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本课立足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关于工业革命的大型舞台剧为线索,带领学生从剧中丰富的元素入手,挖掘工业革命的内涵。通过介绍剧中人物原型的事迹、解读重要群体的一手史料,在串联核心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打通时空脉络,对工业化浪潮的多重影响有所思考。(二)内容主旨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工业革命也对工人生存状况、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显而易见,本课的核心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教师着重精心设计,结合史料从多方面分析阐释。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10课,上承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下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工业革命既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从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孕育而生。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与影响,三者自成一条通顺的逻辑链,同时也是本课的主线。学生情况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比较了解,但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认识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材料,进行前后对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垄断组织”等术语和关键概念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需要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彻底弄清其含义。学生对于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比较单薄,需要教师结合史料进行适当拓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异同点及影响。认识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结合时间轴与地图,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主要成就,并通过解读史料、比对地图,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多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感悟工业革命影响的两重性,联系当下,树立人文关怀的精神。(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影像资料(主要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多媒体平台(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读书指导法、情感陶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分别展示世界知名的戏剧、音乐剧和歌剧的海报,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指出三者均属于舞台剧这一大类。提问:什么题材的舞台剧才能登上世界舞台,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典上上演?展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工业革命发生前后的对比图,揭晓答案,引出课题。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走进工业革命的台前幕后看一看。 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思考。 选取“舞台剧”为本课的线索,从经典舞台剧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过渡到本课的主题。同时,奥运会上的舞台剧也暗合课题中工业革命“影响世界”之意。
一、筹备酝酿——工业革命的背景 展示开幕式中镌刻着“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的大钟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工业革命会最先在这座岛上,在英国发生?提请学生关注开幕式上引起场景变换的关键群体,即工业革命中技术的代表。围绕该群体不断提问,并提供相应材料,引导学生概括。(1)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提示学生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大方面概括。(2)他们为什么能有空间大展身手,从而成为工业革命中的关键群体?展示材料一:利兹的呢绒工场一般都雇有120人,这些劳动者通常被划为两组。一位呢绒工场主曾这样吩咐他的工头:“60个人应当这样分派工作:12个人去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个人去纺纱和刷毛梳毛;12个人去织呢和剪呢,剩下的6个人去帮助别人干活。”——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3)他们致力于什么事业?简要介绍英国皇家学会和《垄断法案》,指出当时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改进生产技术,正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4)从哪里来那么多人与他们一起撞开工业化的大门?展示选自开幕式上的两张动图,提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57页的“历史纵横”部分,进行思考。展示表格,提请学生快速回顾所学内容。过渡:万事俱备,工业革命这场大戏终于粉墨登场。 根据教师的提问与材料,结合旧知作答。(1)对内,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比较稳定;对外,英国进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2)因为当时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提高技术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并且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4)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快速浏览表格内容,回顾工业革命的背景,并做适当笔记。 聚焦开幕式中的重要群体,并以该群体的视角进行连续提问,串联起工业革命背景的各个小点,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二、粉墨登场——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而当时的棉纺织业如果想要快速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两个速度:织布的速度和纺纱的速度。提请学生围绕两个速度,借助时间轴梳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过渡:工厂建立后,人们又发现英国的水力资源并不丰富,只能将工厂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很不方便。为了解决动力问题,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讲述蒸汽机的重大意义,指出它不仅应用于棉纺织工厂,推动机器的普及,还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揭露开幕式中主人公的原型——伊桑巴德·布鲁内尔,简要介绍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即主持修建了大西方铁路、蒸汽轮船和众多桥梁隧道。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张图》。(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请学生根据课本填写表格,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发明者。(三)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提问: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之处?提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的“学思之窗”,并展示材料二。材料二:德国拜耳公司在1880年以前的大部分年代里,只雇佣了少数几名化学家,他们主要从事化验工作。1880年拜耳雇佣化学家11人;1885年29人;1888年形成了以卡尔·杜思堡为核心的研究小组;1891年投资150万马克创办了现代化工业实验室,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学实验室更先进。……1900年拜耳公司共雇佣了134名化学家,有“化学家的天下”之称。另外,有些企业将其研究人员送到大学,他们带着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就是这么做的。——摘编自刘立:《论工业中科学制度化和科学职业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5期。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时间地点分布图》。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图,从国家上看,你觉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顺序是什么?最后提请学生利用表格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过渡:对于工业革命的意义,课题用“影响世界”来概括,这是个相当高的评价。那么,工业革命到底是怎样影响世界的呢? 围绕两个速度,结合课本和时间轴,梳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就。读图并认识到随着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工业革命也扩展到其他国家,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阅读材料并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读图后回答:没有特定的发生顺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多国同时发生的,范围广、规模大、进展也更迅速。利用表格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并做适当笔记。 提请学生利用时间轴,围绕两个速度自主梳理知识,逻辑清晰,培养其时空观念的素养。同时,适当联系人物事迹进行讲述,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重点讲述德国拜耳公司的实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对比清晰,便于学生识记,同时回扣课题,过渡到下一子目。
三、台前幕后——工业革命的影响的 (一)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展示《1500-1900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指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展示《利兹毛纺织厂工人请愿书(1786年)》的选段,请学生逐行逐字阅读,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出哪些信息可以折射出工业革命的哪些影响。材料三:致尊敬的英国史泰博工厂商人、服装制造商和相关工作人员:代表服装厂数千名工人呈上此请愿书。梳毛机已经剥夺了数千名请愿者的工作,使他们陷入了极端贫困当中,……在利兹西南方十七英里的土地上,至少存在一百七十台梳毛机,数量多得让人难以置信!……据此,保守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每台梳毛机器将导致十二名工人失业;如果将其他地区的机器数量都计算在内……共有四千名工人将被迫转而从事其他能够让他们维持生计的行业。……上文表达了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希望,代表了我方的利益。并且,我们坚信,具有常识、宗教信仰和人性的人们都会觉得这份倡议合理且必要,他们自己的感情将会督促他们支持我们和家庭的事业。约瑟夫·赫普沃斯、托马斯·罗里、罗伯特·伍德、托马斯·布莱克本代表数千名工人签字——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689-1799)》,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293-295页。在分析史料的同时,带领学生明确“工厂”的概念及与手工工场相比的不同之处。利用流程图,带领学生剖析垄断组织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特点。(二)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示材料四,讲述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材料四: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讲述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并指出现代奥林匹克就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期。展示请愿书的落款,提问学生领导工人的有无妇女,再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以及截图《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讲述女权运动的兴起。(三)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伦敦奥运会却将这幕舞台剧命名为“黑暗的撒旦磨坊”,简要介绍该名称的出处。过渡:为什么工业革命会与“撒旦”这个充满不祥的名词联系在一起?我们一起立足于“黑暗的撒旦磨坊”这个主题,来看看工业革命的幕后。逐一展示开幕式中的细节图及文字材料,带领学生分析。展示截图及材料五,指出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材料五:琼斯在《寄语人民》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讲到当时的情况时写道:英国“在它的殖民地,太阳永远不落,可是在英国鲜血也永远流不干;在技术上它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是技术的威力却被用来代替工人,使那些被迫失业的工人忍饥挨饿,家家工厂都比兵营更残酷,比监狱更痛苦,比战场更危险。”——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9页。展示《1805至18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犯罪人数表》,指出犯罪的横行。展示截图《沿烟囱而上的儿童》以及材料六,指出童工问题的严重。材料六:1835年,在英国棉纺织厂21.9万工人中,13岁以下的儿童占4.9万,13岁至18岁的少年占6.6万。——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页。展示油画《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以及讽刺漫画《资本家向满身污秽的泰晤士河递名片》《显微镜下的茶水:怪物汤》,指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展示材料七及《1848年公共健康法案》,指出工业革命造成了群体性疾病的大量爆发,为此,英国通过了首部现代公共卫生法案。材料七:19世纪,伦敦总共爆发了四次大型的霍乱,根据统计,在1831年伦敦爆发第一次霍乱疫情时,共有6336人死亡;1848-1849年间,伦敦有1473名居民死亡;之后是1853-1854年,有10783人死亡。——毛晓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健康问题》,《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第2期。(四)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教师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讲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展示截图《所有演员为一战阵亡将士默哀》,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扩张,争夺殖民霸权,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酿成悲剧。总结:这样看来,工业化浪潮恐怕在很多人眼中,就如同降世的撒旦一般。工业革命不仅打破了原本恬静的田园生活,更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挽回的灾难。 围绕请愿书回答问题。从“英国史泰博工厂”“服装厂数千名工人”等可看出,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从“梳毛机已经剥夺了数千名请愿者的工作”“共有四千名工人将被迫转而从事其他能够让他们维持生计的行业”等可看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大量手工工人失业。从“上文表达了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希望,代表了我方的利益”“代表数千名工人签字”等可看出,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并开始形成组织,争取利益。“相关工作人员”很可能是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这表明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回答:从请愿书的落款人名上看,没有妇女。阅读诗歌,思考问题。 通过提请学生深入解读一份重要的一手史料,从字里行间挖掘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同时,请愿书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底层人民的诉求,能让学生体会到工业化浪潮下普通人的无奈。运用图片和表格表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变,直观清晰。联系奥运会这一元素,更好地展现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通过介绍舞台剧的命名及其由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讲述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从开幕式上的场景截图切入,结合史料,兼顾生动性与严谨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从开幕式上的场景截图切入,结合史料,兼顾生动性与严谨性,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课堂小结 提问:毫无疑问,工业革命是一部旷世奇剧,但是在学习完本课后,同学们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幸福吗?这个时代真的好吗?展示截图《修建伦敦奥运会场馆的工人夹道目送圣火入场》及材料八,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八:到了19世纪40年代,人所皆知,伦敦已经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研究卫生史的史学家亨利·杰夫森却对这座大都市颇有微词。“这个时代啊,”他写道,“不妨说在伦敦的历史上,从没有这样毫不关心芸芸众生生活的时代。”——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481页。教师:工业革命的台前是光鲜亮丽的,但它的幕后是阴冷残酷的,伦敦奥运会已经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反思。而回归现实,当下仍存在着“台前幕后”的困局。展示图片《商业周刊特写照片:移民到大理》及《两会声音:董明珠建议对996开展公益诉讼》。对全课内容作回顾,指出工业化浪潮有其两面性,我们不能只耽于台前的美好,而忘了幕后的疲倦与残酷。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思考问题,体悟工业革命台前幕后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宏大感。 总结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回扣“台前幕后”的主题,产生强烈的今昔对比。联系当下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反思,提醒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历史事件,帮助他们树立人文关怀的精神。
作业设计 当堂展示两道选择题,提请学生回答,并根据回答情况进行适当讲解。布置课后作业如下:假设你是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一名英国议员,你想要让议会通过一项整治工厂卫生状况、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的法案,你会从哪几点切入展开你的发言,让更多人同意你的提案?请同学们课下自主思考,下节课前花5分钟进行简单的分享。 根据要求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 创设情境,使学生活用已学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公民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关于工业革命的舞台剧为线索,“工业革命的台前幕后”为主题,意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人文素养。首先,除了精选的文字史料之外,本课的大部分图像材料来源于开幕式上的截图或动图,因而兼具严谨性与生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情境,体悟历史的宏大感。其次,开幕式元素丰富,设置了多个场景,能反映工业革命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正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通过剖析请愿书这一则重要的一手史料,欣赏开幕式上人们的用心演绎,学生更能认识到工业革命对普罗大众的深刻影响。最后,工业革命掀起的工业化浪潮一直延续至今,因而讲授本课时必须要适当结合时政与中国的国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与认识当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