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 凡人微光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课文篇目 主要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这篇回忆性散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深情地回忆了作者儿时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
老王 杨绛 这篇散文的作者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现了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及对自身的反省。
*台阶 李森祥 这篇小说的作者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以第一人称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卖油翁 欧阳修 这篇笔记小说运用生动、简洁的细节描写,讲述了卖油翁向陈尧咨演示倒油绝活这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重要考点
一、体会欲扬先抑技巧的妙处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答题模板: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笔”;后写……,是“扬”笔。突出强调表现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感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或一波三折。)
二、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般表现在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答题模板:这一结尾,结构上……(照应上文,点明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特别是抓住那些能生动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不同表现。
3.把人物放到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形象。
4.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和性格。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抓住细节 本次“写作”意在引导同学们了解细节描写及其常见类型,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本次“名著导读”意在引导同学们对经典作品反复阅读,学会运用“圈点与批注”法,勾画出作品的重点、难点、疑点,逐步解决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把握名著的内容。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王维的五绝《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和情趣;李白的七绝《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岑参的七绝《逢入京使》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情景;韩愈的七绝《晚春》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
10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三单元
01
学习导航
02
课前自学
03
积累运用
04
课内精读
05
类文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阿长的性格特点,重点写了哪件事。
2.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情感态度。
3.理解本文先抑后扬的写法及其作用。
考点链接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抑”是指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表达对所写人或物的不满之情。作用:欲扬先抑可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特点,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对点训练 课内精读第2题
深切怀念
《山海经》
我”对长妈妈思
想感情的变化
佩服
阿长与
《山海经》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2.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教材母题变式)
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3.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教材母题变式)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述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情有可原。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述中饱含同情。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但到zēng wù( )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pú sà( )……
(3)都是些fán suǒ( )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4)自己轻轻地拍着xiōng pú( )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胸脯
烦琐
菩萨
憎恶
(5)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chuāng bā
( )。
(6)那时就极严重地jié wèn(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7)但当我āi dào(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8)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 ),全体都zhèn song
( )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9)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 zhuō( )的本子。
粗拙
震悚
霹雳
哀悼
诘问
疮疤
(10)她大约是青年shǒu guǎ( )的孤孀。
(11)晒裤子用的zhú gān( )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12)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tǔ fěi( )强盗都在内。
(13)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biàn zi( ),正是那门房的头。
辫子
土匪
竹竿
守寡
(14)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mò lì( )之类。
(15)但我却只在他的shū zhāi(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书斋
茉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解析:望文生义。“念念不忘”:时刻思念着。不能理解为念过后就不忘记。
3.阅读下面一段话,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环节受到严重冲击。B.联合国研究报告预警:世界正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C.从目前看,虽然我们粮仓充实,但全球疫情没有消除,我们仍应未雨绸缪,把自觉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D.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而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以满足3.5亿人一年的需求。
解析:缺少“开展”的宾语中心语,应在“浪费”后加“的活动”。
C
学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后,为了引导同学们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右边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的书法作品,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用笔饱满,形神兼备。
C.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大小匀称,徐疾有致。
C
解析:这幅作品中的字体是楷体。C.有误,字形工整瘦长,对称均衡,飘逸秀美是小篆的特点,这幅书法作品字体不是小篆,故选 C。
(2)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根据本篇课文中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已给出文章标题)。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与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续写: 。
(《阿长与〈山海经〉》)
一包图书,满载关爱与希冀
班上正举行“探究名著中的小人物”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任务一:人物语言鲜明独特是《骆驼祥子》一书的语言特色。话到人到,不同身份,韵味不同。请判断下列语言描写对应的人物。
人物 文段
a是________ a又想起话来,“祥子是磨不开;本来吗,把先生摔得这个样!可是,先生既说不是你的错儿,你也甭再别扭啦!瞧他这样,身大力不亏的,还和小孩一样呢,倒是真着急!太太您说一句话,叫他放心吧!”
b是________ b道:“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虎妞
高妈
(2)同学们计划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整理,完成小人物群像馆的布置。你觉得下面这两位人物,谁最适合放入小人物群像馆?请说明理由。
A.《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温馨提示】小人物虽然平凡,也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
示例一:长妈妈最适合放入小人物群像馆。长妈妈是典型的小人物,替人做保姆,生活在社会底层,喜欢搬弄是非,迷信。她身上有很多小缺点,但心地善良,真诚地关心“我”,费尽周折为“我”买来《山海经》,人性中有很多美好、闪光的品格。所以她最适合放入该馆。
示例二:祥子最适合放入小人物群像馆。祥子是人力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尽管最后走向了堕落,但曾经生活目标清晰,并努力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对家庭对感情也有特别美好而单纯的向往。他是典型的小人物,所以最适合放入该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采用了什么写法?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实。
3.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4.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教材母题变式)
“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淳朴、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第28个“馅饼”
乔 叶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在等导游买票的工夫,有人拽我的衣襟。是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阿姨,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儿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历史,可她怎么能看出来?“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心想干脆买一个。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
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不要了。”我也很干脆地说。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后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那个小姑娘还在出口处站着。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就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吐出的灰尘涤荡着她的小脸。
司机把车停下来,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
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
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
“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的“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这第28个“馅饼”。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开篇点题;
②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
④与结尾“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相呼应。
2.赏析下列句子。
神态描写,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小姑娘因“我”给钱而吃惊的表情。
(2)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将哈提雅的笑容比作一朵“淡黄色的雏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提雅获得“我”的信任时喜悦的样子,传神地描摹出一个纯真淳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形象。
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哈提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懂得感恩。她以送陌生人礼物的方式默默表达对汉族老师的感激之情。②执着、细心、聪明。即使“我”几次拒绝接受她的礼物,她依然执着地送出刻有老鼠吊坠的铃铛。③自尊自强,热爱学习。她坚决退还“我”五元钱,百般推却才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
4.本文与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都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高阶思维)
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可以使故事情节多变,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