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基础训练】
1.他是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人的启蒙者,意识革新的先驱者。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著作:“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他的著作取名《石头记》。“他”是( )
A.徐光启 B.汤显祖
C.施耐庵 D.曹雪芹
2.(唯物史观)《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不是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看到 ( )
A.民族关系的紧张 B.科举制度的结束
C.君主专制的崩溃 D.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3.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这一时期昆曲的传世之作有 ( )
①汤显祖的《牡丹亭》 ②洪昇的《长生殿》
③王实甫的《西厢记》 ④孔尚任的《桃花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历史解释)人们评论昆曲时认为,“乾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5.(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
A.文人的政治信仰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京剧融合了其他优秀剧种 D.迎合统治者的文化娱乐需要
6.(历史解释)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7.(教材P112“知识拓展”改编题)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清朝在修撰《四库全书》时,将《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是 ( )
A.修正有误之处 B.禁锢人们思想
C.收缴销毁书籍 D.维护专制统治
8.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要求。下图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有 ( )
①京剧日臻完善 ②郑板桥等八位画家活跃扬州
③昆曲逐渐没落 ④《四库全书》编纂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寻·红楼一梦】
材料一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尤其不能忽视这个视角。
——毛泽东
(1)《红楼梦》创作于什么时期 毛泽东提出的读《红楼梦》的“重要视角”是什么 材料一说明了《红楼梦》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感·百戏之首】
材料二 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教材P109—110正文素材改编题)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昆曲盛衰的原因。
【传·国粹瑰宝】
材料三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戏剧也就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戏剧,融合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材料四 京剧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而是发源于安徽。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的发展,萌生了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他们花钱培植戏班,为徽班进京创造了条件。徽班与湖北汉调进京艺人合作交流,并吸收昆曲、秦腔和一些民间曲调。1840年前后,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在北京诞生,深得人民群众的喜欢。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宋元时期戏剧和京剧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4)“国粹”是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除了京剧外,请你再举出两例“国粹”。作为中学生,你能为传承“国粹”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举出一件即可)
【能力提升】
1.《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读者最深切的感受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经济繁荣与社会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D.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矛盾和社会危机
2.清代红学家诸联评价《红楼梦》:“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笔臻灵妙,使人莫测。”诸联评价的是《红楼梦》的 ( )
A.思想性 B.艺术性
C.社会意义 D.科学性
3.清朝嘉庆年间刊行的《京都竹枝词》有《时尚门》一首,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这表明《红楼梦》 ( )
A.受到民间欢迎 B.成为官方教材
C.无益文化繁荣 D.遭到士人排斥
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5.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清朝前期,昆曲的传世之作除洪昇的《长生殿》外,还有 ( )
A.曹雪芹的《红楼梦》
B.汤显祖的《牡丹亭》
C.吴承恩的《西游记》
D.孔尚任的《桃花扇》
6.下图是某书的目录。据此推断,该书介绍的是哪一剧种的诞生 ( )
(
第一章 昆曲渐衰落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二章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誉满京城
第三章 道光年间各剧种的互相融合
第四章 生旦净末丑行当划分显智慧
)
A.杂剧 B.昆曲
C.徽调 D.京剧
7.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时期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
A.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材料二
(1)《红楼梦》是谁毕生创作的 如何从艺术性上解释材料一中所说的“写法都打破了”
(2)材料二中图(a)属于戏剧中哪一剧种的代表作 图(b)是著名京剧作品《白蛇传》的连环画,京剧诞生于何时何地 它的形成与18世纪末期的哪一事件有关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素养拔高】
1.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读者、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 ( )
A.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壮大 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
2.京剧中的黑色脸谱(如右图),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 ( )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C.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3.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一个小课题,专门搜集了“马致远”“孔尚任与《桃花扇》”“生旦净末丑”等材料。你认为该“小课题”可能是 ( )
A.清代的思想成就
B.戏曲的发展历程
C.辉煌的经典著作
D.文学体裁的变迁
/答案/
【基础训练】
1.D 2.D 3.D 4.A
5.B 据“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6.B 7.D
8.D 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没落,这不是文化艺术繁荣的表现,排除含有③的A、B、C三项。故选D项。
9.(1)时期:清朝。“重要视角”:把《红楼梦》当历史读。历史地位:《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盛:集合南曲清柔婉转、北曲慷慨激昂的特点,结合多种文学形式及舞姿,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衰:因循守旧;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3)产生方面的相似之处:都源于人们的文化需求,经济发展促进艺术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都融合吸收了其他艺术之长;都深受民众喜爱。
(4)“国粹”:武术、中医、书法、剪纸、瓷器等。事情:办一期宣传“国粹”的黑板报等。
【能力提升】
1.D 2.B 3.A
4.B 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起来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故选B。
5.D 6.D 7.D
8.(1)曹雪芹。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昆曲。清朝;北京。四大徽班进京。
(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素养拔高】
1.B 2.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