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1:5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作者:马丽华
第一课时








格拉丹冬雪山
各拉丹东雪山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和西藏安多县交界处,是唐古拉山脉中段的一组雪山群。它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公尺,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当代作家。1976年,作者在23岁的年纪“被一种单纯的热情、理想和信念所鼓舞”进入西藏,在西藏生活了很长时间,走过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她创作了很多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如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01年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学习目标
1.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2.借助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丽之美,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学习作者把景物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字词学习
luǒ lí xiāo léng zhòu xiān mèi
裸露 黧 黑 刀削 棱角 骤 然 掀起 明媚
huàn péng yùn niàng chuāng pī lì
风云变幻 帐篷 酝酿 冻 疮 霹雳
shā qián rú xuàn quán jīng xiè nuó
煞风景 虔诚 蠕动 眩晕 蜷卧 腈纶 懈怠 挪动
wān yán yì yì shuò shuò xū xū zhǒng
蜿蜒 熠熠烁烁 气喘吁吁 接踵而至
成语积累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请同学们在段首标注出段落序号(共15段),然后阅读文章,用圆圈标注出关键的地名、景物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用了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
2.作者的游踪是怎样变化的
3.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写作顺序
以时间的先后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
时间:第一天 第二天(第12段段首)
空间位置: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的草坝子(第3段段首)
开车到冰河上,走到一个砾石堆,走进了冰塔林(第4、5段)
从砾石堆下来,沿冰河走近冰山(冰塔林)(第6段)
冰山脚下(第7段)、冰窟里(第10段)
(第二天)再次通过冰河进入冰塔林,到了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移步换景
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所至之处的所见之景
请同学们根据文章梳理,作者在不同地方见到了什么景。
1.在营地远眺,见到了( )
2.在砾石堆四顾,见到了( )
3.靠近冰山细看,发现了( )
4.身处冰窟,近观了( )
5.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了( )
高峻、雄伟、变幻多端的各拉丹冬雪山
晶莹的冰峰、辽阔的冰河、人的小小的身影、浩浩苍苍的天地
冰山各种各样的图案
冰山的裂纹、智皱,一个光彩夺目的冰世界
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的声音
重点语段鉴赏:请跟随老师朗诵第10、11段
课后作业:
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是如何把写景和自
己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的,写景和抒情的
方式和《壶口瀑布》有什么异同。

作者:马丽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学习
作者把景物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重点语段鉴赏:第10、11段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第10和第11段。请同学们找出在这两段中作者写景状物的句子。
10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熔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重点语段鉴赏:第10、11段
思考:这些写景的句子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0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风的持久、浩荡、凛冽
重点语段鉴赏:第10、11段
思考:这些写景的句子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熔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冰塔林的圣洁、静穆、晶莹、多姿多态
对比鉴赏
《壶口瀑布》里写景的语段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揉,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对比鉴赏
思考:从这几段文字看两篇文章在写景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同:1.都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征。《壶口瀑布》表现了河水的雄壮和险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表现了风的持久和凛冽,表现了冰塔林的静穆、圣洁、晶莹、多姿多态。
2.都用了一些表现景物特征的精准的词语。如《壶口瀑布》里的“推推操搡”“前呼后拥”等,《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里的“挺拔的”“敦实的”“垂挂冰的流苏”等。
3.都用了修辞,也都饱含情感。
对比鉴赏
思考:从这几段文字看两篇文章在写景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异:
《壶口瀑布》对景物的外在形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全方位的铺排式的描绘和渲染,风格厚重有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是简笔的勾勒,用精准的词语点到为止,重神韵的传达,重景物给自己的主观感受,风格空灵飘逸。
对比鉴赏
请同学们在本文其他语段中,找出体现这种写景方式的句子
例句1:(第1段)“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例句2:(第5段)“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例句3:(第5段)“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例句4:(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思考探究
思考:语段中红色字体的文字,在表达作者什么感受
10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继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思考探究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小小的我便蟋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作者慨叹的是自然永恒而强大的力量,抒发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思考探究
思考:文章里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我”身体的难受?
1.这种难受正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它从侧面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人力所能完全克服的,身体的难受隐藏着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包含着作者对“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一思考。
马丽华:大自然无一遗漏地包容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
例句1:“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例句2:“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思考探究
思考:文章里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我”身体的难受?
2.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身体的难受并没有阻止作者的前行,作者坚持探索的过程,也体现了一种乐观坚定、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人类在面对强大的自然时候应该有的精神。
例句:“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思考探究
思考:文章里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我”身体的难受?
3.此外,这种在极端地理和天气条件下的身体体验是很多人未曾有过的,很值得记录。着力去写,一则让文章显得真实可信,二则也能使文章显出新意。
4.最后,身体的感受也形成了一条内在的线索。随着身体难受程度的加重,作者所见之景愈发奇特,对各拉丹冬雪山的认识也愈发奇妙和深刻。
总结归纳
作者在这篇游记里,记所至,绘所见,抒所感,既向读者呈现了各拉丹冬神奇、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抒发了对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表达了对不断探索自然的人类精神的讴歌。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在表达思考、抒发感情上和《壶口瀑布》有什么不同
《壶口瀑布》是在写景之后集中表达,用词直接明了。
本文则是在叙描的过程中穿插所思所想,很多思考和感受寄寓在叙事写景的文字中,表意比较含蓄。
结束语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祥山记》
求人之所未见之景,
思人之所未思之理,
抒人之所未抒之情,
成人之所未竟之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