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基础训练】
1.(教材P66“相关史事”改编题)1351年爆发元末农民大起义,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领导队伍避开群雄的矛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全国。在元末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他采取了哪一策略 ( )
A.“兵民合一,军政一体”
B.“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C.“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D.“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历史解释)下图所示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唐朝
3.“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4.(历史解释)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明史·职官五》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
B.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C.朱元璋进一步强化都督府的统兵权
D.明朝军权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6.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7.(历史解释)“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元朝的行省制度
8.(史料实证)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9.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0.(历史解释)明朝时,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当知县”“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
A.明朝八股取士不再盛行
B.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
C.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D.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1)材料一中明太祖感慨他比百官都要忙碌,这与他的哪项政治措施有关 实行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属于什么机构 这类机构有何职能
材料三 每当科举考试张榜时,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变式设问: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明朝一系列的措施有何弊端。)
【能力提升】
1.下图中的④代表的朝代建立于 (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最终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领导的队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 ( )
A.执行“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政策
B.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
C.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
D.执行“先存百姓”“虚心纳谏”“以史为鉴”的政策
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材料表明明太祖罢丞相的主要原因是 ( )
A.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思想控制
C.相权威胁皇权,强化专制统治
D.加强经济管理
4.“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长沙府。洪武九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材料反映了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施了哪一改革措施( )
A.建立行省制度
B.建立刺史制度
C.废除行省,设三司
D.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5.明太祖时期,派人“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这一机制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
( )
A.行省制度
B.六部制度
C.八股取士
D.厂卫制度
6.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7.《松窗梦语》中记载,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这说明“燕”地(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发达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朱元璋传》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立的 为何而设 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六部”指的是哪六部 向谁负责 据此分析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哪一趋势
【素养拔高】
1.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2.秦始皇设立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朱元璋却说:“嗣君(继承者)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严惩)。”他们的做法的共同目的在于 ( )
A.强化监察力度 B.扩大选官范围
C.掌握军队调动 D.巩固皇权专制
/答案/
【基础训练】
1.B 2.C 3.C
4.C 读图可知,图(a)宝钞的发行机构是中书省,图(b)宝钞的发行机构是户部,这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5.A [据题干中的“都督府掌军旅之事”“以达于兵部”“移兵部请选”可知,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为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故选A。
6.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初在编写科举考试的内容时将不利于君主统治的内容删去,这反映了明初君主专制的加强,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与文献整理、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选项A、D;选项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7.B 8.C 9.B 10.C
11.(1)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2)机构:特务机构。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①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八股取士说明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
(4)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及渐趋衰落。(变式设问答案:僵化了思想,导致官场腐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能力提升】
1.C 2.B 3.C 4.C 5.D 6.C 7.A
8.(1)明太祖(或朱元璋)。原因:监视官民。主要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2)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3)皇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逐步走向衰落。
【素养拔高】
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