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有立亦有破,观点更鲜明 附例具解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热考主题:创新
立意角度:发展出于精思,进步得于创新。吾辈青年当有精思之格局,创新之能力!
发展出于精思,进步得于创新 赵柯瑶 众人在给大观园的匾额题名时,有人直接从“有亭翼然”一句中移用“翼然”二字,这无可厚非,但过于平淡。而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取名为“沁芳”,则彰显出精思与创新。 移用虽然为基础,但是价值并不大,移用不当还甚至产生“负价值”。直接移用,虽然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丰富,进而让其产生精思。然而,直接移用的适用范围太过狭窄,多不能契合真实情境,显得很生硬,正如木头放在水里或是田里,都只是一根木头,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因为生搬硬套而贻笑大方,当年的“城市保卫农村”就是明证。 巧妙化用,方可达到精思的境界。隋代王胄作“庭草无人随意绿”,意境高雅。然而,这句诗并非王胄的独创,他化用了北周庾信《荡子赋》中的句子“游尘满床不用拂,细草横阶随意生”。王维化用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只添了“漠漠”“阴阴”两个词,就使原句的意境变得广阔而幽深。由此观之,巧妙化用前人的妙语精华,能为创作者带来思想的觉悟,从而创作出精品,促进文化的发展。 但有人不满足于化用,他们敢于打破陈规,在未知领域努力钻研,不断创新。“海啸级后浪”曹原创新钻研,发现了石墨烯的超导效应,震动整个学术界;屠呦呦及其团队钻研数年,排除万难,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受疟疾折磨的生命;居里夫人执着于科研,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埋头耕耘,最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将它们当作礼物送给全人类。他们是甘愿深扎未知领域的英杰,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在国内,施一公等科学家联合推出“科学探索奖”,以鼓励青年博思创新,勇攀科学高峰。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持续创新,国家才能不断发展。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造,高铁的持续发展,5G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神舟”“天问”的继续探索……据统计,我国的创新质量,连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澎湃的创新动力,正在推动“中国号”巨轮驶向复兴的彼岸。中国创新的浪潮,将与时代共振,继续奔涌向前! 陶行知有言:“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我们青年一代,当敢思,常思,精思,争做“有发明之力者”。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皆看吾辈青年精思之格局,创新之能力! 得分点1 2022年高考作文引起话题最多的当属全国甲卷,很多考生被材料中《红楼梦》的选材所迷惑,认为命题过深过难。冷静下来分析,《红楼梦》不过是个引子,第二段关于材料的总结评价才是命题人的意图之所在。本文就非常好的紧扣了材料关键词,从“移用”和“根据情境独创”推出论点“发展出于精思,进步得于创新”,突出了评分标准中“切合题意,中心突出”的要求,在立意上完胜。 得分点2 论据充分丰富。文中既有文学底蕴深厚的古代论据,又有时代特征鲜明的现实论据,古今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得分点3 善用关联词。文章从首开始,“但”“而”“然而”“进而”“从而”等关联词频繁见诸笔端,起承转合间凸显了文章清晰的逻辑性。
构思方略
这篇考场范文在论证构思上给了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破立结合。
所谓“破”,就是分析、评论或反驳,指出某种观点、态度或做法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所谓“立”,就是通过思考、辨析,论证某种观点、态度的正确性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破立结合”这一论证策略,既要求论证正确的观点或做法,又要求批驳相对或相反的的观点或做法。“破”与“立”针尖对麦芒,展开交锋和碰撞,在破与立之中,中心观点更加鲜明,文章的说服力得以增强。一般来说,作文题材料中若含有正反或相对的两种现象或者观点,写作时比较适合运用破立结合。
具体实操也不难,可以先提出自己正面的主张,再批驳错误的或与立论观点相对的观点,即先立后破,也可以先破后立或者边破边立;文章是以“破”为主还是以“立”为主,可以根据论证的需要来处理。这种构思引爆点在于“破”,以错误或相对的观点、态度或做法为“标靶”,剖析其错误或不足,为前文或后文的立论作“陪衬人”,以期让“主角”(正确的观点、态度或做法)更明确更有力。
“破立结合”这一构思方法的运用,也要有讲究,否则“破”“立”之间闹别扭,不仅不能使中心论点更鲜明更有力,还会冲淡中心论点,削弱说服力。
常见的运用误区如下:
(1)·破而无“理”。如果要批驳错误的或与立论观点相对的观点,首先需考虑清楚---“理”上得站住脚,得“合理”。如上文批驳“移用”,必需的前提是---“移用”存在什么弊端或不足之处,如果对这一点说不清道不明,那就没法义正词严地驳倒它。心中无“理”,驳论无力。
(2)·破而无“据”。“理”也有了,准备展开批驳了,可是自己“无话可说”---找不出典型的论据进行批驳,这样的话,就把自己逼近了说理的死胡同---驳之无据,空驳无力。
(3)·“破”“立”不同心。也是最为紧要的一点,“破”与“立”的基本关系---“破”是为了“立”,“破”是助攻手段,“立”是主攻目标。而实际的驳论写作中,“破”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立”,“破”与“立”之间或若即若离,或交集太小,使得二者之间形不成合力,结果没法让中心论点高度聚焦,更加鲜明,那就达不成“破立结合”这一战法的目标了。
综上所述,想要有效地实施“破立结合”这一构思方略,必须做好做足三方面的工作---有理,有据,“破”“立”同心。
链接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采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
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
【名师示范】
立意:既要传承,又要勇于创新。
构思: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先破后立---
先破:批驳“只‘守方’而不知应变”,这样行事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后立:根据“新的病机”(新问题,或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变方”,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再辨证:“守方”“变方”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相克又能相生,关键在于把准实情,实事求是。
【我来构思】
立意:
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