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1: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丁玲
①“开会啦!”张裕民①跳上台中央,“咱们村闹土地改革到如今已经十多天了,咱们要翻身,可不容易,咱们村上有好些剥削咱们的地主,咱们今天就来拔尖。昨天晚上咱们把那个有名的人,混名叫赛诸葛②的扣下了! ……”
②人们不觉鼓起掌来,并且吼着:“扣得好!打他那个狗命的!"
③张裕民又说:“今天咱们这个会就是和钱文贵算帐。”
④这时只见刘满急得不成,他从台下跳上了台,瞪着两只眼睛,举着两个拳头,捶着自己的胸脯,十年来爹被钱文贵害死、二哥被钱文贵害疯的冤气填满了胸膛。刘满忽然把两手举起,大声喊:“咱要报仇!”
⑤“报仇!”雷一样的吼声跟着他。拳头密密的往上举起。大家都跟着他,用力的喊。那边妇女也使着劲。
⑥“咱也要同钱文贵算帐咧。”王新田那个小伙子跳了上来。几天的工夫,已经改变了他,他好像陡的长大了几岁。他不再是那么荒荒唐唐的,他心里已经有了把握,他把闹斗争这件事看成了天经地义似的。
⑦接着又一个一个的上来,当每一个人讲完话的时候,群众总是报以热烈的吼声。大家越讲越怒,有人讲不了几句,气噎住了喉咙站在一边,隔一会,喘过气来,又讲。
⑧文采几人从来也没见过这种场面,他们禁不住兴奋和难受。尤其是老董,他高兴的走来走去,时时说:“啊,这下老百姓可起来了!”他们觉得机不可失,他们商量趁这劲头上把钱文贵叫出来,会议时间延长些也不要紧,像这样的会,老百姓是不会疲倦的。
⑨三四个民兵把那个钱文贵押上台来。钱文贵穿一件灰色绸子夹衫,白竹布裤子,两手向后剪着。他微微低着头,眯着细眼,那两颗豆似的眼珠,还在有力的睃着底下的群众。这两颗曾经使人害怕的蛇眼,仍然放着余毒,镇压住许多人心。两撇尖尖的胡须加深着他的阴狠,场子里没有人说话。
⑩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他们骤然面临着这个势力忽然反剪着手站立在他们前面的时候,他们反倒呆了起来,一时不知怎么样才好。有些更是被那种凶狠的眼光慑服了下去,他们又回忆着那种不堪蹂躏只有驯服的生活,他们在急风暴雨之前又踌躇起来了。他们便只有暂时的沉默。
这时只有一个钱文贵,他站在台口,牙齿咬着嘴唇,横着眼睛,他要压服这些粗人,他不甘被打下去。在这一刻儿,他的确还是高高在上的,他和他多年征服的力量,在这村子上是生了根的,谁轻易能扳得动他呢。人们心里恨他,刚刚还骂了他,可是他出现了,人们却屏住了气,仇恨又让了步,这情形就像两个雄鸡在打架以前一样,都比着势子,沉默愈久,钱文贵的力量便愈增长,看看他要胜利了。这时忽然从人丛中跳上去一个汉子。这个汉子有两条浓眉,和一对闪亮的眼睛。他冲到钱文贵面前骂道:“你这个害人贼!你谋财害命不见血,今天是咱们同你算总账的日子,这台上没有你站的份!你跪下!给全村父老跪下!”他用力把钱文贵一推,底下有人响应着他:“跪下!跪下!”左右两个民兵一按,钱文贵矮下去了,他规规矩矩的跪着。于是人群的气焰高起来了,人们只有一个感情——报复! 他们要报仇!他们要泄恨,从祖宗起就被压迫的苦痛,这几千年来的深仇大恨,他们把所有的怨苦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了。
他们一边骂一边打,而且真把钱文贵拉下了台,于是人更蜂拥了上来。眼看要被打坏了,张裕民想起章品③最后的叮嘱,他跳在人堆中,没法遮拦,只好将身子伏在钱文贵身上,大声喊:“先不要打死。慢慢来!咱们得问县上呢!杀人总得经过县上批准。”
人群中有人提议把他的财产充公大家分,大会便讨论着没收他的财产的问题,他的田地以外所有的财产,立刻由农会贴封条去。留多少给他,交由评地委员会分配。
(有删改)
[注]①张裕民,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党员和党支部书记,是农民群众的领导人物。
②赛诸葛即村里的地主恶霸钱文贵,村里的“八大尖”之一。
③章品,县宣传部长,共产党员
[助读链接]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斗争,细致描写了两个阶级在决战时刻的表现,引人人胜。
B.走上批斗台的钱文贵,从横着眼睛想压服这一群找他算账的农民,到在农民的痛打之下狼狈不堪,前后对比强烈,大快人心。
C.文章第10自然段描写的农民已经超越了暖水屯的农民界定,写出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的普遍特点。
D.小说取材于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着眼小村庄,聚焦普通人,在“小视界”中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争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对地主恶霸钱文贵的斗争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斗争的紧张和激烈。
B.文章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情激奋”的情绪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C.文章语言富有张力,如写钱文贵“有力的睃着底下的群众”,“钱文贵矮下去了”,“睃”和“矮”表现力极强。
D.文章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强,使小说更富有厚重的历史感。
3.在群情激愤之时,文章宕开一笔,写农民被钱文贵的眼神吓住,气氛一时沉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文章刻画的人物是富有生命力的,他们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地成长着,请结合节选部分的文本分析文中人物的成长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杨亮一清早便去访问董桂花。他原在边区政府图书馆管理图书,年龄虽说不大,才二十五六岁,但他读了好些书籍。他还有一种细致、爱用脑子的习惯,所以表面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比较沉静的普通干部,但相处稍久,就会觉得这是一个肯思想、有自己的见解、努力上进的青年。去年年底曾经到过怀来乡下,参加农村的清算工作,一个多月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兴趣。他觉得农村是一个大的活的图书馆,他可以读到更实际的书。昨晚文采同志分配他去参加妇女会,又要他去了解一下妇女的情形,虽然这使他感觉这工作对于他并不恰当,也不方便,但他也很乐意地接受了。他明白他们这次的土地改革工作队之中并没有女同志,妇女工作总是要人做的。他想,慢慢地来吧。趁着早晨凉快,去打听暖水屯妇女主任的家宅。
李之祥已经下地里去了。董桂花也只穿一件打了补丁的背心,伸出两只焦黄的手臂,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松土。看见进来了穿制服的客人,很拘束地笑着,从架下走出来。
“吃啦吗?”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还没有呢。你是董桂花?我是来看看你的。”
“呵……”她从架下走了出来。
“今天晚上你们要开会的事,你知道了么?”
“知道了。唉,咱们这个妇女会没有什么开头呀,谁也不会说。”
“不会说,没关系,要是大家都不欢喜开会,咱们就不一定开会,找几个人道叙道叙也成。你看怎么样?咱们现在拉拉,商量商量出个办法好不好?”杨亮便坐在她屋子门外的土台阶上。
“您还没吃饭咧,咱去替您烧点吧。”她不顾他的阻止,仍旧跑进去了。再出来时手里端了一碗高粱米汤,递给杨亮,说道:“没有什么好吃的,喝碗米汤吧。”这时她已经把那件破背心脱了,换了那件唯一的白布单衫。
他并不同她谈妇女会的事,只谈些家常。开始的时候,她还很拘束,总是问一句答一句,后来就自己讲开了。她原来是关南人,也是受苦人。从前那个丈夫被日本抓去当兵,走了后就没信来。她还有一个儿子,遭年馑,没有法,公公把她卖给一个跑买卖的了。她离开了家乡,后来时运不济,他又病死了,她才随着几个逃荒的到了这里。如今跟了李之祥,李之祥也是个穷人,老实。她如今还想从前的那个孩子,那孩子该有十多岁了。这些话平日也没个说处,这会不知怎么她瞧着这小个儿可亲热呢。他耐烦地听她说了这又说那,他还问来问去的。后来她也问起他家里还有没有父母,想不想家。原来他从小就没有了母亲,他是个孤儿,老父亲也是个庄户人,在家里种着四五亩地,几年也没有通消息了。他是跟着他的叔叔跑出来参加革命的。现在他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他自己是个穷人,穷人家里就是他的家。他就愿意把穷人日子都过好了,他的老父亲也就有好日子过了。她听着他讲,心里替他难受,越觉他可亲。她又一定要去替他再热点饭来吃。他不肯,他还称赞那一小碟酱萝卜丝腌得好。这使她很满意。
他了解了这个村的妇联会的大概情形,没有固定的会员,要开会时,便挨家挨户地去叫,来的总是识字班的占多数。
她告诉杨亮说妇女在开会的时候不敢说话,害臊,怕说错,怕村干部批评;会后就啥也不怕,不说这家,就说那家,同人吵架,还有打架的呢。
杨亮说:“李婶婶!”他叫她婶婶了,“我看你就很会说话,有条有理,她们选你当主任是找对了人啊。尤其是因为你受的苦多,这样才会懂得别人的苦处。咱们都是穷苦人,只有穷苦人才肯替穷人办事。”
他告诉她不要开会了,她只要挨家挨户地去找那些穷人,把刚才他同她讲的那些道理去告诉她们,同她们谈家常,听她们诉苦,看她们对村子上的谁最有意见,对村干部的意见也要说。
董桂花心里很舒服,她觉得他为人真对劲。开始当他刚进来的时候,她有一点怕他,怕他要她召集大会,要她在会上讲一套,那些事她是不容易做到的。现在呢,她只要去“串门子”,他就是这么说的。只要去同人叙道,就像他同她谈话一样,这个她有准,别人一定也会欢迎她的。她常常难受了就去找羊倌老婆,她们可谈得来呢。她答应他能行。连她自己都觉得她的枯瘦的面颊上泛着微红,她还以为是今天天气特别热的缘故。
他再三嘱咐她,才站起来往外走。
(节选自“十三”章,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事件有详有略,如略写杨亮曾经参加怀来乡下的清算工作、喝米汤等,而详写了杨亮在暖水屯村与董桂花的交流谈心工作。
B.小说采用外貌描写手法,如董桂花“穿一件打了补丁的背心”,与祥林嫂初到鲁镇的穿着描写一样,都是以着装来刻画人物。
C.杨亮对妇女主任的称呼由“董桂花”到“李婶婶”的转变,表明杨亮逐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歌颂了土改工作的巨大胜利。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淳朴,富于浓郁的乡土风味,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对话语言简洁明了、直白平实,但都不乏生动形象。
6.董桂花在与杨亮交谈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试简要分析。
7.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土改工作队队员杨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丁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稀疏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已经摘了满满的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杨亮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一棵葫芦冰所覆盖的地面,简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果子以葫芦冰为最多,间或有几棵苹果树,或者海棠果。海棠果一串串垂下来,红得比花还鲜艳。杨亮忍不住摘了一小串拿在手里玩着。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要问这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满心喜悦。那葫芦冰就似乎更闪耀着胜利的红润,他便替这些树主计算起来了,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千来斤呢。要是火车通了,价钱就要高些。一亩果子顶不上十亩水地,也顶上七八亩。”
杨亮被这个数字骇着了,把眼睛睁得更大。张裕民便又解释道:“真正受苦人还是喜欢水地,水地不像果树靠不住。果子结得好,究竟不能当饭。”
杨亮又计算着,假如这十亩地可以收获三万斤,那么至少值钱三百万元。每家可分得十五万,合市价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点别的活计,就勉强可以过活了。杨亮不觉对这果树园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便更详细地问着全村果树的数字,和属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农的名字。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椽子先烂’咧。你说,他们真的还不明白?”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样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个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今年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还当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来了。唉,这几个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所以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张裕民又说老百姓脑子没有转变的时候,凭你怎么讲也没用。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今晚开农会,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的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
杨亮一听,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一本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再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的高兴了,他劝他参加党,参加了党,大家团结得更紧,更不怕那些坏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便又呵呵地大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老头子憋愍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节选部分的前文,写的是暖水屯党支部书记张裕民与下乡干部杨亮在路上交流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事,张裕民诉苦说村干部们不团结。正交流时,他们到了果树园。②指村中恶霸地主钱文贵。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亮和张裕民在密谋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时,因为干部中有钱文贵的耳目,怕被听到后泄密,所以特意来到安静的果树园。
B.对一棵葫芦冰能产多少斤果子,杨亮说的数目与实际产量相差太远,说明他长期在上层工作,不熟悉农村,工作尚未深入到农民之中。
C.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阶段,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党员身份还需保密,所以郭全不知道外甥是共产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土改运动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作“果实”的定语,其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强调之意,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B.小说对张正国的描写是从张裕民的视角进行的,属于侧面描写:以张裕民对他的简短评价,写出其铁面无私,对党的忠诚,人物形象鲜明。
C.郭全老头的话语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如“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他是穷人王”之类,这与杨亮文绉绉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结尾“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是动态描写,显示了果树林愈来愈暗、郭全的身影愈来愈模糊的过程,画面如在眼前。
10.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1.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说:“作为红色文学经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深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又是一家子,如今人家也在走黑运,墙倒众人推,咱不来这样事。哈哈,屋里坐吧,看你姑妈穷忙些什么。”他自己走进屋,在瓢里含了一口水,喷在手上,两手连连的搓着,洗掉了一半泥,剩下的便擦在他旧蓝布背心上了。
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只有那两颗骨碌碌转着的闪亮的眼睛,还没有改变旧形。
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又接下去说:“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
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她问道:
“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老头子却忙着说:“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
李之祥也赶忙答道:“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李之祥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一点。
“你问咱么,”老头子摸了摸那几根短胡子,把眼朝两人脸上扫了一下,却笑了起来:“哈,不行了,咱这个脑子不时兴了。如今是新世界,新世界有新的办法,哪一桩不为穷人打算?不过——唉,咱这一辈子就算毬了,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
“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侯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
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他想起侯忠全这老头的困执,想起村上人对他的不同情,都骂他是死人,一点人气也没有,他便告诉他说,村上人讲,他若是肯出头的话,侯殿魁准得赔他十亩地和一所房子。
老婆便附和着答应,“嗯,可不是,嗯,嗯。”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想在那里找出一点仇恨,或者一点记忆也好。可是她失望了,老头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李之祥无奈地站起来。老太婆心里很难过,送了侄子出来,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要他少理他姑丈,这老头儿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懒得去替他大伯收麻,写出了李之祥在要不要“献地”问题上的犹豫、矛盾。
B.李昌兴致勃勃地说贫农会要开,要起劲闹革命争取翻身,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
C.李之祥到大伯家去,看见门上只剩下了一把锁,这表现了李之祥到处寻找答案却不得的落寞内心。
D.谈到昨晚开会时,李之祥说董桂花“简直是封了王”,侧面烘托董桂花能干,又写出李之祥的不解。
13.关于文中李之祥与姑丈、姑母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丈认为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不能墙倒众人推,体现了侯忠全的善良和做人的本分。
B.侯忠全从瓢里含水喷手洗泥,又在旧蓝布背心上擦,活画出姑丈一个农人的本色模样。
C.姑母积极向李之祥打听一些关于开会的事,与下文侯忠全对姑母泼冷水形成鲜明对比。
D.从李之祥姑丈的脸上搜索不出仇恨,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和“陈荞面窝窝”。
14.李之祥四处寻找是否参加晚上会议的答案,他的思绪随着其所见所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15.著名作家王蒙说,丁玲“确实是一个擅长写女性的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C “写出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的普遍特点”错,原文写的是“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而“世世代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与文章中“农民在压迫的力量之下一贯是低头的”的含义不一致。
D “采用……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错。文中没有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本文作为一篇小说,主要手法是叙述和描写,间有议论,如“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但是没有抒情。
①使情节更连贯。这部分内容既照应前文中大家揭露钱文贵的累累罪行,又为下文批斗的高潮部分做铺垫。②丰富内容,使情节更曲折真实。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阶级斗争复杂而艰难,这样写更真实反映当时斗争情况。③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钱文贵高高在上用眼神压服农民们,表现了钱文贵的残酷凶恶,突出了农民受压迫之深,深化文章“农民翻身”必须“翻心”的主题。
4.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农民还是土改小组领导,都在斗争中不断变化成长。①普通人物王新田,思想不断进步,性格逐渐成熟。他从原来的荒唐到现在的稳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并勇敢地走上台痛斥地主钱文贵的罪行。②以张裕民为代表的支部领导人物,对斗争认识不断清醒,对革命道路更有远见。作为村支书,他带领全村农民起来反抗斗争;他意识到斗争不只是泄私愤,要在组织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他能正确理解革命政策,看清革命的道路,从简单地对人批斗到分财分地到户,土改革命更彻底。③暖水屯的农民,更有勇气,更紧密团结,更有组织纪律。他们从被压迫到奋起反抗,就连女人们也有了反抗的意识;他们从胆怯到勇敢,面对地主的垂死威压,曾经胆怯,但还是团结起力量战胜了钱文贵,翻身当了主人;他们发泄私恨,想杀之而后快,但理智让他们能够听从指挥。
5.C “歌颂了土改工作的巨大胜利”错误,鉴赏错误,夸大了作用,过于拔高,分析无据。
6.①一开始,害怕、害羞。如“看见进来了穿制服的客人,很拘束地笑着”“她告诉杨亮说妇女在开会的时候不敢说话,害臊”等。②谈开后,主动、热情。谈家常讲开后,董桂花心理坦然了,平日没个说处都说出来了,还主动询问杨亮家世,对他的遭际表示同情。③谈话完毕后,感到舒服、愉快。董桂花心里轻松,觉得杨亮为人真对劲,爽快答应去做工作,十分愉悦。
7.①直接叙述介绍。开端直接叙述,介绍了杨亮的工作、学习、思想动态等,又在与董桂花的问答中交代杨亮的身世。②语言、行动、心理描写。通过描写杨亮接受妇女工作的心理,交待了他工作行动和与妇女主任董桂花的一系列对话,来塑造他积极主动、真诚实在、灵活应变的形象。③衬托手法。通过董桂花的感受与改变,间接地衬托杨亮工作讲究方法技巧、为人平易亲和。(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D
A.“所以特意来到安静的果树园”表述错误,从开头“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可知,不是他两个特意去的。
B.“不熟悉农村,工作尚未深入到农民之中”表述错误,此意于文无据。能否知道果树的产量,是较为专业的问题,与是否熟悉农村、工作是否深入没有关系。
C.“正是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阶段”表述错误,当时是“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阶段”。
9.C “与杨亮文绉绉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述错误,杨亮的话语并没有明显的文绉绉的特点,并且也是相当通俗、口语化的,如“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再说说看”。
10.①果园景致美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杨亮产生了喜爱之情。
②果园的果树已经归穷人所有,杨亮作为一个土改干部,由衷地为此高兴。
③果园的郭全老头儿的憨厚、对党的赞许,让杨亮心情愉快。
11.①节选部分以张裕民与杨亮的对话、杨亮与郭全的对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改变旧的社会秩序、翻身得解放的历史事件;写出了土改运动的复杂性、艰巨性;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深受人民拥护以及土改运动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可谓思想深刻。
②它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不是通过枯燥的介绍,而是借助于具体的事件、生动的描写、鲜明的形象,让读者如临其境,不知不觉间就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B“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错误。结合“‘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等分析,“心理角度”无,“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错,主要是贫农。
D “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错误。结合“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分析,“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错误,因为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称呼的。
14.①在巷头见到几个看杀猪的人对“共产”议论纷纷,李之祥内心茫然若失。
②走到大街上碰到劝他晚上开会的李昌,李之祥心中忧虑。
③面对观点不一致的姑丈、姑母,李之祥感到很无奈。
15.①描写的女性类型丰富:既有敢说敢干的妇女主任董桂花,也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姑母。
②塑造的女性性格立体:侯忠全的女人向往革命活动又害怕侯忠全,顺从侯忠全又有不满。
③描写女性的手法多样:既有直接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姑母形象,又有侧面烘托,通过李之祥与姑父姑母的对话,侧面烘托董桂花的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