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1:0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邓 稼 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杨振宁
学习目标
1.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滴。
3.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
写作背景
PART 02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预习检测
PART 03
生字检测
元勋 奠基 选聘 谣言
背诵 昼夜 昆仑 挚友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渝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xūn

pìn
yáo
sònɡ
zhòu
kūn
zhì

xiǎn

cuì
kuì
xiǎo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不必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现指不怕苦,不怕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身。
整体感知
PART 04
1、全文采用小标题的样式,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速读课文,概括六大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跳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提示
1
文中的小标题
2
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
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
1982年,“我不能走”。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思考
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读文本
PART 05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 和扩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 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歌曲《中国男儿》中的“男儿” 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
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很长一段时间分隔大洋两岸,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比较高明的。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 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①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
②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A. 运用小标题 —— 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 多角度描写人物 —— 突出伟大的人格
C. 取材精练、以小见大 —— 四个生活片段
4、本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5、 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总 结
PART 06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