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4 12:03: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77张PPT)
24
·




卖炭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石壕吏
杜甫
1.理解《石壕吏》记述的内容,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政府强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体会杜甫对百姓的同情。
2.品味《石壕吏》精心构思、语言洗练等特点。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 ,祖籍襄阳(今湖北)人。是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号 ,世称 。后世也有人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草堂。 他生活在 的时期。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唐朝由盛转衰
其人——“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诗——“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石壕吏》写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因为史思明增援安庆绪,唐军大败。唐军主帅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离家出征时悲伤的哭声。杜甫的这番经历,促成他写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流传最广。
写作背景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 壕 吏(lì)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tí)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shuā),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qì)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读诗歌
(yú)
(tí)
(yè)
(shù)
(yù)
(shuāi)
(chuī)
(qì)
(yè)
请听朗诵,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投:投宿。
吏: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一何:何其、多么。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书,书信。
新:刚刚。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完裙:完整的衣服。
急应:赶快响应。
犹得:还能够。
晨炊:早饭。
绝:断绝;停止。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语气和情感。
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概括内容
示例:这首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民家强行征兵的故事。
请同学们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争取讲得详细生动,可以有适量的合理的想象。
讲述故事
提示:
1.故事要完整,与课文一致。
2.合理想象环境。
3.合理想象石壕吏、老妇人、老翁的神态与动作以及作者的心情
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找到叙事的线索。
理清情节


夜久
天明
——投宿——有吏夜捉人
——住宿——听妇前致词
请从吏夜归
——启程——独与老翁别
时间线索
线索:诗人的行踪
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夜晚
石壕村
官吏、老妇、老翁、“我”
有吏夜捉人
学习第一段
2.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夜捉”两个字很奇怪?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捉: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例如;捕捉、捉贼、猫捉老鼠。
“捉”暗示官吏不顾而姓意愿,强迫百姓当兵,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夜”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捕吏就趁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学习第一段
表面客观
内涵褒贬
“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征兵无度
3.面对“有吏夜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为什么?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担心被捉走,赶紧躲出去;
老妪被抓走的可能性不大,出门周旋。
(最终,老妪竟然被捉走当兵!)
学习第一段
征兵无度
学习第二段
石壕吏和老妪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下文看,这段有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对比
“一何”
加重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学习第三段
1.从诗句中找出老妇的“苦”,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第一层:(第3段1-6句)三个儿子服兵役,其中两个战死
第二层:(第3段7-10句)家境贫寒
第三层:(第3段11-14句)被逼服役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兵役苛酷 战争惨烈
学习第三段
从“三男邺城戍”到“犹得备晨炊”,写“致词”内容有十三句诗。学者霍松林说:“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3.请根据老妪的话,合理想象石壕吏呼喝的内容(现代汉语)。
石壕吏:                ,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还有其他人吗?今天你必须交一个人出来,快交出来!
4.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藏问与答,语言简省
突出石壕吏的步步紧逼,蛮横无理。
学习第三段
学习第四段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你能推知哭泣的人是谁吗?说说理由。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母亲
理由:老妪被带走了,家中只剩孩子和给孩子喂奶的母亲。
2.赏析这句诗的丰富内涵。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走、未来生活的困难而悲痛不已。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同情难过,通夜未能入睡。
质疑问难
1.怎么理解老妪自请“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保全丈夫、儿媳、孙子;为了国家勇于担当苦难。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捉人”,拯救老妪一家?
不是职权范围内的事情,管不了;
内心矛盾,虽然心痛老妪一家的遭遇,但支持唐王朝进行的平叛战争,希望赶紧取得最后的胜利。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植根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了杜甫悲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可以说在杜甫的内心深处,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在这场系关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一下子达到了颠峰。面对叛军的颠覆,杜甫毅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面。然而此时,杜甫的内心又是及其矛盾复杂的。
诗人为什么始终保持沉默?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忧国忧民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一个矛盾的灵魂
诗人为什么始终保持沉默?
嫁女与征夫,不知弃路旁。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读“三吏”“三别”, 你一定要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杜甫。他悲悯的目光拂过失去亲人的老妇,携过在边疆浴血牺牲的将士,从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1.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2.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以诗人行踪为线索,脉络清晰。
3.精心构思,极其精炼。
(1)句句叙事写实,寓强烈的感情态度于平实的叙事中。
(2)藏问于答。
(3)善于剪裁。
总结
小结:
本诗是一首: ,
本诗叙述了: 的事件,
本诗含蓄地揭露了: ,
本诗表达了: 的同情,
同时也赞扬了: 的精神,
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国家能 的渴
望。
现实主义诗歌,古体诗,叙事诗
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被抓服役
统治者爪牙(官吏)的凶横残暴
对灾难深重的人民
老妇人自请应役
平叛取得胜利
茅屋

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一、读书游历时期(三十五岁前)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三、为官及流亡四年时期(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
四、飘泊西南十年时期(从四十九岁到去世)
◆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在朋友的资助下,诗人在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 诗人因作此诗。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生于官宦家庭,年轻时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得,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早年曾壮游天下,在泰山边上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杜甫参加考试,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拘禁在长安,写了《春望》,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败。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761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是第6个年头,战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为:被。
破:这里是指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走。
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
解题
主要特点:
1.篇幅可长可短。
2.保留古乐府诗叙述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不讲求对偶,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体式。
5.常以“歌”命名。
体裁一:歌行体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 茅。
高者挂罥 长 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
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自经丧 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háo
chóng
juàn
cháng
shāo
ào

qǐng
qīn
sāng
chè
shà


朗读诗歌
请听朗诵,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秋高:秋深。怒号:大声吼叫。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挂着,挂住。罥,挂。 4.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5.入竹去:进入竹林。 6.呼不得:喝止不住。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1.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2.布衾: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3.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4.屋漏:“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6.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7.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1.安得:如何能得到。 2.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3.寒士: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4.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5.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6.庐:茅屋。 7.亦:一作“意”。足:值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疏通文意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秋风破屋
朗读课文
根据你对诗歌的初步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卷”和“吹”那个字更能突出风的猛烈?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飞”“洒” “挂”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各处飘飞的动态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二段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南村群童抱茅而去,诗人无可奈何。
2.诗人说自己“老无力”,杜甫写作此诗时49岁,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古人寿命不长,诗人的确不年轻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二段
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群童为何抱茅而去
直接原因可能是因为生活穷困,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深层的原因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也有可能是出于调皮。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二段
4.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根据全诗内容分析他叹息什么
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如果有风吹雨打,日子怎么过;
周围的人穷苦。
战乱给人民造成痛苦。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三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以入眠的痛苦。
2.结合上下文,谈谈“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天气的恶劣;暗示大雨将至;渲染出暗淡愁惨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三段
3.本段中描写杜甫家里生活境况的是哪几句 请你概括一下他的生活境况如何。
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境况:贫穷、阴冷、潮湿。
4.诗人杜甫在这样的境况生活,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寒苦不堪,令人同情悲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三段
5.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湿夜难眠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
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四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根据诗歌内容推想,他可能在想什么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作者情感
请再次默读、品味四个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湿夜难眠
第四节:祈求广厦
焦灼怨愤
愤懑无奈
忧思痛苦
忧国忧民
个人
民与国
诗歌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博大胸襟
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 实
自己
理 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推己及人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叙事
抒情
小结:
本诗是一首: ,
本诗叙述了: 的情景,
本诗反映了: ,
本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 。
现实主义诗歌,古体诗,叙事诗,歌行体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破屋漏雨
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和博大的胸襟
解读杜甫
认真品读全诗,结合《石壕吏》,说说你心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内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风格:沉郁顿挫
思想:仁政、仁爱



国 家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国]别林斯基
推荐阅读
又呈吴郎(杜甫)
原文: 译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 她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她只不过是一个无食无儿的可怜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若不是由于穷困,她怎会做这样的事?
只缘恐惧转须亲。 正因她心存恐惧,你反更该与她相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她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
便插疏篱却甚真。 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很像防得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早已经一贫如洗,
正思戎马泪盈巾。 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手巾。
课堂小结
茅屋因杜甫而“不朽”
这首诗中写到的茅屋,是杜甫用从朋友那里“化”来的木料、茅草建成,很简陋,到唐朝中期就毁坏了。唐末诗人韦庄崇敬杜甫,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草堂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几件简陋的茅草屋因为它们的主人,在千年时光里逐渐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为一体的博物馆。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占地200多亩,清幽宁静,风景如画,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课堂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
杜公祠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卖炭翁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
白居易
1.理解卖炭老人和宫使的形象。
2.了解“宫市”的掠夺本质和中唐以来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
3.感受白居易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 后官至刑部尚书。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有“诗魔”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 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1.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2.宫市:“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3.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
讽喻诗
写作背景
卖炭翁
卖炭翁,伐(fá)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朗读课文
请听朗诵,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疏通文意
请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得:得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困:困倦,疲乏。
市南门:集市南门
单:单薄
愿:希望。
贱:价格低
疏通文意
请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疏通文意
请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翩翩:轻快洒脱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喝斥。
疏通文意
请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驱将:赶着走。
绡、绫:指丝织品
系(jì):挂
直:通“值”,指价格。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掠夺一空。
3.围绕炭,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整体把握
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刻画
诗歌的主人翁是?
卖炭翁
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外貌描写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
(矛盾)心理描写
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运炭的艰难但满怀希望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 驱将惜不得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动作描写
自问自答
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刻画
诗歌中的另一个人物是?
黄衣使者
白衫儿
黄衣使者和“白衫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宫使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外貌描写
得意忘形、趾高气昂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专横跋扈
蛮不讲理,霸道凶残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动作描写
“宫市”掠夺的本质(无情掠夺,无情盘剥)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难辛苦,宫使的骄横清闲;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 心情及艰难处境。
了解艺术手法
1.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对卖炭翁和宫使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对卖炭翁:深切同情
对宫使:非常厌恶
2.全诗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但却给人爱憎分明的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叙事中 在描写中 在对比中 在词语中
理解作者情感及其表达
小结:
本诗是一首: ,
本诗叙述了: 的故事,
本诗揭示了“宫市” 的本质,
本诗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
本诗抒发了: 。
现实主义诗歌,古体诗,叙事诗,讽喻诗,乐府诗
卖炭翁辛苦烧好一车炭,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
掠夺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
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批判
1.本诗讲述了卖炭翁被宫中使者掠夺一空的经历,揭露“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旨和表达情感。
3.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鲜明地刻画出困苦艰辛的卖炭翁形象和仗势欺人、蛮横冷酷的宫中差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