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07: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
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
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孟子》
题目解说
齐桓,即齐桓公;晋文,即晋文公。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事”,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的头顶原本没有光环,直到唐朝韩愈才把他发现出来。宋朝真正受到重视,从此儒家从“周孔”变成了孔孟。
孟 子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耻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舍生取义
②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思想
整体感知
齐宣王和孟子聊天的真正目的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齐宣王原本想向孟子请教的是“霸道”治国理念
孟子想要向齐宣王宣扬的是“王道”治国理念
“王道”
保民而王,发政施仁(用仁义治理天下)
“霸道”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用武力征服天下)
vs
神级聊天攻略
聊天攻略
【探究】文章有哪几个重要的话题?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
如何具体实施王道?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道:谈论
是以: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以—通“已”停止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之徒:这类人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识:知道
诸:之乎,兼词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却,表转折
省略句。以(之)衅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以:介词,用
若:这样 就:动词,靠近走向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爱:吝惜 舍不得 然:对,正确
诚:确实,的确
异:对....感到奇怪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 恶:怎么 那里
若:如果 隐:痛惜 择:区别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伤:妨碍
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 主谓倒装。 之,助词,取独。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说:通“悦” 忖度:猜测
是:这 诚:的确 真的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夫子之谓:说的就是您 宾语前置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道:谈论
是以: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以—通“已”停止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之徒:这类人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钧:古代重量单位
复:禀报 足以:足够用来
明:视力 秋毫之末:秋天鸟兽生出的羽毛的尖端
舆薪:整车的柴 许:相信,认可 独:偏偏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见保: 被爱护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超:越过 以: 表修饰 语:告诉折枝:通“肢”肢体。为长者按摩肢体何以异:宾语前置 (凭什么)——怎么区分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太山 北海:泰山 渤海(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御:治理
诸:兼词,之于
寡妻:正妻
所以:……的原因
权:动词 用秤称
度:考虑
度: 用尺量
举:拿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刑:“型”,名--动 做榜样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于是:在这方面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抑:难道
危:使……受到危害
兴:发动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能满足在身边使唤吗?您的臣子们完全能够供给这些,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肥甘 轻暖 采(彩)色: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的衣服 绚丽的颜色
便嬖:受君主宠爱的人 为是:为了这些 朝:使....朝见 莅:临视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殆:恐怕,可能 孰:谁
其:语气副词,表强调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集:聚集(总面积)服:降服
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 本:根本 ---仁政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藏:(把货物)储存
涂:通“途”
疾:憎恨
其:表假设
商贾:贩运货物的 储货等售的
诉:控诉
于王之朝:介词结构后置句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么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儿,就没有不做的了。
惛:不明白,糊涂
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以:连词,表修饰 敏:聪慧 惟:只有
放:放荡 辟:不正 邪:不老实 侈:过度
已:通“矣”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从而:接着 刑:名-动,处罚
罔:通“网”,名-动 张网捕捉,陷害
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焉:哪里
制:规定
畜:养活
凶年:灾年,歉收的年份
之:动词,走向 从之:跟从明君 轻:容易
惟:只 赡:足
奚:哪里 暇:空闲 治:讲求
及:等到
驱:督促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树:名-动 种植
衣:名-动 穿
畜:饲养
无:不要
谨:重视
庠序:古代学校。
申:反复说明
孝悌:孝敬父母 敬爱兄长
颁:通“斑”斑白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第一阶段:扣帽子
PART ONE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论证逻辑:
王天下的关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 “保民而王”
保民的根源在于?“是心足以王矣”
有不忍之心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吗?

何以看出?
以牛易羊
以牛易羊,何择焉?
见牛未见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以,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第一阶段的论证
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定理依据:“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
事件:“以羊易牛”
积极意义:把“保民而王”的帽子牢牢地扣在宣王的头上
问题:帽子扣上去没有?
齐宣王“心有戚戚焉”,说明孟子初步获胜。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论辩技巧总结
野心:“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看似闲篇,却统一战线。
虚荣心:“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是心足以王矣”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好奇心:两难情境——激发好奇心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类比
力量
视力
类比论证:由物及人
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却“不推于民”,是不用恩
NO 3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是“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是“不用明”
同理可得
“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这是“不用恩”
绝招:类比法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NO 4 逻辑三段论
A 不 能 “挟泰山 以超北海” , “ 是诚不 能” ;
“ 王 之不王 。 ” , “ 非不 能也” ;
故 “ 王之不王 , 非挟 泰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 ”
B 不能 “ 为长者折枝 , “ 是不 为也” ;
“ 王之不王 , 不 为也 ” ;
故 “ 王之不王 , 是折枝之类也 ” 。
B 否定 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不能
不为
王之不王
推恩:保四海
不推恩:妻子不保
对比
对比
推恩是以君主的“不忍之心”为起点,逐渐推广到百姓身上,进而“王天下”,因此“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NO 5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 幼吾 幼 以及人 之 幼 ” ,
则 “ 天 下 可运于 掌” ;
“ 刑于寡妻 , 至于兄 弟” ,
则 “ 御于 家郑 ” ;
“ 言举斯 心加 诸彼 ( 推 恩 )而已 ’,
则 “ 足 以保四 海” 。
绝招:归纳演绎法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NO 6
“推 恩足 以保 四海” ,(齐宣王不想“推恩”)
“ 不推恩 无 以 保妻子 ” 。
宣王 或 “ 推恩 ” , 或 “ 不推 恩” ( 兴 甲兵 )
故 宣王或 “ 可保四 海“ , 或 “ 无 以保 妻子 ”
绝招:正反对比
第二阶段:照镜子
PART ONE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能满足在身边使唤吗?您的臣子们完全能够供给这些,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王之大欲”(称霸天下)是阻碍“”
NO 6
( 王之 大欲 )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 ”
或 为 “ 辟土地 , 朝秦楚 , 莅中国而抚四夷”
前 五者 , “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而王岂为是哉 ”
故 “王之大欲 ” 为 “ 辟土地 , 朝秦楚 ,莅中国而 抚四夷也 。 ” ( 即霸天下 )
绝招:选言演绎法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这一段说什么?
行霸道的危害?
必有灾
何以异于邹敌楚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霸道和王道的两种结果
NO 7
A 邹 国 “ 小 ” 、 “寡” 、 “ 弱 ” , 敌 楚必有 灾 ;
齐 国小 、 寡、 弱 ( “ 以 一服 八” ) ;
故 “ 何 以异于邹敌楚哉 ”
B 、 若 “ 发政施仁 ” 、
则 “ 天下 皆欲赴诉于王 ” :
“ 其 是 , 熟能御之 ”
若发政施仁 ,
则天下莫能御之。
绝招:类比推理法
第二阶段的论证
论点:“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
定理依据:“霸道”弱民,“王道”推恩于民
推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 的步步 进逼下 , 宣王 陷于两难 之境 ,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1.铺陈排比,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论辩技巧总结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推恩,不推恩
聊天结果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第三阶段:扯犊子
PART ONE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么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儿,就没有不做的了。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制民之恒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仪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孟子认为国君如何行动才能实现理想社会?
孟子为齐国未来描绘的社会蓝图是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主义的小农经济社会。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论辩技巧总结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课文结构
聊天策略
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1.善于通过表扬来树立对方信心
2.善于使用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4.善于类比推理、层层推进
5.善用排比增强文章“浩然之气”
思考探究一:
如果你是齐宣王,最后会不会用孟子的政治主张?
思考探究二: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今天有可取之处吗?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也要看到孟子“仁政”学说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而非为人民谋幸福。
板 书 设 计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