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萧红《生死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萧红《生死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2: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萧红《生死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问他无果,既暗示了赵三有秘密,又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王婆一进去男人们都闭了嘴,同时还发现青山媳妇和孩子都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怀疑,凸显其敏锐机警的形象。
C.村妇们听闻男人们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并且像遇到钓钩的鱼儿四散逃开,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
D.明明已经“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却告诉李二婶子和其他村妇们“没有这回事”,表现了她的谨慎心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三和男人们商讨大事,却被李二婶子偷听,并告知了村妇们,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
B.“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C.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
D.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
3.标题既是小说的眉目,又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据此给小说节选部分拟定一个标题,并至少说出两条拟题原因。
4.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本文中的“王婆”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同时代贫穷妇女的代表,请比较这两个形象,谈谈小说的“明丽和新鲜”体现在何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脚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罗围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饭晚了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是在冬天。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
老王婆在门前草场上休息。“麦子打得怎样啦?我的羊丢了!”二里半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
林荫一排砖车经过,车夫们哗闹着。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更大声,那不像羊叫,像是一条牛了1
最后,二里半和地邻动打,那样,他的帽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降,从他头上飘摇到远处。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头。
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
麻面婆惊惶着,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抚摸着长起来的!”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哭抽着,任意走到外面把晒干的衣裳搭进来。但她绝对没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拌摆地响着。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着。
“妈的,羊丢了就丢了吧!留着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晓得养羊会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说:“哼!那么白白地丢了?我一会去找,我想一定在高梁地里。”
她朝向高梁地去了;蝴蝶和别的虫子热闹着,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蝶飞渐多了!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圈腿”“麻面婆”等人物称谓,既写出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他们生存状态的鄙贱。
B.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也跟在后面”去寻找山羊,表现了麻面婆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意识的昏沉形象。
C.二里半因找山羊时遭人欺负无力还击而感到沮丧,借“不是好兆相”来自我开脱,表明在他身上也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D.结尾部分麻面婆的“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太阳始,以太阳终。太阳的“权威”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着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强大而可畏的力量。
B.小说描写麻面婆洗衣服、做饭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时,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的不幸生活。
C.小说在叙事中不时穿插描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树木、庄稼、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作品增添了抒情的气质和诗意。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写了二里半一家丢羊寻羊的故事,透过这一生活侧面,真实生动地呈现出人们在贫瘠落后的时代里苦难的生命状态。
7.小说在展开情节时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8.《生死场》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北农村的故事,“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节选部分常以“猪”“狗”“爬虫”等形容麻面婆,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内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人民革命军’在哪里?”二里半突然问起赵三。这使赵三想:“二里半当了走狗吧?”赵三没告诉二里半。二里半又去问青山。青山说:“你不要问,再等几天跟着我走好了!”
二里半急迫得好像他就要跑到革命军去。青山长声告诉他:“革命军在磐石,你去得了吗?我看你一点胆量也没有,杀一只羊都不能够。”接着他故意羞辱他似的:“你的山羊还好啊?”
二里半生气了,他的白眼球立刻多过黑眼球,他的热情立刻在心里结成冰。
二里半吃饱饭,好像一切都有希望。他没生气,照例自己笑起来。他感到满意,离开了青山家,在小道不断地抽他的烟火,天色茫茫的并不引起他悲哀,蛤蟆在小河道一声声哇叫。河边的小树随了风在骚闹,他踏着往日自己的菜田,他振动着往日的心波。菜田连根菜也不生长。
那边人家的老太太和小孩们载起暮色来在田上匍匐。他们相遇在地端,二里半说:“你们在掘地吗?地下可有宝物?若有我也蹲下掘吧!”
一个很小的孩子发出脆声:“拾麦穗呀!”孩子似乎是快乐,老祖母在那边已叹息了:“有宝物?……我的老天爷?孩子饿得乱叫,领他们来拾几粒麦穗,回家给他们做干粮吃。”
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篱墙没有狗儿吠叫。
天更黑了!黑得和帐幕紧逼住人脸。最小的孩子,走几步,就抱住祖母的大腿,他不住地嚷着:“奶奶,我的筐满了,我提不动呀!”
祖母为他提筐,拉着他。那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卫队似的跑在前面。到家,祖母点灯看时,满筐蒿草,蒿草从筐沿要流出来,而没有麦穗,祖母打着孩子的头笑了:“这都是你拾的麦穗吗?”祖母把笑脸转换成哀伤的脸,她想:“孩子还不能认识麦穗,难为了孩子!”
五月节,虽然是夏天,却像吹起秋风来。二里半熄了灯,雄壮着从屋檐出现,他提起切菜刀,在墙角,在羊棚,就是院外杨树下,他也搜遍。他要使自己无牵无挂,好像非立刻杀死老羊不可。
这是二里半临行的前夜。
老羊呜叫着回来,胡子间挂了野草,在栏棚处擦得栅栏响。二里半手中的刀,举得比头还高,他朝向栏杆走去。
菜刀飞出去,喳啦地砍倒了小树。
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搔痒。二里半许久许久地摸抚羊头,他十分羞愧,好像耶稣教徒一般向羊祷告。
清早他像对羊说话,在羊棚喃喃了一阵,关好羊栏,羊在栏中吃草。
五月节,晴明的蓝空。老赵三看这不像个五月节样:麦子没长起来,嗅不到麦香,家家门前没挂纸葫芦。他想这一切是变了!变得这样快!去年的五月节,清清明明似的,就在眼前似的,孩子们不是捕蝴蝶吗?他不是喝酒吗?
李青山的身子经过他,他扮成“小工”模样,赤足卷起裤口,他说给赵三:“我走了!城里有人候着,我就要去……”
青山没提到五月节。
二里半远远跛脚奔来,他青色马一样的脸孔,好像带着笑容。他说:“你在这里坐着,我看你快要朽在这根木头上,……”
二里半回头看时,被关在栏中的老羊,居然随在身后,立刻他的脸更拖长起来:“这条老羊……替我养着吧!赵三哥!你活一天替我养一天吧!……”
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
他快走,跟上前面李青山去。身后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
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遥。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
一九三四年九月九日
注:《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共十七章。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沦陷后,广大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本文选自《生死场》第十七章,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的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乡村的生活情景,这里的人们愚昧、麻木,这里闭塞、荒蛮,人们没有文化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绰号或代名词。如:二里半、老赵三、麻面婆、王婆、罗圈腿、李二婶等。
B.文中几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着重要作用,如二里半吃完饭回家路上看到的乡村景物,烘托了二里半此时惨淡、苦痛、矛盾的复杂心情。
C.文中画线部分描绘了一幅凄凉死寂、毫无生机的农村图景,也暗示了当时民不聊生、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情与景交融。
D.小说中老祖母领着孩子们拣麦穗的画面令人动容,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麦穗,捡了一筐蒿草,这个小插曲呈现出一种“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10.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写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结合这句话分析二里半这个人物形象。
11.小说以二里半与山羊诀别作结束,小说自始至终也没有说明过山羊究竟给二里半带去了哪些现实利益,那么二里半养的山羊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那是个繁星的夜,李青山他们第一次在赵三家里大型集会,人们感到缺乏空气一般,连鼻子也没有一个作响。屋子不燃灯,人们的眼睛和夜里的猫眼一般,闪闪有磷光而发绿。
屋中李青山固执而且浊重的声音:“革命军纪律可真厉害,纪律就是规矩,规矩太紧,我们也受不了,我们自己……”
二里半对于这些事情始终是缺乏兴致,他在一边瞌睡,老赵三用他的烟袋锅撞一下在睡的缺乏政治思想的二里半,并且大不满意起来:“听着呀!听着,这是什么年头还睡觉?”
人们宣誓的日子到了!没有寻到公鸡,决定拿二里半的老山羊来代替。
二里半说:“你们要杀就杀吧!早晚还不是给日本子留着吗!”
小伙子们把山羊抬着,在杆上四脚倒挂下去,山羊不住哀叫。二里半带着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他的跛脚仿佛是一步一步把地面踏陷。波浪状的行走,愈走愈快!二里半惶惶地走了一路。山羊被抬过一个山腰的小曲道,被升上院心铺好红布的方桌。
寡妇们和亡家的独身汉在李青山喊过口号之后,把枪口对准心窝盟誓:“千刀万剐也愿意!”
老赵三立到桌子前面,他不发声,先流泪:“国亡了!我也老了!你们还年轻,你们去救国吧!”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大群的人起着号响!只有二里半在人们宣誓之后快要杀羊时他才回来。从什么地方他捉一只公鸡来!只有他没曾宣誓,对于国亡,他似乎没什么伤心,他领着山羊,就回家去。别人的眼睛,尤其是老赵三的眼睛在骂他:“你个老跛脚的东西,你,你不想活吗?”……
五天过后,消息传来,李青山他们被打散啦!
二里半的麻婆子被杀,儿子罗圈腿被杀,村中安息两天。
李青山逃回村来,他不同别人一样带回沮丧的样子,他信任“革命军”有用,给人们讲,但这次听众很少,人们不相信青山。只有老赵三说:“那么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吧!”
正这时北村一个老婆婆疯了似的哭着跑来和李青山拼命:“李青山,我的儿子让你领走去丧命……我死了吧!有日本子等着,菱花那丫头也长不大,死了吧!”
果然死了,房梁上吊死的。三岁孩子菱花的小脖颈和祖母并排悬着,高挂起正像两条瘦鱼……
“‘人民革命军’在哪里?”二里半突然问起赵三说。这使赵三想:“二里半当了走狗吧!他没告诉他。二里半又去问青山。青山说:“你不要问,再等几天跟着我走好了!”
二里半急迫着好像他就要跑到革命军去。青山长声告诉他:“革命军在磐石,你去得了吗?我看你一点胆量也没有,杀一只羊都不能够。”
他的白眼球立刻多过黑眼球。他的热情立刻在心里结成冰。二里半临出门,青山的女人在厨房向他说:“李大叔,吃了饭走吧!”
他自己没有了家庭,他贪恋别人的家庭。当他抬起筷子时,很快一碗麦饭吃下去了,接连他又吃两大碗。
二里半吃饱饭,好像一切都有希望。离开青山家,在小道上不断地抽他的烟袋。天色茫茫的并不引他悲哀,蛤蟆在小河边一声声的哇叫。他踏着往日自己的菜田,菜田连棵菜也不生长。
那边人家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们载起暮色来在田上匍匐。他们相遇在地端,二里半说:“你们在掘地吗?地下可有宝物?”
一个很小的孩子发出脆声:“拾麦穗呀!”孩子似乎是快乐,老祖母在那边已叹息了:“有宝物?我的老天爷?孩子饿得乱叫,领他们来拾几粒麦穗,回家给他们做干粮吃”……
二里半熄了灯,凶壮着从屋檐出现,他提起切菜刀,在墙角,在羊棚,在院外白树下,他也搜遍。他要使自己无牵无挂,好像非立刻杀死老羊不可。
老羊鸣叫着回来,胡子间挂了野草,在栏栅处擦得栏栅响。二里半手中的刀,举得比头还高,他朝向栏杆走去。
菜刀飞出去,喳啦的砍倒了小树。
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搔痒,二里半许久许久地抚摸羊头……
清早李青山扮成“小工”模样,赤足卷起裤口,对赵三说:“我走了!”
二里半远远跛脚奔来,他青色马一样的脸孔,好像带着笑容。二里半回头看时,被关在栏中的老羊,居然随在身后,立刻他的脸更拖长起来:“赵三哥!你活一天替我养一天吧……”
他快走,跟上前面李青山去。
身后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
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
(摘编自萧红《生死场》)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青山是觉醒农民的代表,虽然最初的“革命”以失败告终,但他依然充满信心,继续投身革命。
B.“二里半的麻婆子被杀,儿子罗圈腿被杀”,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为下文二里半的转变埋下伏笔。
C.盟誓时赵三的神情、菱花和祖母的惨死等,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民众已有革命抗争意识。
D.二里半与“林冲”较为相似,最终投身革命,折射出东北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转变的过程。
13.请结合二里半的经历,概括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14.“羊”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情节安排和形象塑造两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
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
“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
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的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
“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
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
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
“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
“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
“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①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
“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
(注)①缝穷:补衣服。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一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
B.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
C.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此刻极度饥饿。
D.“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16.文本中,“小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17.“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根据此句提示,结合文本简析萧红运用了哪些“非情节因素”来推进小说。
答案
C “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错误,从李二婶子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并非“思想落后,不愿反抗”,作者这里非批判她们。
2、B
A.“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错误,后面并未“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另外“被偷听”也跟后面不再“举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说是“伏笔”。
C.“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
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的“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是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
3.参考标题一:加地租
理由:
①情节上,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失败,地租加成功了。
②人物上,小说通过“加地租”这件事刻画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塑造了机敏谨慎、坚决反抗的女性形象王婆,还塑造了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
③主旨上,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参考标题二:镰刀与良心
理由:
①情节上,“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
②人物上,通过“镰刀”塑造了农民的反抗性,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二者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
③主旨上,通过“镰刀与良心”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④艺术上,“镰刀与良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阅读兴趣。
4.①比较人物形象:《祝福》中祥林嫂的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小说中的王婆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
②“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③“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的坚决反抗与赵三的“有良心”形成鲜明对比,思考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的希望。
D “‘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错误。由前文“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可知,麻婆性格不具备反抗性,更谈不上刚烈要强。
6、B “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错误。在描写麻面婆做饭时没有外貌描写。
7.①山羊的“出走—寻食—午睡—归来”,与二里半等人的寻羊行动,构成小说的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完整。
②山羊的“迷茫”“寂寞”“搔痒”,写出了山羊的慵懒、惬意,与人们寻找山羊的慌乱、狼狈形成对照,增添了小说的幽默和讽刺意味。
8.①“猪”“狗”“爬虫”等比喻写出了麻面婆的屈辱、卑微和艰辛;
②语言戏谑冷峻,透露着作者对底层妇女缺乏自我意识、逆来顺受的不满与反思;
③也流露出作者对她们这一生存境遇的关切与同情。
B “烘托了二里半此时惨淡、苦痛、矛盾的复杂心情”错误,原文写二里半“好像一切都有希望”“他感到满意”“并不引起他的悲哀”“他振动着往日的心波”,从这些心理描写可以看出,二里半在李青山家吃完饭回去时的心情并不惨淡、苦痛,而是怀有希望,比较振奋。
10.①愚昧无知、思想觉悟不高。二里半是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下的农民之一,他的心里只有山羊。
②性格怯懦软弱。李青山准备杀死羊,但最终也没下手。
③重情义。离家前,一遍遍地抚摸着老山羊,与家园故土难割舍。
④觉醒和抗争 。二里半在失去家乡后终于觉醒,和老山羊告别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1.①人物角度:衬托人物形象,通过山羊表现出一个仁慈善良,走投无路最终奋起反抗的农民形象。
②情节角度:推动情节发展,文中二里半被嘲笑不敢杀羊,试图杀羊,杀羊失败,托付山羊。山羊作为小说的主体物象,贯串全文。
③主题角度:深化小说主题,深爱山羊的二里半最终投身抗日队伍,反映当时的底层民众的民族大义与抗争精神。
C “菱花和祖母的惨死……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民众已有革命抗争意识”说法错误。菱花和祖母的惨死并不表现民众已有革命抗争意识,而是表现民众对未来的绝望。
13.①李青山等商议革命之事时,二里半毫不关心,思想上不积极。
②二里半亲人被杀,他主动询问人民革命军在哪里,对参加革命有了想法。
③老人家领着孩子拾麦穗充饥的情形和李青山的激将,激发了二里半的斗志,最终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14.①情节安排上:从“杀羊”“以鸡换羊”到“再杀羊”“把羊托付赵三”,“羊”这一物象贯穿了二里半从漠视革命到觉醒抗日的整个过程,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结构完整紧凑。
②形象塑造上:“羊”这一物象丰富了二里半的形象。它一方面是原本麻木冷漠、逆来顺受的二里半最终成为走上革命道路的觉醒者的见证,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二里半对羊的依恋、内心的善良。
C “对比的手法”错误。金枝细看吃饼干的孩子,是从金枝的角度写这个孩子,没有对比。
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和社会环境的艰难。“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这里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此时此地的寒冷。②衬托人物心境。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
17.①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
②小说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
③次要人物的转换。母亲到日本兵到婆子到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