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6: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   ,晚号  ,谥号元公,   (朝代)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其创立的理学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茂叔
濂溪先生
北宋
走进作者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
爱莲说,也就是说说喜好莲花的问题。
解“说”
何为莲花
莲花就是荷花,只不过荷花是莲花的一个俗称,它们两个并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植物的花朵,色彩鲜艳明亮、清新脱俗,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从古代起,就有人文人墨客对莲花进行赞美,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赏莲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 )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 )( )
亵玩( )
噫( )
鲜有闻( )
识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花之隐逸者也:
(6)花之君子者也:
(7)宜乎众矣:
描写角度 课文原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识文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描绘莲的语句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高贵品质:
“不染”—质朴,洁身自好;
“不妖”—高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胸怀豁达,品行无邪;
“香远益清”—美德广布四方;“不可亵玩”—威严庄重,不可亵渎。
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映衬手法),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探问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菊花
菊花冬季开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牡丹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第一个“独”字,体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第二个“独”字,既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出世-入世)
托物言志,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来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志趣的呢?
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种价值 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我更看中莲的精神价值,莲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中神圣洁净的象征。莲出尘脱俗,清洁无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人以圣洁的形象。
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