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07: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是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李贺另一种风格的诗。
导入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一、解题
李凭箜篌引
李凭:唐朝元和年间供奉朝廷的梨园弟子善于弹奏箜篌。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其弦用吴地所产的丝制作,二十三丝弦或者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引:一种古代诗歌的载体,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箜篌
二、识作者
李贺(791- 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早有诗名,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27岁病逝。
李贺的作品多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无情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的边塞诗积极健康。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用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富于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他“哀愤孤寂之思”,使他的诗歌形成一种奇崛峻峭、称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语言富有象征性,精彩绝艳。主要作品:《感讽五首》《过华清宫》《雁门太守行》。
唐代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作者补充
1、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
2、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三、诵读课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四、翻译诗歌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第三部分(7-14句):侧面写乐声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
作为当时的明星,箜篌演奏家李凭演奏过程被分成几部分进行描述?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第二部分(5-6句):正面写乐声
五、赏析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高秋”,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颓”(无力)和首句的“张”(饱满)形成对比,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声音触动了愁怀。
“中国”指的是国都长安城里。
“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弹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弹奏地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五六句正面写声乐,“昆山”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形写声,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这种想象大胆超奇,出人意料,感人肺腑。
“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改用静物,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月光——整个长安城的月光都变的柔和;
紫皇——乐声使道教至高之深紫皇都心动;
女娲——听得入迷,忘了补天之责;
补天石——为之破裂,天受震惊,降下秋雨;
夸张
听众——仿佛梦见李凭在教神女弹奏;
老鱼——年迈的老鱼听了也能腾跃;
痩蛟——瘦弱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
吴刚——入迷地倚在桂树上,睡不着觉;
玉兔——全神贯注地聆听乐曲,被露水打湿。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乐曲?
侧面描写
用典
诗人大量运用神话故事与传说,将无形的乐声变为有形的视觉,融物象与情感为一体,意蕴十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乐工李凭所弹奏得箜篌技艺之高的敬佩之情,也表达出对该首曲子如痴如醉的喜爱之情。
六、小结
七、作业
背诵《李凭箜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