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生平、思想主张。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4.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阐述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庄子及其《庄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课文,把握鲲鹏的形象,想象庄子笔下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
板书课题: 21 《庄子》二则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一书。
(2)课本知识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 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预设2: 庄子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但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
《北冥有鱼》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听朗读,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预设: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
预设: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振翅奋飞时,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将飞往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并简单概括层意。
教师:三层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
学生: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学生:作者仰望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分析归纳)
学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
学生:水击三千里 力大无穷
学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志存高远
学生:去以六月息者也 善借长风
教师:同学们,“野马”“尘埃”借助什么运动?庄子为什么要写它们的运动?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野马”“尘埃”借助气息运动。
教师追问:庄子为什么要写它们的运动?
学生:这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细微如“野马”“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又何况背部有几千里之大的鹏鸟呢?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学生朗读句子,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师: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你从鲲鹏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纵横大海,搏击长空,就像我国历史上的那些杰出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学生2: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 《北冥有鱼》一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感悟一:庄子塑造的鲲鹏之变的奇特形象是对人们习惯思维和想象的超越和拓展。想象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习、科学发明,还是生产实践,都离不开想象。
预设2:
感悟二: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才会获得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飞向南海的故事,说明大鹏的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是有所依赖的,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预设2: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4.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反复诵读,体会故事的趣味,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听朗读,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预设: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
预设: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
预设: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教师:同学们,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鱼之乐。
教师追问:同学们,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学生: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学生: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辩论 逻辑 语气
学生: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发出感叹 轻松愉悦
学生: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质疑
学生: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针锋相对
学生: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推断 胜券在握
学生: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偷换概念 从容
教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分析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的性格差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学生: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学生: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看法一: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预设2:看法二: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预设3:看法三: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文言句式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2.同学们,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展现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预设2: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板书设计: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
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了解“鹏”的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古 诗 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大鹏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成 语
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鹏游蝶梦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西游记》: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说岳全传》:书中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
2.(2021·山西)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展开想象,扩写(也可续写、改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两则故事短短百十来字,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没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学提问、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的形式形成互动,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预习作业】
1.预习《礼记》二则,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本课重点字词句,疏通本课文意。
2.尝试背诵《礼记》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