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基础训练】
1.(跨语文、史料实证)唐朝中后期,某一官职被描述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一官职是 ( )
A.进士 B.户部尚书
C.节度使 D.宰相
2.“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五代十国的分立
3.(跨语文)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 ( )
A.“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 D.人们安宁的社会生活
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右图所反映的事件影响了中国某时期历史的进程。该事件( )
A.是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引发的
B.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5.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6.(历史解释)促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衰亡的因素有 (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 ③宦官专权
④开放的社会风气 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⑥黄巢起义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7.(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下表所示内容深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A.原有朝代再次复兴
B.中国正在走向统一
C.五代时期国家陷于四分五裂
D.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
8.(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强。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历史学习小组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数据话衰落】
时间 人口
武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70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原因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史料现影响】
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巢贼众竞投物遗人。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2)上述材料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编写的,但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的什么情景 黄巢起义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名著话更替】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水浒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十五帝中的“朱”指的是谁,建立了什么政权。这一政权建立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由“盛世”到“衰亡”的过程给你的感悟。
【拓展提升】
1.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泛指野草)。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造成这种社会惨象的是 ( )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2.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的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日益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3.《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 ( )
A.朝政腐败 B.经济衰落
C.藩镇割据 D.国力强盛
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遂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这段话不能说明唐末农民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波及范围比较广
C.与藩镇割据并存 D.出现了杰出将领
5.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
A.741年 B.755年 C.763年 D.907年
6.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统一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2)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 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素养拔高】
1.下面是某学生在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
时间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事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
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
影响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削弱地方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2.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答案
【基础训练】
1.C 2.C 3.B 4.C 5.D 6.A
7.D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观察题干表格可知,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深刻反映了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选项D符合题意。
8.B
9.(1)发生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情景:体现了当时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的情景。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朱温;后梁。影响:唐朝至此灭亡。社会状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4)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执政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素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提升】
1.A 2.D 3.C
4.A “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体现了唐末农民起义波及范围广,出现了杰出将领。“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体现了唐末农民起义与藩镇割据并存。材料中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没有推翻唐朝统治,故选A。
5.D 6.A
7.(1)作为:贪图享乐,荒废朝政,任用奸臣。影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启示: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
(3)状况: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果: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素养拔高】
1.B 国家是否统一,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并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排除A。西汉初期王国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唐朝中叶爆发了安史之乱,后来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唐朝末年,节度使朱温把持朝政,废掉了唐朝皇帝,唐朝灭亡。综上可知,这里的最主要教训,就是必须削弱地方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故B正确。C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的教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永远对立的,D错误。故选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