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思想,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采用的是 “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这一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设计课程主题,每一环节都设置有效问题,辅助多种教学手段,如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史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其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给于学生自主发表自我看法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其获得启发与感悟。
教学立意
本课主题立意是思想改变世界。以课标要求与教材为出发点,梳理出自己的教学重难点,全课紧紧围绕“思想改变世界”这一主题来构思设计。首先以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口号做切入点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设计由三个主要的设问环节构成:一世界的改变为何诞生马克思主义?(背景)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内容)三马克思主义给世界带来怎样改变?(影响),每一环节通过设问来衔接过渡,环环相扣,力求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凸显主题,突破重难点,感悟升华整合课本前后大单元知识又回到改变世界的主题,首尾呼应,读史明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内容影响能通过影像与文字史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能分析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角度,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一种理论,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有重要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伟大科学思想的魅力所在!(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内在逻辑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视频 历史图片 文字史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课程结构
第11课 思想,改变世界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 世界的改变为何诞生马克思主义?(背景)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内容)三 马克思主义给世界带来怎样改变?(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道选择题趣味引入新课(可多选)你心目中马克思是什么样的形象 A.大胡子爷爷 B.很厉害的政治家 C.专情的小鲜肉 D.千年一遇的经济学家 E.有高远理想的文科男 F.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不仅影响了西方世界而且影响了东方国家、不仅影响了过去而且影响了现在乃至未来的理论学说并不多,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影响整个世界、影响人类未来,这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尝试来研究一下 结合已知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同时引出本课主题思想改变世界。
一 世界的改变为何诞生马克思主义?(背景) 【设问】 (1)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改变?用1段历史视频史料,把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引出,说明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是贫富差距悬殊,工人生活贫困,阶级矛盾尖锐,再用狄更斯的话语强调呼应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设问】(2)哪些人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提供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提取材料信息,指出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探索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设问】(3)为什么说马克思的诞生是以资本主义发展为基础的?请结合学案的第2题练习题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 以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揭示社会的症结,给出解决的方案,指引人们前进。过渡【设问】(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应运而生?请学生结合教材与前面的分析,小结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分析和解读视频以及文字材料做题 思考小结 让学生结合视频与文字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工业革命下贫富悬殊。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其是时代所需。由此回答第一个环节的设问:世界的改变为何诞生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与理论来看 【设问】你知道的马克思重要的著作和思想有哪些?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介绍马克思的核心著作与主要理论《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设问】为何《共产党宣言》具有如此伟大的力量?这个共产主义的幽灵竟然使得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恐惧到都联合起来围剿他?过渡引出下一环节。【设问】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为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对下面《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经典概述进行解读:1.其分析了那些问题?2.又解决了什么问题 (依靠什么力量 ?谁来组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斗争目标是什么?)3.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分析的?4.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不同?老师,小结,《共产党宣言》为何具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因为其不仅解释了旧世界,还找到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和方法,并提出构建新世界的模式!(2)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来看【设问】问题1:结合以上马克思部分活动简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有何特点?问题2:上述历史事件与马克思主义有何关联?问题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有何特点?学生作答之后,引用恩格斯的话语进行过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例如列宁主义是马克思的俄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的中国化。 记忆基础知识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来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不必按顺序回答,解读出任意一个问题都可以站起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与理解。阅读与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提供史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内在逻辑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小结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开放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具有改变世界力量的理论。从而回答第二个环节的设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
三 马克思主义给世界带来怎样改变?(影响) 顺【设问】针对自己给出四则不同的图文史料,设置四个相同的一个设问:以上材料是从什么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被压迫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世界政治格局去思考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鼓舞指导了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推动工人运动高涨,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改革;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通往现代化的新模式,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学生分析解读图文史料感悟,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分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更准确去分析史料。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最后得出第三个环节的设问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对被压迫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价值观导向
课堂小结与感悟升华 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既解释了世界又改变了世界;还没有一套理论能引发如此深远的反响,既回应了时代又引领了时代。这个思想家是马克思,这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设问】: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一下该部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改变? 2022年是马克思诞辰204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4年,时空穿越、历史延续,今天我们如何让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中体现,谈谈你的看法。 在面对当今国家与世界发展变化的之时则可以将其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助推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活学活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回顾全课进行知识框架小结联系、思考、迁移、感悟读史明智 和学生梳理完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之后,在总结全课当中呼应主题,思想,改变世界!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让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形成学会归纳前后联系对比的能力。同时又回归课本目录,将本课内容与本单元乃至于前面第三、第四单元的知识联系成体系。知识迁移联系到中国史乃至当今时代,进而感悟升华主题。提升家国情怀价值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他过往的历史,更是要立足于能够获取应对现实需要的智慧!
教学反思
全课以设问为主线,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根据课标要求,重新整合教材,重难点突出,大胆取舍,没有在课程当中直接讲解巴黎公社,而是以学案作为试题作为预习与补充辅助。不过本课设计比较适合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积极主动的学生使用,也需要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给预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基于我校属于省重点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效果很不错,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能发表出非常不错而又独特的见解。在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内在逻辑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以及分析马克思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一块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仍有难度。本课教学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这一块略有不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自觉性去预习复习课本来弥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