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共41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共41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21: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复习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主题:群星闪耀
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各课重点 《邓稼先》 思考探究:1.句段反映文章思想感情。2.对比手法。3.开头、结尾作用。4.理解含义。
积累拓展:5.独立成段的作用。6.“两弹一星”科学家知识拓展。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思考探究:1.内容理解。2.细节描写及作用。3.品味句子表达效果。
积累拓展:4.补充事例。5.课外阅读闻一多诗作。
各课重点 《回忆鲁迅先 生(节选)》 1.看法意见。2.次要人物作用。3.标点符号作用。4.句段作用。5.分析人物品质。
《孙权劝学》 思考探究:1.内容理解。2.看法启示。3.加点词语气。
积累拓展:4.文言文的称谓语。5.翻译方法。
梳理探究
1.【把握关键句】请把《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邓稼先》中体现主旨的关键句找出来。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邓稼先》: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②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选材分析】比较本单元三篇文章,发现各篇目选材的异同,分析不同的选材方式与人物精神表现、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课文题目 作者 身份 选材 人物精神
邓稼先 同学、 朋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 (1)
忠厚朴实,真诚坦白,谦虚执著,为中华之崛起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 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 (3)
学生
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民族、民主的献身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 (4) ①笑声明朗;②走路轻捷;③留客吃饭;④调侃玩笑;⑤大家冲破忧郁心境,会心一笑;⑥深恶痛绝写信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⑦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⑧许先生忙碌的工作;⑨与大家看电影;⑩把阅读当休息; 午后待客与夜间工作; 吃鱼丸; 亲手包书; 带病拼命工作。 (5)
学生
表现了鲁迅先生人情练达,刚毅倔强的个性,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
梳理探究
3.【对比探究】《邓稼先》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请你找出来并做分析。
《邓稼先》:通过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品质和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做对比,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与其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进行对比,表明两个方面的不同,突出作为革命家的他宣传革命真理,要“讲个痛快”,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敢“说”敢“做”的正直无畏的精神。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4.【语言赏析】熟读课文,以下列句子为例,赏析下列语句的细节描写。
(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运用细节描写写闻一多先生游行示威时的外貌,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形象,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者的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
(2)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包”“捆”“拿”“剪”等一系列动词,再现了鲁迅先生包书的情形,生动细致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5.【结尾作用】请说说《邓稼先》第六部分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都有怎样的相同点。
这两部分都是文章的结尾,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都有对人物进行总体评价,作为全文的总结,饱含作者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群文阅读 (一)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二)大医仁心
表达交流 1.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辨能力,班级举行了一场题为“中学生追星利与弊”的辩论赛。正方是“中学生追星利大于弊”,反方是“中学生追星弊大于利”,请你也说说你的看法。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尊重,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对身边的人的看法吧,请抓住细节,表现人物形象。
读写结合 片段作文:请“聚焦”在你眼中最有趣的那位同学,把他(她)的“有趣”记录下来。(详见《作文专项训练本》P3)
整篇训练:请以“你   的样子真美”为题,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作文。(详见《作文专项训练本》P5)
群文阅读
(一)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注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注:此文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段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鼓励“我”求学读书,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2.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并用此改变了世界,所以此句中的“种子”指的是杂交水稻的种子。②从“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可以看出此句中的“种子”是指母亲对“我”小时候的启蒙、教育、鼓励。
3.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自己不在她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二)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哪,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
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仅2010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196台。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换算一下,是得连续工作20年呀!
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
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
一个90高龄的老人!
一个罕见的老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题目“大医仁心”该如何理解?
意思是真正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同时还应该具备一颗仁慈善良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2.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高阶思维)
不矛盾。“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而“快捷”是说他进入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
3.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神态描写:“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
作用: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外表看,吴孟超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普通老人;但从职业看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著名医学专家。他医术高超,虽年事已高,仍热爱工作,关爱病人,乐于培养后进,希望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