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22: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新授课)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殖民扩张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知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涉及的流通商品与交往国家。
历史解释:概括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思考殖民扩张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人口迁移以及全球物种大交换的影响
家国情怀:知道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树立的文明观与世界观。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的第二课,作为世界古代史与近现代世界史的过渡和衔接,其最大的影响就是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主要讲述了以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与疾病传播为核心特征的全球物种大交换状况,以及这种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二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意在说明全球海路的开辟对提升海路贸易重要地位的历史性意义,最后一目“早期殖民扩张”意在表现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殖民大扩张在不同文明区域产生的诸多变革,如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可以将内容整合为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两部分阐述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部分,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传播”、“商品流动”四个角度;“世界格局的演变”分为世界人文地理、政治文明、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两部分之间是递进的。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及其影响,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
【教学难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就为本课的《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历史的学习,仅限于通史层面的政治经济大事件的把握,而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编排上角度更广阔,逻辑关系上更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上面两幅地图一个是15世纪的世界地图,另一个是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比较这两幅地图,有着怎样的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各大洲孤立分散的状态被打破。
教师继续提问:导致对世界认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过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只有使人们认识世界视野更加开阔这么简单吗?答案不是的。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一发现的过程所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新课讲授】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述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这一历史概念。
1、人口迁移
材料1: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教师活动:出示上面的史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根据材料1和教材P39,指出15至18世纪人口迁移的背景、概况和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2.概况:①欧洲人入侵、大批来到美洲;②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③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减少;④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有族群混合现象。 3.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国;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接着教师根据前面所总结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观看这张地图,讲述地图中所蕴含的人口迁移方向、人口迁移等知识点。
材料2: “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459页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根据这张地图以及材料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对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灾难,但黑奴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2)对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导致非洲的发展滞后与社会混乱;(3)对欧洲: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改变世界人口格局;促进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促进族群融合,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2..物种交流
教师活动;向学生出示上面两张图,提问学生;观察两图,欧洲与美洲的物种是怎样交流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图片的内容,引出物种的交流的背景是人口的迁移,并介绍物种交流蕴含的物种有哪些。
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动植物的交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根据书本得出结论:玉米和甘薯传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促进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接着出示材料三: 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旧世界的动植物种类,尤其是新世界的动植物种类,都已经被人类缩减或专门化了。专门化往往意味着未来改变的可能性愈趋窄化:为了眼前方便,我们劫掠了未来。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教师向学生提问:史料和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打破当地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当地多种生物物种的灭绝,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总结:阅读课本P40的“历史纵横”,结合前面的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述:(1)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消极影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和原住居民大量人口的死亡。
疾病的传播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梳理疾病传播的表现以及影响。
表现:天花等疾病带到美洲和大洋洲。影响: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教师活动:展示旧航路与新航路开辟后的航线图,向学生提问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发生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两张图,并总结变化:三大贸易齐头并进。
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上面两张图,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和书本总结三角贸易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梳理三角贸易的各个过程。
接着教师根据上面三张图片并结合书本讲述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贸易以及贸易过程。向学生提问:这些贸易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美洲与日本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史料:西班牙帆船到中国来进行贸易,中国史料记载很多。明末时人记载,“其夷佛郎机也,其国有银山,有夷人铸作;银钱独盛。……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关于明代流入中国白银的估计,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0000两,从日本得到 200000000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2750两,总计为330512750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上面的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书本p41页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思考当时大量白银为何涌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背景:①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③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美洲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影响:①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②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三、早期殖民扩张
教师根据这张图片向学生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这一史实。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书本梳理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材料一 非洲的愤怒:2003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反种族歧视大会”上,非洲国家普遍认为,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造成非洲贫穷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欧洲国家应向非洲进行道歉并赔偿损失。
材料二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堑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三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教师展示这三则史料,向学生提问;根据材料,谈谈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殖民扩张?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史料并总结:对亚非拉:消极:(1)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2)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积极:客观上为亚非拉落后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当地近代化;各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教师根据材料三以及书本知识总结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接着根据殖民扩张对亚非拉以及欧洲的影响出发,说明殖民扩张是违背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引出中国的外交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意识。
【课堂小结】;教师从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三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梳理全球性的联系的建立。从世界人文地理、政治和文明、经济三个角度梳理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后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三、早期殖民扩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