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4 11:1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基础训练】
1.(历史解释)下列图片分别来源于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 (  )
①成书于明朝 ②农学著作 ③图文并茂 ④具有总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
3.(教材P78“相关史事”改编题)明代某著作记述了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产技术。这部著作应该是 (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史料实证)“总括农家诸书,裒(聚)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材料介绍的是 (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5.(历史解释)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得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
长城 大运河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抵御了匈奴袭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6.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的主要设计者是 (  )
A.李春 B.毕昇 C.沈括 D.蒯祥
7.(历史解释)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止鼓楼、钟楼,并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材料表明 (  )
A.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 B.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
C.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D.建筑群呈现政治特点
8.(历史解释)《三国志》中说曹操“广贤纳士,善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
9.(历史解释)明朝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出 (  )
A.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民主制度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
C.传统思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D.八股取士政策加强思想控制
10.明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取得辉煌成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吧!
【收藏在邮票里的巨著】
(1)写出邮票中三人的代表性作品,并评价这些作品。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品质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一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明长城有些城墙,平均高度为7~8米,城基宽6~7米,顶宽平均为4~5米。城墙的外侧设有高约2米的垛口,垛口上有望口和射洞。在长城沿线重要位置上还修建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2)(教材P80“相关史事”“问题思考”合编题)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写出当时为什么要修建长城。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长城对于今天来说具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它位于北京城中心,也称“紫禁城”。它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教材P83“课后活动2”变式题)材料二中的“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什么
(4)长城和故宫(紫禁城)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上面的材料,提出对保护和利用这些世界遗产的合理化建议。
【书写在名作里的文化】
(5)依次写出上述名作的作者,并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些名作。
【能力提升】
1.《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其编目大致反映了自然界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后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西方在一个多世纪后才出现类似的分类学著作。这反映出《本草纲目》 (  )
A.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记载的药物和药方都超过前代
C.全面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D.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中国古代某书附有123幅插图,包含《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作咸》(制盐)、《陶埏》(陶瓷)、《杀青》(造纸)、《佳兵》(兵器)等18篇。这本书应是 (  )
A.《天工开物》 B.《徐霞客游记》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3.观察《明长城示意图》,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
A.明长城沿黄河河道修建 B.明长城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C.明长城主体由砖石砌筑 D.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4.右图所示是明朝都城北京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
A.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5.今人何满子在参观某一历史人物的陵墓后赋诗一首:“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该历史人物是 (  )
A.施耐庵 B.吴承恩
C.徐光启 D.罗贯中
6.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下列关于明代小说、戏曲的介绍正确的是 (  )
A.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B.罗贯中的《水浒传》,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C.出现于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D.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建都北京,保留了城市中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北京城的传统中轴线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人工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前人组织空间的智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摘编自穆益文《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今与昔》
材料二 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京城传统中轴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城、明长城修建的共同特点。
【素养拔高】
1.明朝中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2.《三国志》中说曹操“广贤纳士,善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而《三国演义》中却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
/答案/
【基础训练】
1.C 2.B 3.D 4.C 5.D 6.D 7.D
8.D 《三国志》是史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为依据,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源于史书,但往往不同于史书。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不正确,史书以史实为依据。选项D符合题意。
9.C 据题干材料可知,平民在明朝后期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一方面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的传统思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C项正确。
10.(1)图(a):《本草纲目》;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b):《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c):《农政全书》;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善于思考、脚踏实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原因: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3)理由:“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历史意义重大。
(4)制作对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网页,宣传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的意义等。(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即可)
(5)图(d):罗贯中;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图(e):施耐庵;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图(f):吴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图(g):汤显祖;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能力提升】
1.D 2.A 3.D 4.A 5.A 6.D
7.(1)前朝城市格局奠定的基础;自然环境因素;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回答两点即可)
(2)有利于防御;促进民族交融;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3)规模宏大;继承和创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等等。
【素养拔高】
1.A 
2.D 《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为依据,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源于史书,但往往不同于史书。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的说法不正确,史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选项D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