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08: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部编版 高一语文 必修(下)
故事导入:王开东与学生
知名高中语文教师王开东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他说:“女学生是我10多年前的学生,想一想,10多年前学生和我们还有联系,还经常到我家小院来玩,还经常帮我们侍弄花园,这是不是很罕见?”
“学生在我们家二楼有一个房间,她在二楼开视频会,一会下楼吃一个猕猴桃,喝一杯牛奶,一会下楼又吃一个……有这样不把自己当外人可爱的学生吗?这是不是又很罕见?”
王老师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使人生慕。教育是一个慢变量,教书、育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师生双方心情愉悦,更能让老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求学成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看至圣先师与学生们的学习日常与相处之道。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掌握文中成语与典故。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其现实意义。
学 习 目 标
背景简介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
文化常识——《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文化常识——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课题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字:仲由) (字:点) (字:子有) (公西赤,字子华)
侍坐
(陪长者闲坐)
常识链接: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文本解读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第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子路率尔而(表修饰)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师旅,因之以(用)饥馑;由也(句中语气词)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来等待君子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治理国家),愿学焉(语气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名作动),愿为小相焉(语气词)。”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kui)。”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过沂河,在舞雩台上唱祭歌,献祭品,祭天求雨。”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第二部分:众弟子述志。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用礼治理国家,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句首语气词)求则非邦也与(欤)?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异义
(1)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军队。 今义:师、旅均为军队编制单位)
(2)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今义:写作)
(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文言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毋吾以也(动词,同“已”,意为“止”)
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如或知尔(连词,假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连词,或者)
如其礼乐(介词,至于)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
(3)方
方六七十(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介词,当)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副词,正)
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风乎舞雩(吹风)
②三子者出,曾皙后(走在后面)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④端章甫(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文言基础知识——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④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礼为国”)
⑤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毋以吾也”)
⑥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也”)
文化常识总结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4.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5.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6.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7.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合作探究
1.请概括四子志向,并根据其志向分析其性格特征。
答:(1)子路志向: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性格特征: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2)冉有志向: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侧重富民)
性格特征: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
(3)公西华志向: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以礼治邦 )
性格特征: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曾皙志向: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祭天求雨。
性格特征: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2.孔子为何“哂”子路?
答:①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孔子在乎的是“礼”。
②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③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2.孔子为何“与”点?
答: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
①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②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用之则行,去之则藏” ,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③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扩展:孔子之志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
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便展开了有关志向的心灵的对话。
他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引导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
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写作素材
孔子与弟子们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的,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看似很小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适用话题】“和谐”“修身”等。
课堂小结
结语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言虽尽而意无穷。
分享完毕,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