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训练】
1.(教材P97插图改编题、史料实证)文物承载着历史。右面是清代开荒执照,清朝政府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这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
A.鼓励农村集市
B.鼓励边境贸易
C.重视农业生产
D.发展商业市镇
2.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 (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3.(历史解释)清朝前期,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组织机工生产(如右图)。这反映了清朝在手工业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是( )
A.利用手工工场走规模化生产之路
B.科学家改进了生产工具
C.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行业
D.商帮在纺织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4.(史料实证)“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用车拉)金至者无虚日。”此则材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商帮已经形成 B.海外贸易兴盛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农业恢复和发展
5.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商帮( )
A.实现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取消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人口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从2021年5月31日起开始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我国古代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末年
C.乾隆末年 D.雍正年间
7.(跨数学、历史解释)下面是清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清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其经济恢复后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跌至最低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不断衰落 B.自然灾害频发
C.社会蕴含巨大危机 D.人口过快增长
8.(历史解释)明中期以来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迁徙到蒙古草原,推动北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历史上称“走西口”。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地矛盾 B.经济重心南移
C.晋、陕、冀商人开发边疆 D.明清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9.清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大增,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谣话农业】
材料一 耕地面积得增加,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经济作物发展大。
(1)清朝前期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试举两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的经济作物。
【绘画话城镇】
材料二
(2)清朝时期的苏州有了怎样巨大的发展 这些发展表明了什么
【遗址话商帮】
材料三
(3)试分析这些商帮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话人口】
材料四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到鸦片战争前夕全国人口达4亿。
(4)根据材料四,说明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
【据史谈认识】
(5)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能力提升】
1.文物承载着历史。右面是《清代开荒执照》,这是清朝政府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的执照。它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 )
A.鼓励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
C.重视农业生产
D.商业市镇兴盛
2.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3.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手工业发展的限制
D.这种工场的地域分布体现了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4.下面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该图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
5.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以上着重介绍了清朝时期的 ( )
A.城镇集市 B.商帮活动
C.草市模式 D.手工业发展
6.“从1741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的100年内,人口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加270万人,年增长率为1.88%。”这一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 ( )
A.持续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安定,外贸促进国力的增强
D.商帮兴起,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
7.清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大增,呈现一派兴盛的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谣话农业】
材料一 耕地面积得增加,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经济作物发展大。
(1)清朝前期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试举两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经济作物。
【绘画话城镇】
材料二
(2)清朝时期的汉口和苏州分别有了怎样巨大的发展 这些发展表明了什么
【遗址话商帮】
材料三
(3)试分析这些商帮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话人口】
材料四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的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能力提升】
1.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农业技术逐渐落后 B.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表明晋商 ( )
A.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
D.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
/答案/
【基础训练】
1.C 2.C 3.A 4.C 5.D 6.C
7.D 根据材料“清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其经济恢复后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跌至最低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大量增加,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降低,D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材料与自然灾害和社会蕴含巨大危机无关,排除A、B、C三项。
8.A
9.(1)原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
(2)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3)原因:社会安定,商业发达。影响: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4)政府进行税制变革,取消人头税;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垦田数量不断增加。
(5)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能力提升】
1.C 2.C
3.A 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工场从业人数多,织机数量多,还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由所学可知,从南宋以后一直到清朝,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因此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A项。
4.D 5.B 6.B
7.(1)清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增加;重视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任选两个即可)
(2)汉口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表明了清朝前期城镇的繁荣。
(3)原因:社会安定;商业发达。影响: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政府税制改革促进了人口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开垦土地。
【素养拔高】
1.B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