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苏武传》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08: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苏武传》
班固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3、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辞赋: 《两都赋》诗: 《咏史诗》作者介绍一、知人论世《汉 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史书体例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史记》时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现存文献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多万字。
注: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汉书》与《史记》对比
体例 耗时 时间跨度 内容
字数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4年 从黄帝到武帝3000多年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52万余字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1年 从汉高祖到王莽230年 纪、表、志、传 80万字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 ,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二、背景简介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栘中
厩监 
且鞮侯
单于 
缑王
昆邪王

阏氏


jiù 
jūdī
chányú 
gōu
húnyé
zhuó
yānzhī

秩訾







zhìzī
yūn
jiào
niè
zhān

lǐn
máo
於靬

纺缴
檠弓



斧钺
沾衿
wūjiān

zhuó
qíng

niǎn

yuè
jīn
听《苏武传》范读,正音正字
通假字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与武决去信义安所见乎“畔”通“叛”,背叛“亡”通“无”,没有“旃”通“毡”,毛织品“去”通“弆”,收藏“亡”通“无”,“见”通“现”,表现“决”通“诀”文言知识点归纳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欲因此时降武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空以身膏草野杖汉节牧羊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归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动词,下使动用法,使  投降名词作动词,抬,扛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使动用法,使……投降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使动用法,使……滋润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古今异义武使匈奴明年置币遗单于且陛下春秋高皆为陛下所成就汉亦留之以相当汉天子我丈人行虚心以相待古:第二年。今:来年。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古:年龄。今:季节古:相抵,抵偿。今:副词古:长辈。今:岳父古:不抱成见;今:谦虚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乃(1)少以父任:(2)汉亦留之以相当(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以状语武(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由于连词,来介词,凭介词,把介词,在以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是,就于是,就才竟你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5、见犯乃死,重负国.6、何以汝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10、引佩刀自刺.(判断)(被动)(定语后置)(判断)(被动)(宾语前置)(判断)(宾语前置)(介宾后置)(宾语前置)理顺思路,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缘由——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第一部分(2—8)遭遇——被扣在匈奴19年。
第三部分(9—10)结局——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奉命出使(1),因变被扣(2,3),
自杀殉汉(4),卫律劝降(5),
幽置大窖(6),苦守北海(6),
李陵劝降(7,8),获释归汉(9,10)
四、文本研读
节:
使臣所持信物,以竹为杆,柄长八尺,栓上旄牛尾,共三层,故又称“旄节”。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合作探讨:
第2—3段归纳: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剑斩虞常”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复举剑拟之”
恐吓
武不动
威逼
“副有罪,当相坐。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利诱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武骂律
卫律,本是匈奴人 ,生长在汉朝,并在朝廷作官。与武帝宠臣李延年兄弟交情颇好,李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举荐卫律,出使匈奴。李延年因巫蛊之事被捕,卫律怕被株连,便投降匈奴,被且鞮侯单于封为丁灵王。
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武又是怎样回应的?
武不应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苏武:视死如归,忠贞不二,一身正气(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
投降与不投降
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苏武是如何应对的?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2)精神折磨:“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啮雪“、咽旃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1.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
2. 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品质——艰难环境中仍不忘“汉节”,穷困之中更显示出他的节操和正气。
合作探讨:
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谈家庭
兄弟自杀,母亲逝世,妻子改嫁,妹妹孩子下落不明
消除顾虑
谈汉主
年老昏聩、滥杀无辜
釜底抽薪
李陵劝降与卫律有何不同?为什么?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自己投降的经历;
第七、八段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终不得归;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自己投降的经历;
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李 陵
苏 武
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子卿壹听陵言”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作者的什么态度?
卫律
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
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与君为兄弟”
逼降、诱降
李陵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
“安危不可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劝降
第七、八段
李陵劝降,始终在友人相聚的和乐氛围中进行,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盖因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有关。
卫律是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陵当年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最后力竭被俘,投降实属不得已;投降之后,也并不为匈奴真心出力,始终对故国心怀眷恋;只是后来因武帝误听传言,杀其全家,这才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
从李陵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其内心的酸涩、忧愤,他对汉虽有不满、怨艾,却也时时感到惭愧。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并未把他视作十恶不赦的叛臣看待(实际后来的汉政府也未将其看作叛臣,尚记挂着他的战功,汉昭帝期间,曾遣使者赴匈奴召回李陵),而苏武的措辞也不像对卫律那样金刚怒目,而是相对委婉柔和,这又是作者“于序事中寓论断”之一例。
第七、八段
李 陵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长孙。他擅长骑射,爱护士卒。初以祖勋,授予侍中、建章宫监,迁骑都尉。
天汉二年夏,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矢尽粮绝,不幸被俘,被迫投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文武百官都骂李陵。
李 陵
悲剧人物李陵
武帝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说:“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今天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攻。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 陵
悲剧人物李陵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腐刑。
李 陵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 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
李陵起舞,唱道: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tuí:败坏)。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九、十段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1.个性语言描写 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2.动作细节 如:引佩刀自此等
3.环境烘托 如: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矛盾冲突 如:a.被卷入到匈奴的谋反事件。b.面对受审的生死抉择.c.面对故友的苦心劝降
5.人物对比烘托 如张胜 卫律 李陵 等人
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苏武的形象?
五、探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张胜:轻率地参与了虞常、缑王的谋反行动,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坚守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被迫投降,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忠君爱国,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位不辱使命的使节。
作者通过出使、被拘、劝降和归汉等情节,凸现了一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
鉴赏苏武人物形象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在典型环境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01
用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方式来刻画人物。
02
详略得当。
03
对比映衬中凸现人物性格。
04
合作探讨: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阅读全文,分组找出文中能表现苏武精神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武精神,然后指派代表回答。
六、解读苏武精神
例1:见犯乃死,重负国!
例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表现苏武强烈的爱国意识。
例3: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表现苏武威武不屈、不为富贵改变自己的节操。
例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表现苏武忠贞不渝的高尚品德。
例5: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例6: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表现苏武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例7: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例8: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表现苏武对民族忠诚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例9: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
小结: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苏武不仅是汉朝有爱国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不屈,他的忠贞,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我们民族的一片蓝天:为自己的祖国奋斗。
请同学们根据查找资料,找出古今“苏武”式的英雄,并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写一段简洁的人物评论。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颁奖词】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傲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漠北最美丽的剪影。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为了祖国,他潜入虎穴;为了祖国,他忍辱负重,为了祖国,他饱经风霜;为了祖国,他视死如归!是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他,教会我们君子应有的坚贞气节;也是他,叮咛我们中国人要有一颗高昂的头颅!花儿谢了,但它曾带来一阵芬芳;风儿过了,但它曾带来一阵清凉;苏武去了,但他却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滚滚的历史烟云可以带走许多,但它淹没不了苏武的耀眼光辉!
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2.他,钢铁般的意志,惊人的毅力。炼狱中,心之磐石决不转移;风雪中,信念的种子迎风茁壮;阳光下,心灵的花蕊不容污点。十九年的人世沧桑,仍坚守自己的一片蓝天。那片蓝天是民族的尊严,那个人物是民族英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