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16: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统编版 授课题目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好,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国际工人运动有初步了解。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是本课教学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概念耳熟能详,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却非常模糊。所以本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并不是马恩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有工人共同的愿望与希望。基于此,我选择以理想为主线,加入学生情景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原著赏析和合作探究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材内容分析 这一课位于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五单元第二课,包括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等三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实际需要探究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第二部分要探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其中以《共产党宣言》为重点、第三部分要探究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其中以巴黎公社为重点。三部分内容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建立起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这一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认识马克思主义,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通过共产党宣言的片段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2.阅读并分析史料,探究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3.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为了社会主义理想而牺牲自我,努力奋斗的过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热情,以此渗透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本课难点:探究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课型 新课教授
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教法:情景剧拍摄,原著赏析,启发思考学生学法:材料提取,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1.课堂导入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反应作出不同的回应:1.学生踊跃回答自己的理想:教师则继续追问学生儿时的理想,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在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理想。2.如果学生沉默或者发笑:教师则顺势提出,同学们一定觉得这个问题很老套很无聊,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认知增多,大家都不落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群人,无论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变迁、生活的磨难,都始终如一的坚守着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并为之努力终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人的理想。 学生可能会踊跃回答这一问题,说出自己的理想或者沉默、发笑 以学生非常熟悉甚至认为非常老套的“理想”导入,将学生与孜孜追寻理想社会的那群人进行对比,从现实到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授课过程 (一)16世纪——理想的萌发展示材料:“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问:莫尔描述的是那一事件?这一事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悲惨的现实生发出美好的理想!莫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了理想社会“乌托邦”,在这一理想社会中大家共同劳动、财产共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理想的萌发。 莫尔深知“乌托邦”是不存在的地方,但他并未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而放弃,他为平民打官司、在亨利八世面前为平民争取立意,最终因为触犯了亨利八世而被送上断头台,托马斯·莫尔倒下了,但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的追寻却从未止步。(二)19世纪——理想的追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观看学生情境剧《1932年的伦敦》,思考当时的欧洲是怎样的?提问:通过视频,我们发现英国社会的整体环境是怎样的?所以,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分裂的世界催生了一群人执着的追寻。圣西门:实行实业制度,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傅里叶:建立“法郎吉”,人人都按兴趣爱好选择职业;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人人平等。展示材料: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贵族圣西门放弃了自己的爵位,站在了平民一边,并多次上书拿破仑,希望其能支持自己的理想实验;傅里叶则每天十二点准时回家等待,希望有人登门拜访并资助他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欧文则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在美国印第安那州进行了新和谐公社的实验。——摘编自《社会主义有点“潮”》问: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理性有实现的可能性吗?为什么?师:很好。他们构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但未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途径,所以他们的思想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当然,这三位思想家并未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而放弃努力,欧文87岁的时候,依然在坚持宣讲社会主义并最终倒在了宣讲社会主义的讲台上,圣西门临终时依然在说:让我们谈谈社会主义吧!正是他们的坚守让社会主义的理想更加丰满。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阶级也有理想、有诉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工人阶级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追问:工人运动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师:既然工人运动失败了,那么运动有何意义?师: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正值青年,有没有哪位同学介绍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出身优渥、物质丰盈的马恩并没有享受人生、而是走上了一条极度艰辛的道路,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为这这个理想,马克思废寝忘食的阅读,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哪些理论成果对马克思影响最大呢?生:正是这三大理论成果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我手中拿到的是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译本,这本薄薄的册子,只有一万四千多字,但至今它已经被翻译为200多种语言,300多个版本,出版了一千多次,那共产党宣言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小册子。【原著赏析】片段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使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28页片段二: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28页 片段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46页片段四: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8页阅读《共产党宣言》片段,概括宣言的主要内容。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标志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较,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三百年过去了,人类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它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那么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哪些内容呢?师:《共产党宣言》一经发表,马克思被欧洲各国封杀、驱逐,此时的他生活一贫如洗 由于唯一的衣服进了当铺,我无法上街,无法去图书馆,我被“囚禁”在家里了。 ——马克思写给朋友的信但他却投入实践,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联合…… 19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971年,面对普法战争的失败,巴黎工人爆发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巴黎公社的内容。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但临时政府迅速反扑,最后时刻,200名公社士兵与5000名政府军在拉雪兹公墓进行殊死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巴黎公社以失败而告终。巴黎公社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巴黎公社的幸存者欧仁·鲍狄埃作《国际歌》,将巴黎人民的斗争展现在我们面前。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欧仁·鲍狄埃《国际歌》(1871年)这个政权虽然仅存在了72天,但巴黎工人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精神、为建立理想社会所做的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作探究】巴黎公社建立之时,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到了欧洲各国,那么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指导巴黎公社呢?如果有,体现在哪里?如果没有,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提示: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的具体措施、“史海沉钩”部分的材料。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马克思主义并未指导巴黎公社,但二者均指向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且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以这一时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没有那么紧密,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和巴黎公社的实践中那群人为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过程却是一致的,正是这种理想熠熠生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三)二十世纪——理想的坚守1917年,国际歌在阿芙乐尔号唱响,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国际歌在红船唱响,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理想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21世纪,我们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我们所坚守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理想也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下焕发新生。 根据已有知识回答:圈地运动。在圈地运动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悲惨。倾听、感悟,知道社会主义并非十九世纪才出现,而是有其历史渊源;感悟在追寻社会主义理想的道路上,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人类对理想的追寻从未止步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工人阶级日益贫困、资本家的剥削不断加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回答:没有。因为他们的理想虽然美好,但他们所选择的途径显然过分的依赖人的道德,具有空想性。生:工人以暴力抗争的方式谋求利益。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分别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生:工人的反抗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昭示着工人阶级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生:根据已有知识,简单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生:通过这一片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生产力”可知,马恩肯定了资产阶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生:通过“破坏”“无情”等关键词可知,马恩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生:这一片段是马恩对理想社会的认知,即“自由社会”。生: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马恩所找到的通往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生:圣西门、傅里叶等人未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的道路,而马恩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暴力斗争的重要性,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具有可行性。 阅读教材,梳理巴黎公社的内容。倾听、感悟巴黎工人为社会主义理性而奋斗的精神。以所学知识和教师所提供的史料为依据,小组讨论,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巴黎公社两者之间的关系(5min),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和教师一起回顾二十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在俄国与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教材并未涉及“乌托邦”的相关内容,但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在更长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社会主义、去感悟先驱们为理想社会而奋斗的精神。本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学生一起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将历史史料学生所出演的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观看情境剧之后围绕情景剧不断提问,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当时当时社会环境的直观感受。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想发展过程中的一环,首先,简单介绍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逐步发展,同时为理解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做铺垫。其次,简单介绍这三位思想家为社会主义理想而作出的努力,呼应本节课的主线,让学生感悟思想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仅思想家作出了努力,工人也为自己的理想作出了努力,这便是工人运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以问题引导,层层推进,理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以学生的视角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感悟马恩的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宣言》在学生心中似乎是神圣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共产党宣言》时,这本小册子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共产党宣言》和马克自主义的距离,然后以阅读原文的形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便蕴含其中。梳理归纳是提升学生基本能力的必由之路,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所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自学。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很重要,在这部分我选择做学生的引导者,提供史料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抽丝剥茧、理清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在二十世纪焕发新的生机,真正由理想变为现实。时至今日,中国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理想焕发新的生机。以此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从托马斯·莫尔到今日的中国,500年物换星移,但为理想世界而奋斗的精神却始终未变。古巴社会主义者卡斯特罗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高呼:我们终将逝去,但理想永垂不朽!也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这一代代人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知识小结】 倾听、感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类为社会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从“理想”开头,以“理想”结束,使这一主线贯穿始终,而课后的情感升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树立为社会主义而终身奋斗的理想。
课后延伸 1.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出发,绘制一幅思维导图。2.阅读特里·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感悟马克思主义在当下持续焕发生机的原因。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课后阅读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认同。
教学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既是一堂理论课,也可作为一堂思想教育课,“理想”对学生而言熟悉却老套,选择将“理想”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同时为了打破本节课枯燥无味的常态,我编写剧本并组织学生参与拍摄情境短剧、展示《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并一起阅读感悟,拉近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兴趣;另外,拉长时间线索、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五百年来社会主义理想从萌芽到丰满、成熟、实践的历史进程,强化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原著阅读、解析,合作探究则逐步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理想
未指导
乌托邦
理想
丰富
巴黎公社
实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