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4 10:4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训练】
1.(历史解释)“将士……突入驿中……或以黄袍加……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既得天下。”材料描述的是 (  )
A.赵匡胤陈桥兵变 B.李渊建唐
C.朱温平叛安史之乱 D.李世民纳谏
2.(历史解释)“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据此可知,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废除知州职权,直属中央    B.设三省六部以制衡地方官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取消当时武将的一切权力
3.“中央的大权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所以特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由此可见,宋太祖设转运使是为了 (  )
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现富国强兵 D.实行重文轻武
4.(教材P31正文素材改编题)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材料表述了王安石变法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结果
5.(史料实证)苏辙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辙所称的“新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民的负担
6.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C.王安石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神童诗》
材料三 一位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曾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朝被誉为“文人的天堂”、中国古代“最美好的时代”。
(1)材料一中的“太祖”指何人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什么 他认为“战斗不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针对赵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三则材料反映了北宋的治国政策跟五代十国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有人认为宋代的这种政策有利于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弊端的重现,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以文驭武,似狗捕鼠”,请你从正反两个角度评价宋代的这一政策。
【拓展提升】
1.“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他的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这里的“他”是指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肃宗 D.宋太祖
2.北宋宰相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措施中体现北宋在经济上“稍夺其权”的是 (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力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权
3.“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这一“政治设计”是 (  )
A.分封诸侯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4.《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布衣的超过二分之一;布衣官员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北宋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科举制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流动的增强
B.科举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制一定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D.科举制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的昌盛
5.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说出赵普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为此,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意图是什么 结果如何
材料三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一政策也为后世的宋朝皇帝所奉行,影响并贯穿了整个宋朝。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素养拔高】
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通判的主要作用是 (  )
A.监察中央百官 B.监察地方诸侯
C.分散地方权力 D.转运地方财赋
2.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监察御史张商英因上疏弹劾阻挠变法的枢密使文彦博,反“坐不实贬”,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受到反对派的阻挠及神宗的偏听偏信而未能实现。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答案
【基础训练】
1.A
2.C 
3.B 4.A 5.C 6.D
7.(1)赵匡胤。节度使的行政权、地方财权、节度使的兵权。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等等。
(3)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评价:重文轻武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吸引知识分子参政,使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重文轻武政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是由于武将地位低下,尚武精神遭到削弱,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二是大量选拔文人做官,官俸的增加给国家财政和百姓带来很大负担。
【拓展提升】
1.D 2.D 3.C 4.C 5.D
6.(1)削夺地方武将的权力,减少他们的钱粮,减少他们的军队等。控制军权,强化君权,集中财权。
(2)削弱大将的兵权。使中央控制了军权。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素养拔高】
1.C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