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被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国学经典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内容全部是古诗文。第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属于记事类散文。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桃花源诗》写的序言。《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进一步熟悉文言文常见语言现象,提高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线索。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
3.分析、体会文中桃花源的美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安定富足的生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陶渊明困境中淡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安定富足的生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陶渊明困境中淡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1.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与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梳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特别是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难度。
【教法】诵读法 讲解法 合作探究法 迁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前两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三段;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探究桃花源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桃花源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对陶渊明的了解?
生: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因门前栽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师:老师也提前整理了一些陶渊明的相关情况,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在同学朗读的时候,请大家在听读中适当完善自己的笔记,深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生朗读: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大志愿。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2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
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粱肉也“麾而去之”。
师: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博学能文,但活得自我,凭着有固定收入的公务员不做,偏要去当靠天吃饭的农民,这陶渊明也堪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任性哥”。为什么呢?我们慢慢了解。
对于陶渊明而言,“桃花源”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词。哪位同学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地方
生:……
师:桃花源这个地方虽然美好,但是作者虚构的。下面,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老师课前整理的关于“桃花源”的一段文字。
关于桃花源
本文写于陶渊明去世前6年的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16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也深知无法改变,就不愿干预现状,只是虚构了“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剥削压迫、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师:看来,不仅是中国古人,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并追求着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陶渊明还是Number One,第一个。
2.朗读课文
师:陶渊明是这么有味道的一个人,桃花源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
我们请五位同学接龙读,哪些同学愿意试试?
(生举手,教师指名并安排各自朗读的段落)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五位同学接龙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铅笔在书上适当标注听读信息。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kuang),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多音字: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wèi)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为”当动词用的时候读二声,像第一句的“为”;当介词用的时候读四声,像二、三句中的两个“为”字。
句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齐读课文,朗读时请同学们特别留意字的读音和句读。
(三)学习前两段
(1)自主学习
对于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学习,除了准确朗读,还要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其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为今后准确理解更多的文言文打好基础。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主学习。
幻灯片出示:
自学提醒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联系初一所积累的文言文常识,用15分钟时间自学课文前两段。
2.学习文言文时标志不同文言现象,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逐句逐段画出不同用法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类型: “[ ]”标志古今异义词;“< >”标志多义词;“□”标志活用词;“( )”标志通假字;“ ” 标志倒装句;“≈”标志省略句;“__”标志判断句。
3.在课堂练习簿上尝试翻译课文前两段。
4.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一会儿一起探讨。
(2)师生共同探究,答疑,梳理前两段的大意及出现的文言现象。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岸。鲜美:颜色新鲜美丽(现:食物味道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落英缤纷(成语2):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之:代见到的景象。前:向前,名词作状语。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完,走到尽头。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水源:溪水的发源地。得:发现,看到。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好像。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shě)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便:于是,就。舍:动词,舍掉。才:仅仅、只。通:使动用法,使……通过。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成语3):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旷:宽阔。舍:名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现: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鸡犬相闻(成语4):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其中(桃花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往来:往来的人。种作:耕田劳作的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穿女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借代手法。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都。乃:副词,于是。
怡然自乐(成语5):形容高兴而满足。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3)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渔人发现桃花林——渔人进入桃花源
提问:假如你是陶渊明,接下来想些什么?大家迅速读一下课文后三段,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明确:渔人做客桃花源——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四)课后小结
概括情节,应尽可能地概括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理清了课文思路,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就更清晰了,这有助于我们大家准确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按规定格式整理前两段译文和文言现象。
2.背诵课文前两段,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前三段甚至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古今异义词 活用词 多义词 wéi动词
杂树 芳 鲜美 异 前 穷 之 舍 为
仿佛 交通 开朗 wèi介词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