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中考语文
全国专用
知识二 标点、病句类型、语法、修辞知识
一、常用标点符号(12种)
1.句号
⑴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
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⑵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还是让我来说一段故事吧。
2.顿号
⑴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例如:这里有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
⑵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例如: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知识清单
⑶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例如:
①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②请七、八年级的同学到教学楼前集合。
⑷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例如:“日”“月”构成“明”字。
3.逗号
⑴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⑵主语较长,主谓之间要用逗号。
例如: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已经把昔日美丽的村庄完全给摧毁了。
⑶主语虽然短,但需要强调,或后面带有语气助词,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如:
①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女冠军。
②你啊,还是这个老脾气。
⑷谓语是主谓结构,而整句话的主语后有停顿,要用逗号。
例如:你的申请,老师已经同意了。
⑸带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停顿要用逗号。
例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⑹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用逗号。
例如:
①出来吧,你们!
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⑺某些复指成分后或插说成分的前后,要用逗号。
例如:李华,我们的老班长,昨天突然旷课了。
4.分号
⑴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例如: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⑵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如: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
界先进水平。
5.冒号
⑴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例如:
①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②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⑵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⑶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例如: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6.问号
⑴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例如: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⑵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分句的末尾用问号,各个分句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分句较短且分句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
分句之间可以不用逗号。当分句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分句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分句之后都用问号。
例如:
①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②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③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 传统的 大团圆的 荒诞的 民族形式的 有象征意义的
⑶倒装句中的问号放在句尾。
例如:怎么了,你
⑷使用问号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
例如:谁也不见,什么也不吃,哪儿也不去。
7.叹号
⑴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
例如: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⑵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例如: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8.引号
⑴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前引号前用冒号。
例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⑵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引号前面不用冒号。
例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⑶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⑷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
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
例如:
①“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②纪念“五四运动”103周年。
9.括号
⑴句内括号用于标示对句子中一部分内容的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或被补充的成分,如果要在被注释、被补
充的成分后加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若括号里的内容是词语则不用点号,是句子则不用句末点号(若是问号、感叹号可保
留)。
例如:
①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②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作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⑵句外括号用于标示对全句内容的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或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
后括号前一般保留句号等点号,后括号外不再用句末点号。
例如: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10.破折号
⑴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例如: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⑵标示插入语。
例如: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⑶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例如: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⑷标示话题的转换。
例如:“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 ”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⑸标示声音的延长。
例如:“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⑹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例如:“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11.省略号
⑴标示引文的省略。
例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⑵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如: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⑶标示语意未尽。
例如:你这样干,未免太……
⑷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例如: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12.书名号
⑴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例如:
①《红楼梦》(书名)
②《史记·项羽本纪》(卷名)
⑵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例如:
①《沁园春·雪》(诗词名)
②《社会广角镜》(栏目名)
③《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名)
⑶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例如: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⑷当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
例如:《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二、常考病句类型(8种)
1.语序不当(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序要合理”)
⑴词语或短语顺序不当。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句中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
题”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⑵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文学社杂志的创办,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句中“杂志的创办”应为“创办的杂志”。
⑶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我们来了的消息传开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句中的“许多”应放在“妇女、老人和孩子”
前作定语,而不是放在后面作状语。
⑷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如:“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句中的“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不是作
“意见”的定语,应调整为“也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⑸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为“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指称或数量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
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一般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正确的表述顺序应该为“他是国家队(领属性)的一位(数量
词)有20年教学经验(动词短语)的优秀(形容词)的羽毛球(名词)教练”。
⑹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复杂状语的排列顺序大致为“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处所的名词或介
宾短语+表范围或频率、程度的副词+表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正确的表述顺序应该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
围)热情(情态)地同他(对象)交谈”。
⑺主客倒置。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很熟悉。”该句把主体和客体颠倒了,应改为“我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熟悉”,因为
“我”为主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被动。
⑻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如:“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因为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所以“不但”应移到句首。
2.搭配不当(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
⑴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如:“狂风和暴雨哗哗地下。”句中主语是“狂风和暴雨”,谓语是“下”,可以说下雨,但不能说下风,可以改为“狂风呼呼地
刮,暴雨哗哗地下”。
⑵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几声鸟叫从幽谷中传来,打破了沉寂的环境”。句中的谓语“打破”与宾语“环境”不搭配,可以改为“打破了环境的
沉寂”。
⑶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句子中的定语“坚实的”与“基础知识”不搭配,可
以把“基础知识”改为“知识基础”。
⑷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句子的主干为“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⑸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只有恪守学术道德,就会消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界。”句子中“只有”与“就”不搭配,可以把“就会”改为“才能”。
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句子中“提高”是一面性的,“是否”是两面性的,两者搭配不当,可以在
“提高”前加“能否”。
3.成分残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句子结构要完整”)
⑴主语残缺。介词与使令性动词连用会造成主语残缺。
例如:“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应删去句中的“使”字,让“我”作句子的主语;或者把介词“通过”及逗号删去,让“学
习”作句子的主语。
⑵谓语残缺。缺少谓语中心语会造成谓语残缺。
例如:“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句中的主语是“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
国”是介词结构,只能作状语,所以句子缺少谓语。可以在“强国”后面补上“而努力奋斗”,这样句子就有谓语了。
⑶宾语残缺。宾语前的定语太长易造成宾语中心语残缺。
例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 500万元。”句中宾语中心语残缺,应
在“生产厂”后补上“的大型企业”。
⑷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例如:“我国鸟类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鸟类多达417种。”句中的第二个“鸟类”前缺少修饰限制
它的定语,可以在其前面补上“栖息的”,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更完整明确了。
⑸介词缺失。
例如:“昨天,李苗同她关系最‘铁’的朋友吵起来了。”句中“同”后面应加上“与”或“跟”。
⑹关联词语缺失。
例如:“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大家收获很大。”因为两个分句间很明显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
对关联词语,改为“虽然这次学术会时间不长,但大家收获很大”。
4.成分赘余
⑴主语赘余。
例如:“我们初中学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句中的后一个“我们”是多余的,可以删去。
⑵谓语赘余。
例如:“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与“到”语意重复,造成赘余,应删去“光临”。
⑶宾语赘余。
例如:“大家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成工程。”句中的“任务”一词多余,应删去。
⑷定语赘余。
例如:“玲玲用不干净的、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句中的定语“不干净的”和“没有消毒的”在意思上有重
复的地方,可以把“不干净的”及顿号删去。
⑸状语赘余。
例如:“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扬镳了。”句中的“分道扬镳”指“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与“各自”在意思
上有重复的地方,可以把“各自”删去。
⑹补语赘余。
例如:“从那以后,这个原本平静的家里,不时发生使人不安的怪事出来。”句中的“发生”就含有“出现”的意思,再加“出
来”就多余了,可以删去“出来”。
5.结构混乱
⑴句式杂糅。(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句式不要杂糅”)
例如:“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该句句式杂糅,“是因为……”和
“是……的缘故”不能用在同一句子中,应去掉“因为”或“的缘故”。
⑵前后牵连。
例如:“当学校宣布把照顾孤寡老人李奶奶的任务交给我们组时,我们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句中的“既光荣
又愉快的感觉”既是前一句的结尾,又是后一句的开头,前后牵连,可以在“感觉”后面加一个逗号,再加上“这种感觉”四个
字。
⑶暗换主语。
例如:“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该句第三个分句和前两个分句
的主语不一致,可以在“随时留心”的前面加一个主语“大家”。
6.表意不明
⑴指代不明。
例如:“王新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强,不明确。
⑵有歧义。
例如:“我要热汤。”句中的“热汤”可理解为一种行为,也可理解为一种东西。
7.不合逻辑
⑴前后矛盾。
例如:“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既然“幸存”,就没有死,可句子又说“他”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
错误。
⑵概念误用。
例如:“农场决定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于“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⑶否定不当。
例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否定不当,应去掉“不”字。
⑷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句中的“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
系,应改为“虽然”和“但是”。
8.用词不当
⑴词性不当。
例如:“他把节俭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节俭”为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用动词“节省”。
⑵感彩不当。
例如:“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的建议,大家纷纷附和。”“附和”含贬义,应改用“赞成”。
三、语法知识
1.词语分类
⑴实词(6种)(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词语分类 用法及举例 语法特点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表示人或事物的“娃娃”、“镰刀”、“精神”等,表时间的
“秋天”、“过去”等,表方位的“上”、“下”、“左”、“右”等。 名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不能加“不”“很”之类的副词,后面不能加时态助词“了”;方位名词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动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如:走、跑、爱、恨、增加、减少。 ②表示可能、应该、意愿等意思的词。如:能、能够。 ③表示动作趋向的词。如:过去、上来。 ④表示判断的词,通常标志为“是”。①前面可以加副词,后面一般能加“过”“了”之类的时态
助词;多数能够重叠。 ②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后面不能加“过”“了”之类的时态助词;多数不能够重叠。 ③经常用在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不能够重叠。
形容词描摹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的词。如:快、慢、好、坏、黑、白、大、小。
前面可以用“很”“非常”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后面能加“过”“着”之类的时态助词,表示
持续、完成或过去;一部分能够重叠。
数词表示确数、概数和序数的词。如:一、七千、十来(个)、二十几(只)、第一、老三。在现代汉
语中,常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量词表示事物、度量衡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如:个、台、米、千米、次、回。常和数词或指示
代词“这”“那”连用;单音节量词能够重叠,重叠之后含有“每”的意思。
代词起代指、指示和表疑问作用的词。如:我、他们、它、它们、那、这、怎样、谁。能够代指
或指示各类实词,一般不带修饰成分。
词语分类 用法及举例 语法特点
副词 程度副词,如:很、更。范围副
词,如:都、只。时间副词,如:已
经、曾经。肯定否定副词,如:必
须、不必。语气副词,如:难道、
大概。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面,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
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
等。
介词 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短语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
对象等,如:自、从、由于、对
于、和、跟、除了、同。 介词后面不能加“过”“着”
之类的时态助词,不能单独使用,
而是要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
起组成短语使用。
⑵虚词(6种)(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跟、而且、并且。 不能起修饰和补充作用,只能起
连接作用。表示并列、转折、
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
系。
叹词和 拟声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如:
唉、哎、哎哟、哼、哈哈。拟
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嗡
嗡、哗啦啦。 叹词可以单独使用,独立成句或
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
助词 用在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
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
语气的词,包括:结构助词,如
“的”“地”“得”;动态助词,
如“着”“了”“过”;语气助
词,如“了”“吗”“啦”;等
等。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
用,没有实在意义。
类型 定义及举例 辨析方法
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
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
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如:报纸杂
志、雄伟壮丽、热烈而粗犷、
表扬与鼓励。 通过“和”“并”“及”
“与”“又”等表并列的词进
行判断;调换位置进行判断,即将
短语的两个词语互换位置,若意
思无变化,则可判断它为并列短
语。
2.短语结构类型(5种)(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偏正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地”连接
起来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
如:它的声音、这样的地方、好
奇地问、不断地流着等。 一般情况下,有“的”“地”的
短语就是偏正短语;若短语中没
有“的”“地”,可以加上
“的”“地”来进行判断,如果
加上后前边的词对后边的词起
修饰作用或者是修饰作用更明
显,则为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先出现一个被陈述的对象,然后
陈述这个对象的动作行为、性
质特征等的短语就是主谓短
语。如:老师讲课、大家唱歌、
心情好。 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主要由名
词和代词充当,用来陈述的是谓
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受动词支配的宾语组
合而成的短语就是动宾短语。
如:眨眼睛、看电影、喷出火
焰、看到长城。 看短语是否符合“动词+名词
(代词)”的形式;宾语主要回答
“谁”“什么”“哪里”等问
题,一般由名词、代词等充当。
补充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后面起
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的短
语就是补充短语。如:干得很
好、跑得出汗了、吓跑了、升
起来了。 看是否有结构助词“得”,也可
以通过在短语中间加“得”或
结尾加“了”的方式来进行;补
充短语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动词
或形容词,后一部分也主要由动
词或形容词充当。
成分 定义及示例 表示符号
主语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明谓
语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
事”的句子成分。常作主语的
有名词、代词等。如:春天像刚
落地的娃娃。
谓语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
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
句子成分。经常作谓语的有动
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并
列短语。如:祖国是我们伟大的
母亲。
3.单句的成分(6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表
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
物,用来回答“谁”或“什么”
一类的问题。如:他开拖拉机。
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
性质、数量等的修饰成分。如: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
的)时代。 ( )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表
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
的修饰成分。副词、形容词可
以作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
词也可以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
状语。如:伟大的人民[一定]创
造出伟大的时代。 [ ]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一
种补充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
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
度、趋向、时间、处所、数
量、性状等。能作补语的有动
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
构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词
组。如: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
热火朝天>。 < >
类型 定义 关联词语
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
之分,或表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
情况,或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
面,或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 既……,又…… 既……,也……
又……,又…… 也……,也……
一边(一面)……,一边(一面)…
…
一方面……,另一方面……
4.复句类型及关联词语固定搭配(8种)(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
选择复句 各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
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个。 或者……,或者…… 是……,还
是……
要么……,要么…… 不是……,
就是……
也许……,也许…… 与其……,
不如……
与其……,宁可(宁肯、宁愿)…
…
宁可……,也不(也要)……
递进复句 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句
更进一层。 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
且、还、也、甚至)…… 尚且
……,何况……
承接复句 各分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出
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
先后承接的关系。 起先……,后面…… 一……,就
……
转折复句 前后两个分句用“而”或
“但”连接,表示后一分句转而
陈述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
意思。 虽然(尽管、虽说是、虽说)…
…,但是(可是、但、却)……
因果复句 用“因为”“所以”连接,表示
前后的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由于……,因此(因而、所以)…
…
既然……,就(那么、那就)……
假设复句 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
怎样的结果。一般是前一分句
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断结果。 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
是)……,就(那么、便、则)……
如果说……,那么……
即使(纵然、纵使、即便)……,
也……
条件复句 表示满足某种条件的话会出现
怎样的结果。一般是前一分句
提出条件,后一分句推断结果。 只要……,就(总)…… 只有…
…,才……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都(总、总是、也)…… 除非
……,否则……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举例
四、常见修辞手法辨析
比喻 (统编教材 七年级 上册) 明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
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
物)之间用“像”“好
像”“仿佛”“如
同”“……似的”等
比喻词连接。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野花比作眼
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
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
情。)
暗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
“是”“就是”“变
成”“成为”“等
于”等词语,或者用破
折号来连接。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本体
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中间用“成了”来连
接。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将东西长安街的
热闹景象比作“喧腾的大海”,表明东西长
安街热闹的状态。)
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
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
代替本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
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比拟 (统编教材 七年级 上册)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
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
或动作行为。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
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
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
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
地说:“你们放心吧,这
儿准保暖和。”(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
语言描写,突出了小山
的可爱。)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
甲物当乙物来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
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
的侄儿宏儿。(运用拟
物的手法,把宏儿写成
小鸟儿,能“飞”,表现
出宏儿的兴奋。)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⑴比喻中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拟人中的拟体一定不出现。 ⑵比喻通常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格式,而拟人一般不能。 ⑶“比喻”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
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而“拟人”是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行
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与人的相关点。
排比 (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①内容密切相关;②结
构相同或相似;③语气
一致;④三个或三个以
上的短语或句子相排
列。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
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
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
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
热爱和怀念。)
反复
重复使用某个词语、
句子或某种结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
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
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
与喜爱。)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⑴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⑵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构成排比的短语或句子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的部分必须是所有
的字都相同。 ⑶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⑷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
反问
①疑问后面无回答;②
问句表达强烈的肯定
或否定之意。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最可爱的人吗 (运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
了文章的感染力。)
设问
①无疑而问;②疑问后
面带有回答;③答案和
疑问相关。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
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
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运用设问的
修辞手法,表现了
“我”对老王的愧疚
之情。)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⑴反问是明知故问,答案自在其中。设问会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
定的内容,设问在问句中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⑵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夸张 (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
对人或事做扩大、缩
小或超前的描写以强
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
特点。 《皇帝的新装》开头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皇
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
到了每一天、每一点
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
地步,表现了皇帝虚荣
愚蠢的性格特点。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
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
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
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
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
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
专名代通称,等等。 红领巾参加植树劳
动。(“红领巾”代替
的是“少先队员”)
对偶
①结构相同或相似、
字数相等、意思相关
或相反的一对短语或
句子;②音节匀称、音
律和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
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
面作比较。 在《变色龙》中的奥
楚蔑洛夫刚得知狗咬
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
洁、执法严明的警察
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他
之后多“变”的形象
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⑴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照比较”,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⑵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同。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是意义相
反或相近的两种事物的相互对照,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