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16: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你印象当中的宋朝
“强唐弱宋”——北宋需给西夏和辽岁币,还发生靖康之耻,南宋先是给金岁币,后被新崛起的蒙古族所灭。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积贫积弱”窝囊的背影。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中】余秋雨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代经济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商业贸易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原因
①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②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一、农业的发展
结果
经济重心南移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府的支持与鼓励。
一、农业的发展
(1)粮食作物:
②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⑤复种技术得到推广,种稻分“早禾”和“晚禾”两种
表现表现
表现: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耕获图》
耕田
插秧
收割
打场
入仓
灌溉
堆秸
根据宋代《耕获图》探究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代农业活动井然有序、精耕细作
垦田面积扩大(圩田、梯田)
一、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牛转翻车
秧马
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耕作技术提高(秧马、牛转翻车)
一、农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通史》
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宋代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
成为全国的重要产粮区。
第二单元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北宋:
广东
福建
表现表现
表现:
(2)经济作物: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 江淮和
川蜀一带
一、农业的发展
由南向北
第二单元
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
南宋棉毯
二、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表现
表现:
黄道婆
(1)纺织业:
②南宋后期, 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蜀地丝织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①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哥瓷
表现表现
表现:
二、手工业的兴盛
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制瓷业:
③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定窑娃娃枕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钧窑水仙花盆
官窑青瓷贯耳瓶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哥瓷
二、手工业的兴盛
景德镇东晋是叫新平镇,因当时镇里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宋真宗派官员到镇里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此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哥瓷
表现表现
表现:
二、手工业的兴盛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3)造船业:
②北宋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①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哥瓷
表现表现
表现: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②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和草市。
(1)商业城市:
材料研读: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市民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购买生活用品,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宋代《货郎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商业贸易繁荣
开封城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课后活动: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①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哥瓷
表现表现
表现: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北宋“交子”拓片
南宋“会子”拓片
②南宋时,出现纸币“会子”,纸币与铜钱并行。
(2)纸币:
想一想: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哥瓷
表现表现
表现: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3)海外贸易: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哥瓷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
②路上丝绸之路中断。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
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第二单元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故谚
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唐朝中期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经济重心
在北方
江南地区
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
完成南移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忆江南》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唐朝中期至两宋
南移速度加快
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
南方成为全国
经济的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据材料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五代十国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相关史事: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续保水分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相关史事: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统治者的重视。
③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保持社会稳定
②要引进人才
③要引进技术。
④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农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繁荣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课堂总结
宋代经济发展
农业
粮食
作物
手工业
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粮仓,出现了“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
⑤复种技术得到推广,种稻分“早禾”和“晚禾”两种
经济作物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纺织业
②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①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制瓷业
③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造船业
商业
宋代经济发展
商业
商业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①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纸币
①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
贸易
②南宋时,出现纸币“会子”,纸币与铜钱并行。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③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④统治者的重视。
②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早市、 夜市和草市。
过程:
启示: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原因:
①要保持社会稳定 ②要引进人才
③要引进技术 ④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
1.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A
2.在宋代官府的对农文中,多次频繁出现所谓“客户乃主户之本”,“客(户)主(户)相资,贫富相养”。南宋朝廷在赈灾政策上就明确规定“农夫资巨室之土,巨室资农夫之力,彼此自相资,有无自相恤”。这一现象
A.必然会激化主客之间矛盾 B.说明南宋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D.反映了宋代农业经济衰落
C
3. 中国的行会约始于唐,工商业者在市中按行业组织成行,由行头管理,既负责向政府纳税,又拥有外来客商货物优先收购权;至宋代,城市行会更为发达,杭州就有四百余行。上述材料反映了
A.宋代工商业的繁荣 B.唐宋行会影响深远
C.行会受到政府限制 D.唐宋社会风气开放
A
4.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船上还设置了水密隔舱。由此可知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宋代出现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南宋海船已配备指南针
C
史料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史料二: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1)根据材料,通过史料一和史料二两幅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历史信息?
(2)综合两则史料,体现了什么共同历史主题?
史料一:北宋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史料二: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宋朝商业贸易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