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2022-2023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共2课时,含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2022-2023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共2课时,含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3 19: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 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核心素养)
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称(可以是单元名称,或者参考单元名称改造为更加体现意义和价值的主 题名称)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
单元概述 (简要说明单元学习内容及地位与作用)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的内容,第 六章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的“位置与分布”部分,在书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中国的地域差异”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知识为依托,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联系 与差异”、“环境与发展”部分起到了铺垫和奠基作用。本章知识难点分 散,降低了学习难度。图幅较多且图中隐含信息多,在插图的下面大 多说明了需要在图中读取的内容或设置了若干活动任务,使学生知道如 何读图,进而掌握有关的读图技巧。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 图,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找到了学好地理的钥匙,有事半功倍之 效。
单元课时分 (单元整体划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主题) 课时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课时二: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课时三: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各课时联系 (详细描述各课时之间的关联)
二、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主题学情析 (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1)从心理发展来看,初二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注意力的稳定性增强,但对枯燥、机械的教学和操练,学生容易因厌烦而分散精力;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也不断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2)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例如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区域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识图、析图能力,只要加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他们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人地协调观还有待形成,需要教师精选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探索、体验、提升。因此教学过程通过 【自学启智】、【合作启究】、【点拨启悟】、【训练启迁】、【检测启思】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条件支持(如实验设备器材、桌椅摆放、黑板、多媒体设备以及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等) 多媒体黑板、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剪映等技术支撑。
三、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标 (整体涵盖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单元是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位。) 可以采用素养整合方式描述学习目标,一条目标可以对应多个素养,并在对应关系说明栏目中简要说明目标对应的主要素养。 【区域认知】 1.通过地图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认识东北的地形、气候、河流等。 2.分析东北气候冷湿的原因,以及东北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和资料,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思维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并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环境。
【人地协调观】 结合东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枯竭与产业转型、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课时学习目标 (聚焦课时内容,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课时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区域认知】 通过地图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认识东北的地形、气候、河流等。 【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和资料,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思维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并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环境。 【人地协调观】 结合东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枯竭与产业转型、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课时二: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区域认知】 分析东北气候冷湿的原因,以及东北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和资料,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思维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并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环境。 【人地协调观】 结合东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枯竭与产业转型、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评价设计: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的评价量表,每课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主要评价方法有: 1.纸笔测验:包括每课时的【检测启思】环节的习题及单元测试 2.档案袋评价:主要用于实践性作业——任选区域,查阅图文资料,制作气候简报或PPT,进行交流分享等。 3.评价量表、量规:主要用于课堂过程性评价 课堂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以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工具主要以《地理课堂评价表》、《地理课堂互评记录表》和《每课时评价量规》(见课时设计方案)为主。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
课 时 一 【任务】油菜花期为信,析中国气温、降水空间分布(同时异地) 【情景创设】观看电子相册和引用的诗句,思考:油菜花开花日期有何规律?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追寻油菜花? 【回顾旧知】回顾等高线地形图知识,迁移到等温线图。 气温分布: 【探究任务一】追油菜花,识气温分布 结合资料和等温线图,说出一月、四月、七月适合赏花的地点,归纳出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降水分布: 【探究任务二】寻油菜花,识降水分布(迁移应用) 运用等降水量线图,描述油菜花的集中分布区,归纳出我国的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结构板书】 【课时作业】
课 时 二 【任务】油菜花田为信,析中国气温、降水时间分布(同地异时)(婺源油菜花) 【分析习性】通过视频,以婺源油菜花生长的条件为例,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数画气候: 【探究任务三】油菜花田画气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按要求将数值磁扣标注在准确位置,按要求用圆滑的曲线连接磁扣,找到相应长度的降水量磁条,贴在相应月份。 图说特征: 【探究任务四】油菜花田说特征---判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学会描述、归纳特征,图形转化为文字,举一反三。 【课堂总结】 【课时作业】
五、单元教学结构图
六、单元作业设计
分层、拓展、迁移应用 巩固类(必做):给农作物找个家:结合作物习性与各地气候特征。 制作类(选做):模型、手抄报制作 考察类(选做):故乡寻秋之旅 拓展类(选做):任选区域,查阅图文资料,制作气候简报或PPT,进行交流分享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
情境贯穿教学始终 1.真实性经历:旅游、赏花、养花。 2.挑战性问题 信:花期、花田分布有何差异 真实性经历 因:气候如何影响花期、花田分布 核心问题:何时何地欣赏油菜花 3.自主性探究 探究活动、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 4.持续性评价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点评 自主性探究 多维度评价 评价量规。 凸显“时空综合”地理思维 地图是基础工具------地图工具 叠加是有效方法------地图叠加 素养是最终归宿------综合思维 活动是合适途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