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望
海
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柳永
主讲人:稻壳儿
走进作者
柳永(约984—约1053),字耆(qí)卿,北宋词人,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原字景庄,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为人放荡不羁,自由张狂,但仕途不顺,终身潦倒。创作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著有《乐章集》。纪昀曾评价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以词抒写落魄文人的羁旅情怀、描绘都市生活的繁华旖旎、表达市井儿女的男欢女爱,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拓展了词的审美境界,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慢词之祖,婉约之宗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作词,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 。皇帝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
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
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让孙何听到了。
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据说,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
写作背景
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词的基本常识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 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共赏钱塘繁华
1.堤沙( ) 2.天堑( )
3.珠玑( ) 4.罗绮( )
5.叠 ( ) 6.嬉嬉( )
dī
qiàn
jī
qǐ
yǎn
xī
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1《望海潮》上片是如何描写杭州的繁华盛况的?
总写
东南形胜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钱塘自古繁华
地理位置重要
社会条件优越
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 “怒涛”
“珠玑”、“罗绮”
“竞豪奢”
街巷河桥的美丽
居民住宅的雅致
都市人烟阜盛
树高而多。
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城内)
城外
市场繁荣、市民殷富
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
市场
“绕”,“卷”好在哪里?
“卷”字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
“绕”字,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
(化静为动)
(强壮有力)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杭州的“繁华”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二是人们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因景明情
上片小结
形胜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繁华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生活富足
都市繁盛
景色壮观
上阙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运用什么手法?
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思是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互文
“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少女喧闹嬉戏。描绘了一幅
国泰民安的游乐图景。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从几个方面写了官员之乐。
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
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分析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是什么?
1、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2、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3、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并委婉表达希望孙河举荐提拔自己的愿望。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
因景明情
下片小结
西湖湖山之美
重湖、叠 (水碧山青)
三秋桂子(山上)
十里荷花(水中)
百姓生活愉悦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
千骑(仪仗队的气派、威风)
乘醉
吟赏
互文
(宴酣之乐)
(山水之乐)
下阕极力描写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和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①写景之壮伟、场面之宏阔。“怒涛卷霜雪” “千骑拥高牙”。
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怒涛卷霜雪;夸张:云树绕堤沙。
③数词的使用开阔了意象。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
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赏“点染”艺术
由“法”而入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点染”艺术
“点染”艺术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点染”艺术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染
点
点
“点染”艺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点
染
点
染
诗歌小结
就内容而言:词人敏锐地捕捉到山川、城市的特点,充分地展现了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以及人民安居乐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写作此词的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就艺术特点而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同时,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