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基础训练】
1.(史料实证)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如下记载,这描述的是 ( )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B.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提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那么在宋元时期“走出去”的科技发明包括 ( )
①造纸术 ②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 ④火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历史解释)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传到欧洲。1460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表明活字印刷术 (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由于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会早于( )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宋朝
5.(史料实证)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云:“……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舟师)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材料意在说明舟师在航海中注重 ( )
A.天气的变化 B.船体的安全
C.水手的状态 D.罗盘的指向
6.(教材P64“课后活动2”改编题)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体现了元朝 ( )
急递铺令牌
A.商业繁荣 B.手工业发展
C.交通发达 D.农业发展
7.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的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时我国( )
①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②陆路可通往东欧等地区
③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教材P64“知识拓展”改编题)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数据。由此推断 (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D.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有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培根
(1)材料中“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
(2)“在文字上”的发明到宋代有何改进 “在航海上”的发明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在“第二种”发明和“第三种”发明的传播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谁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4)从三种发明以及它们的运用和传播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10.(史实说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时期 事件
隋唐时期 已有雕版印刷术
11世纪中叶 北宋 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南宋至 明清时期 出现了铜、锡、铅等金属活字
14世纪初 元朝王祯发明了
15世纪 德国人谷登堡制成了铅活字印刷机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王选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20世纪 90年代 王选又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当代 电脑控制的大型四色印刷机
(1)将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2)据材料,概括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呈现的特点。
(3)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请举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能力提升】
1.与下面《梦溪笔谈》中所描述的发明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
A.蔡伦 B.毕昇
C.王祯 D.沈括
2.活字印刷术排印快速,可一次性大批量印刷,但古代书籍印刷后不能立刻热销。活字书版要随印随拆,没有雕版长期保存的优势。古代图书印刷仍以雕版为主,活字则用于京报、邸报、年历等文本的印制。下列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市场需求促使活字印刷术发明
B.活字印刷术是古代图书业的主流印刷技术
C.活字印刷术在发明出来以后迅速没落
D.活字印刷术在特定文本印刷中占据优势
3.朱彧在1119年写成的《萍洲可谈》一书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因此指南针用于航海大概始于
( )
A.唐朝末年 B.北宋末年
C.南宋末年 D.元朝初年
4.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以火药来推进的武器装备。请你推测一下,下列人物中可能最早使用到火药武器的是 ( )
A.蒙恬 B.岳飞
C.朱温 D.唐太宗
5.它传入欧洲,使冷兵器作战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了变化,摧毁了贵族的城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它”是指 ( )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6.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 ( )
A.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B.都经蒙古人的西征传到欧洲
C.都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D.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7.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 )
A.推动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B.防止地方割据
C.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
D.扩大国家疆域
8.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范围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宋元时期海外航线可通往美洲
B.宋元时期驿站都比较发达
C.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D.宋元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中期,印刷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匠人毕昇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这一发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刷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重大突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组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3)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4)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上述发明外的其余两项发明。请以图(d)为例,分析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素养拔高】
1.《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 ( )
A.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B.传说中的黄帝发明战车
C.鬼谷子代表道家学派
D.战国时期已使用指南工具
2.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一记载 ( )
A.说明火药的发明是在唐朝时期
B.证实唐朝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C.反映火药在宋朝得到完善发展
D.可以作为研究火药攻城的史料
3.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
A.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是不同的
B.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C.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D.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答案/
【基础训练】
1.D
2.D
3.D 4.D 5.D 6.C 7.D 8.A
9.(1)火药、指南针。
(2)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阿拉伯人。元朝。
(4)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这三大发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或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和火药武器,但未能飞向宇宙;有罗盘针却没能成为海上强国,而西方列强依靠罗盘针的指引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0.(1)毕昇 转轮排字法
(2)由中国向外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改进;发源于中国,机械化印刷开始于外国。
(3)举例:印刷术。说明: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举例:指南针。说明:传播到西方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举例:火药。说明: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能力提升】
1.B
2.D 活字印刷术“用于京报、邸报、年历等文本的印制”,说明活字印刷术在特定文本印刷中占有优势。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3.B
4.C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领域。蒙恬生活在秦朝时期,岳飞生活在南宋时期,朱温生活在唐朝末年,唐太宗生活在唐朝初年。题干历史人物中最有可能使用到火药武器的是朱温。故选C。
5.A 6.D 7.C 8.B
9.(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2)A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4)造纸术、火药。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素养拔高】
1.D
2.D 题干记载可以作为研究火药攻城的史料。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火药的发明是在唐朝。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