘、殆、当、复、固、国、假、间、解、绝、却、少、涉、胜、即、鄙、道、行(行走,行为,队伍)、察、数(命运、多次)、率(率领、都)、亡(逃亡、没有)、望(观察、名望、农历十五)、悉(全都)、徐(慢慢地)、再(两次;第二次)、致(到达,招致)、卒(死亡;终于)、走(跑;逃跑)
其他常用词
本(基础、根源)、诚(确实)、盖(大概、原来)、故(因此,原因)、何(什么)、胡(为什么)、或(有的人/物,或许)、弥(更加)、如(如同)、若(像)
孰(仔细,谁)、徒(徒然、仅仅)、微(卑微;稍微)、右(尊尚)、诸(众多;之于)、左(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