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部编版)(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部编版)(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08: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丁肇中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目标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实验小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丁肇中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作品背景
扫清障碍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tàn chá
tǎo
jiǎn
gé wù
xiù
cuò
一、解题:格物致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1.作者演讲的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话题: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传统的“格物致知”与现代学术有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格物”“致知”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其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是试图通过探讨自己的内心去研究世间万物,这种方式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5.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6.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为什么?
需要:
因为: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7.最后一段中“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指的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梳理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3—5)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1)
接着,指出当今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
得出结论(1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总 结
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用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印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验精神。
三: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前面我们领略了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措辞慷慨激昂,正气凛然,气势磅礴;情绪冷峻如铁、热情如火,极富感染力。这是环境、背景使然;而本文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深入探究这篇文章在演讲风格上与前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
归纳
1.相比较《最后一次演讲》这篇即兴演说,本篇是精心设计的。
2.观点深刻,针对性强。
3.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5.恰当的材料印证。
6.语言简短精要,严谨准确。
7.朴实通俗,亲切有味,现身说法,没有说教气息。
2.观点深刻,针对性强。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3.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之后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
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
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5.恰当的材料印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证实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印证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证实了中国学生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6.语言简短精要,严谨准确。
例(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体现了文章语言用
词的严谨准确。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
例(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7.朴实通俗,亲切有味,现身说法,没有说教气息
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
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
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
和参考意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于1974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丁肇中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一、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还是对地球的认识;无论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精神,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精神。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二、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
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城,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要有实验精神,对事物要有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敢于实验勇于创新。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三.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要有实验精神,对事物要有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敢于实验勇于创新。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四.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五:课后作业
学完本课,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