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 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2、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P151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了解板块——地球的岩石圈象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 看“六不大板块示意图”,知道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看影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板块与板块相撞回发生什么现象?做实验:模拟板块碰撞1、 拿两本书,放在桌上,使之相撞,观察现象。 2、 取一张纸,对折,用小刀在折痕上刻一条虚线,学生用手相反向撤,直至拉破,体会断层。 归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立板块的模型 理解板块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脉、深陷的裂谷和宽广的海洋。
练习、小结 从练习中总结上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书P153 1、2 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拓展 说一说:随着地壳的变动,最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何?
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2、 查阅有关地壳变动的资料,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