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古代货币
第1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北宋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2.近现代货币
时间 表现
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
中华民国 建立后 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 实行法币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后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形成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特点 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影响 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崩溃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
3.21世纪以后的国际货币形势: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背景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特点 以美元为中心,实行“两挂钩一固定”
影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基础巩固练习
1.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货币是基于商品交换的出现而出现的,也是基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B项正确。
【答案】 C
【解析】 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的认识加强,也反映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地位的增强,故选C项。
2.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用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可知此时白银已被广泛使用,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故选C项。
3.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 )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性质的纸币”主要强调该货币在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地位;根据材料“大清银行兑换券”可知,该纸币受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制度的影响,逐步向近代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
4.下图是晚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它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性质的纸币。作为史料它直接说明 (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C.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混乱
D.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货币演变规律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中国古代最初以海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后期开始用铜仿制海贝,人工货币出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郡国自由铸币,造成货币混乱,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公元前118年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中国古代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货币流通额增加,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大量铸造铁钱,铁钱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应用练习一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 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三晋两周地区使用圜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答案】 示例
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
结论二: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杂乱形态到统一形态的发展过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二、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
1.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
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再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最后到世界金融中心呈现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并逐渐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等阶段。
2.世界金融中心兴衰变迁给我们的启示
(1)每一个阶段的金融中心都有一段璀璨的历史,它们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从古至今,金融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威尼斯时代政府公债和金融市场雏形的出现,到阿姆斯特丹商品和股票交易所的成立,到现代各种股票、债券、混合证券、共同基金、工业康采恩以及众多的衍生产品,金融创新一直并仍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满足各个时期划时代的经济变革。
(3)导致世界金融中心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世界各金融中心的兴衰变迁历程反映着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兴衰变迁,其实质是大国崛起与衰落的历程。
(4)历史证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兴衰变迁对世界金融乃至经济、政治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应用练习二
1.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再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最后到世界金融中心呈现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并逐渐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等几个发展阶段。下列关于各金融中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北意大利金融”因新航路开辟而兴起
B.“荷兰金融”衰落的重要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C.“英国金融”兴起的起点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D.“美国金融”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金融”衰落的重要因素是荷兰在英荷战争中战败,荷兰的世界霸主地位衰落,故选B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规范、稳定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其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加速了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
2.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使美元彻底而牢固地取代了英镑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霸主地位,并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功能更加完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
A.有利于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B.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推动了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
D.加速了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发展中国家涌现出许多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和社会,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潜在的新的全球金融中心,而上海就名列其中”可知,作者认为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尚需时日,故选C项。
3.美国《世界政策杂志》春季号一篇标题为“新的资本中心”的文章中写道:“自从全球开始股票、债券和货币的交易以来,三座城市先后崛起成为世界著名的资本中心:纽约、伦敦和东京。但是今天,随着发展中国家涌现出许多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和社会,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潜在的新的全球金融中心,而上海就名列其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上海是继纽约、伦敦和东京后的第四个世界资本中心
B.上海被排除在全球金融中心的行列之外
C.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尚需时日
D.上海已成为世界的下一个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
4.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
A.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共1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第2讲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秦汉 时期 田赋 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 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 时期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2.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1)国内关税: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2)国境关税
时间 概况
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 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改革开放后 国务院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3.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个人所得税起步于民国时期。
(2)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3)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4)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此后不断完善,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答案】 B
【解析】 “一条鞭法”把赋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选B项。
基础巩固练习
1.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2.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C.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D.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
【答案】 C
【解析】 从图示材料可以直接获得信息:税收总额呈增长趋势,工商杂税呈增长趋势并超过农业税,故C项正确。工商杂税呈增长趋势并不能表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工商业的发展并不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3.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出现的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 )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 1697万元 21%
1928 17914万元 41%
1929 27554万元 51%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税收入由1913年的1697万元猛增到1929年的275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21%猛增到51%,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迅速增加,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主要有五次(如下图):1980年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2008年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2011年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2018年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立即征收个人所得税,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故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故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B.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C.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D.个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2.认识
(1)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3)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4)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5)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6)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的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主要以土地为依据进行征税,该做法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B项;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排除A项;铁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汉,排除C项;赋税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实际上推动了后来土地兼并的出现和加剧,排除D项。
应用练习
1.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地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 )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
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秦为‘什一之税’,汉曾‘十五税一’,后为‘三十税一’。到了三国时期,定额租制全面确立,即每亩征收的田租数额固定不变”,可知秦朝到三国时期,租税逐渐固定,单产越高则农民得到的越多,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2.秦汉实行分成租制,不论田亩多少,只看实际收获量,田租按比率缴纳,秦为“什一之税”,汉曾“十五税一”,后为“三十税一”。到了三国时期,定额租制全面确立,即每亩征收的田租数额固定不变。这一转变 ( )
A.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B.促进了土地单产的提高
C.进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 D.推动了犁耕技术的成熟
【答案】 B
【解析】 唐代的“调”和“庸”都是手工业产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调”和“庸”的产品缴纳给国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场,因此不能极大地促进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当时要求农民为国家服徭役,说明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D项。
3.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 )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的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4.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共58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
治理
第1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 ( )
A.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
B.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
C.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
D.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可知,货币形制受区域经济活动影响,铸造形制相似的货币便于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故选D项。
2.唐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如图),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开元通宝”的出现 ( )
A.标志币制趋向成熟 B.实现书法功能转变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答案】 C
【解析】 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等于当时市场上采用统一的货币,这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
3.下表所示为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这一变化( )
A.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B.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C.营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时间 年号 主币 辅币 货币制度 货币
币材
1368-1436年 明前朝 大明宝钞 铜钱 钱钞兼行 纸币
1436年 正统元年 白银、大明宝钞 铜钱 银钱钞兼行 铜钱
1525年 嘉靖四年 白银 铜钱 银钱兼行 白银
1581年 万历九年 白银 铜钱 银钱兼行 白银
【答案】 D
【解析】 从明前朝到万历九年,明朝货币主币经历了从大明宝钞到白银的变化,其中自正统元年始,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广泛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4.货币的流通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图为中国1651-1860年的货币流通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1651-1700年间清朝建立导致经济崩溃
B.白银大量输入推动了18世纪经济的繁荣
C.1791-1810年间白银外流引发鸦片战争
D.1840-1860年间赔款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18世纪时中国货币流通量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5.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曾使用过这样一种货币:正面印着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据此指出使用这一货币的历史时期是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产物,故选B项。
6.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世界汇率和贸易问题。最终,由于担心英法两国会要求操控他们自己的通货汇率,罗斯福否决了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所达成的协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 )
A.借机转嫁危机负担
B.意在巩固美元地位
C.谋求世界经济霸权
D.拒绝承担国际责任
【答案】 D
【解析】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并且提高关税,其否决协议的出发点是恢复国内经济,说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拒绝承担国际责任,故选D项。
7.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美等国达成协议后采取了如下表所示的措施。这些举措 ( )
(1)通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系。
(2)稳定国际汇兑,避免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用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汇率调整。
(3)通过贷款调整会员国国际收支的暂时失调。
A.与世界银行的宗旨相吻合
B.有利于世界市场健康发展
C.顺应了关贸总协定的要求
D.制约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用有秩序的方式进行汇率调整,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相符,顺应了二战后商品与劳务的自由流通的需要,这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健康发展,故选B项。
8.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进行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这些举措 ( )
A.体现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B.维护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可知,西欧、日本等国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故选B项。
9.下图为1944年江淮银行改为“华中银行”后发行的五十元(是根据地最早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纸币之一)纸币,在根据地百姓间广为使用。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土地革命导致了货币新变化
B.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取得成效
C.苏维埃政府控制了农村经济
D.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在根据地百姓间广为使用”可知该货币获得民众认可,这实际上反映出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取得成效,故选B项。
10.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制代替古典金本位制,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
A.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推动欧洲国家建立了欧洲统一货币
C.有助于推动国际资金自由流动
D.促使各国开始大幅降低关税税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制”可知,推动了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
11.下表是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 )
A.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D.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对外出口 工业产值 黄金储备
1947年 1970年 1948年 1969年 1949年 1971年
32.4% 13.7% 53.4% 40.8% 75% 9.7%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外出口、工业产值和黄金储备等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黄金储备急剧下降,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选B项。
12.《漫长的20世纪》中描述:“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针对此种现象,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D.努力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材料中“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相符,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717年,铸造金币,确定1盎司黄金合3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英镑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不仅在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广泛使用,而且被其他国家用作外汇储备和对外结算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0世纪30年代,英镑颓势已不可挽回。二战爆发后,英镑贬值,对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此后,英镑地位更加衰败,无力同美元相抗,只能追随美元浮动。
——摘编自薛艳《英镑的兴衰与现实选择》许国云《谈谈英镑的变迁》
阅读材料,围绕“英镑国际地位的兴衰”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论题: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霸主地位;控制世界金融霸权,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被美国、德国超过,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使得英镑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英镑地位更加衰败,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存继,走向解体。
综上所述,影响英镑国际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经济实力,英镑国际地位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而变化。
第2讲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佞。”这说明当时 ( )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自然经济结构遭到巨大破坏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反映了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的表述对材料解读错误。
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
A.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B.扭转了贸易逆差
C.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D.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答案】 A
【解析】 据图示可知,自1928年至1934年,中国的进口税率不断提升,这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有直接关系,故选A项。
3.1980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为“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这三项原则 ( )
A.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不利于调节国民收入的水平
C.会大大加重多数公民的负担
D.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三项原则是在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政府为了稳妥推进个人所得税工作而实行的基本原则,它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4.《左传》中记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端。这说明当时 ( )
①从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
②国家财政收入将有明显提升
③井田制开始实施并逐渐强化
④对土地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故①错误;“初税亩……以丰财也”说明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增加了财政收入,故②正确;井田制确立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故③错误;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故④正确;故选C项。
5.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为输籍定样,根据户等且从轻纳税推动了豪强依附人口向国家编户齐民转化,故选C项。
6.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将农民的赋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种,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户税征钱,地税征粮,分夏、秋两季缴纳。由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 ( )
A.有利于商品流通
B.解决了财政危机
C.缓解了土地兼并
D.加强了人身控制
【答案】 A
【解析】 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这就需要把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地税则按照田亩来交,意味着地主可以兼并土地,土地(特殊的商品)买卖也会因此增加,这都有利于商品流通,故选A项。
7.明代赋税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 ( )
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以银代役”“废止了人头税”可知,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放松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故选C项。
8.1933年,国民政府以海关金单位作为征收关税的标准单位,把伦敦标金作为计算基础。1934年,财政部取消标金外汇,用现金交割;1935年,规定标金以中央银行的标准结算。这些举措 ( )
A.解决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
B.加强了中国对经济的自主管理
C.保障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深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答案】 B
【解析】 国民政府采用海关金、伦敦标金实际上等于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核算体制,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国际金融体系,而最终取消标金外汇、采用中央银行的标准进行结算,等于有了自主管理体制,故选B项。
9.1937-1945年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如1945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051512百万元法币。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
A.沿海省份税收和关税收入的丧失
B.内战军费开支不断扩大
C.滇缅公路的不畅通致使外援受阻
D.国民政府超量发行法币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1937-1945年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全面爆发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均失败,中国丧失沿海大片领土,进而沿海省份税收和关税收入也丧失,这是导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
10.1950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刘少奇说道:“新中国海关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已经成为保护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从今以后,中国的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由此可见,新中国的海关政策 ( )
①体现了海关管理的独立自主
②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外交的封锁
③有助于清除列强的在华势力
④有利于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新中国海关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已经成为保护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可知,新中国的海关维护民族利益,不再受制于列强,体现了海关管理的独立自主,故①正确;海关政策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封锁无关,故②错误;据材料“中国的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可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特权已经被取消,有助于清除列强的在华势力,故③正确;据材料“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可知,这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推动了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④正确;故选D项。
11.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8.9%,基本上取消了配额管理。这是由于 ( )
A.我国急需扩大进口增加内需
B.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C.我国经济与世界开始接轨
D.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并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配合关税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整,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2.[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答案】 (1)来源: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制度外的税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
【答案】 (2)特征:北宋前期,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中央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新政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并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 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 16%,出口税率4%。1842 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 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剧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变化:由自主关税到协定关税(或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晚清海关进口税率较鸦片战争前大幅降低。原因:鸦片战争前国家主权独立;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竭力压制中国关税税率(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 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 (2)努力:支持广州革命政府收回关税主权;宣传关税主权丧失的危害;发动关税自主运动。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为探索近代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