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麻阳县三校联考高一历史线上期末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麻阳县三校联考高一历史线上期末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4 18: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动前】
高一历史线上测试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权体制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创造者”。“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图)。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
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
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
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
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
制瓷工艺中的匣体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民窑手工业技术非常先进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
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C.君主权力行使较随意 D.县取代州成基层单位
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今日之亚洲,则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欧洲之所以发达,世界之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冲激磅礴而成”。这一观点
A.反映了达尔文的社会进化的观点
B.主张把民族主义作为自存自强的手段
C.强调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必然性
D.指出西方民族国家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28 年 6 月,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将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改北平为北京。其根本目的是
A.清除北洋军阀残余势力 B.淡化北京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C.遏制日本对华北的侵略 D.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
下列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依据创建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
B.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东北人民政府
C.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东北人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
D.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山西的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950 年,党中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6 月颁布实施的土地改革法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更好地孤立地主阶级 B.保护富农阶级
C.有效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下面从左图到右图的转变反映了我国
A.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B.公有制不断扩展
C.外资企业不断增多 D.市场经济日趋活跃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方针,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它们依次是
A.“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
下面是 1970—2010 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二、综合题(共50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摘自《说文解字》
(1) 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 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
(4) 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 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 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2) 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国殇”南京大屠杀(12分)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 30 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如下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12 月 18 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1937 年 12 月 27 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 130 名日本士 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 1937 年 12 月 22 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 160 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 5 人--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 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其中包括 1998—1999 年间发掘出 208 具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 60 年。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 1938 年初在此掩埋。
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 2007 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 年(部分)

1 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 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 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 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 40 年的中国社会》
(1) 1984 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答案
1-20 CABBB ADABC BCDAA BADAD
21.
(1) 制度:分封制。
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2) 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3) 颁布“推恩令”。
(4)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
22.
(1) 信息:棉纺织业产品除了自用外,还用于还债和交税;棉纺织业分工细;统治者重视棉纺织业。
(2) 新现象: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作用: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或: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答三点即可)
23. 标准: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按史料价值、按所处立场分类。
分类:
(1)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进行分类:
文献史料:材料二、三、四、六;实物史料:材料五;口述史料:材料一。
(2)按史料价值进行分类:
原始史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非原始史料:材料六。
(3)按所处立场分类:
受害者(中方):材料一、二、五;施暴者(日方):材料四;旁观者(第三方):材料三。
24.
(1) 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科技: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