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新航路开辟前,西方与中国之间只有传统的连接华南—南海—东南亚—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种状况到麦哲伦船队开辟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才得以改变。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使中国与欧洲开始了贸易往来 B.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被西班牙垄断
C.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2.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梁启超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国人航海技术的落后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国人缺乏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
3.某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但达到一定水平比较容易,难的是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发展体制。西欧中世纪后期某种原始形式的发展机制开始出现,地理大发现就是这一体制初步形成的基本表现。该学者意在说明地理大发现( )
A.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 B.以谋求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为目标
C.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达·伽马离开印度时,卡利库特国王让他转交一封给葡萄牙国王的信,内容是:“贵王朝的达·伽马先生来我国,我很高兴。我国盛产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宝石。我请求您用来交换这些东西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鲜红的布。”这表明达·伽马的远洋航行( )
A.开始打破文明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B.为丰富欧洲人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C.使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亚洲 D.推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融合
5.有学者认为,十四、十五世纪,整个西欧处于急剧的经济衰退,已从地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获利的葡萄牙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西非海岸,并不断取得成功,刺激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资助哥伦布,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早发现美洲。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A.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
6.关于哥伦布和“新大陆”,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始终认为自己所到之处便是东方的亚洲,从未意识到那是一块当时欧洲人尚不了解的“新大陆”。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哥伦布在第三次航行之后的一些信件中,明确使用了“新大陆”这个概念。据材料可知( )
A.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C.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 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7.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如表为番茄传播历程。据此可知( )
1523年 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
1550年前后 传到意大利
1575年 作为观赏植物,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17世纪 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具他亚洲国家
18世纪中叶 开始作食用栽培
A.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传播 B.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C.殖民扩张助推欧洲移民潮 D.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8.有学者认为:“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工业生产的先进 B.忽视了远洋航海的条件限制
C.看到了西欧社会的变化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9.杰里·本特利认为:“欧洲人探险海洋的动机是错综复杂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寻找基本资源和可以耕作的土地,以及寻找通往□□市场的新商路,再有就是热切地传播基督教。”材料中空缺处应填入( )
A.中国 B.印度 C.亚洲 D.美洲
10.欧洲人的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下列相关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B.法国——塔斯曼——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C.荷兰——德雷克——到达合恩角
D.荷兰——卡蒂埃——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11.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连续应战。
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
A.两次鸦片战争激发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B.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开展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2.整个中世纪,欧洲人几乎都不可能直接地、大批地得到亚洲的商品,他们只能到地中海沿岸的市场上购买,而这些商品经过阿拉伯、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商人的多次转手,价格往往是初始价格的十来倍。若是遇上政局动荡导致的运输中断,价格更是惊人。这可用于说明( )
A.阿拉伯帝国对商路的垄断 B.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动因
C.中国手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趋势
13.1434年,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船队成功越过博哈多尔角,他们认识到北大西洋的风向和洋流的规律,知道只要沿着西非海岸向西北航行,就能遇上把他们带回葡萄牙的西风。据此可知,这次探险活动( )
A.开辟了直通亚洲的新航线 B.使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C.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D.利于增强人们远洋探索的能力和信心
14.1519年,一位航海家率领五艘海船向西航行,最终只有一艘海船完成航行后返回到欧洲,他本人也在途中因与土著人发生冲突而丧生。该航海家开辟的航海路线为( )
A.西欧至非洲航线 B.西欧至亚洲航线 C.西欧至美洲航线 D.环球航行
15.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的这些探索( )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识 ②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③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④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一位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们狂热的传播天主教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1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下面材料是《马可 波罗行纪》对中国描述的部分内容。
大汗世界一切鞑靼之最高君主,今日世上从来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
这种纸币的制造,它的形状、制造和工序与真正的纯金或纯银币一样。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
杭州城,这个名字义为“天堂之城”。四周足有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
以汉八里(大都)为中心,有道路通达州郡,每25或30里设一驿站。如有紧急的文书或物品,则日夜传递,百日的路程,十天之内就能送达。
提取材料信息,对《马可 波罗行纪》塑造的中国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欧亚大陆的居民生活在邻近地区中,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程度不同地相互影响着。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欧亚大陆较为迅速的发展,使得1500年以前人类文明中绝大多数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发源于欧亚大陆。而非洲撒哈拉沙漠、大沙漠东面的巨大的苏德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欧洲人对美洲的迅速入侵和开发,与迟至几个世纪后才得以侵入和开发非洲、构成了同样引人注目的对比……原因是地理环境:美洲大陆在地理上更易接近,更吸引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此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前西方与中国之间并没有直达的海上航路,只能靠中转,而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后,开辟了西欧直达中国的航路,为中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西方与中国之间就有贸易往来,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被西班牙垄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的西欧,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其具有封闭性,这使得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后来明朝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不再组织大规模航海活动。而哥伦布等人处在西欧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开辟新航路目的是为追求金银财富与开拓新市场等,因此出现梁启超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A项正确;B项不是根本原因,而且当时中国人航海技术也不算落后,排除B项;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导致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中国人之所以缺乏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受制于中国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资本主义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发展体制,推动了地理大发现,而这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资本主义是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但达到一定水平比较容易,难的是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发展体制。西欧中世纪后期某种原始形式的发展机制开始出现,地理大发现就是这一体制初步形成的基本表现”可知,地理大发现是受生产力发展影响形成市场导向发展体制的产物,不是以谋求生产力均衡发展为目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基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19世纪中期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我国盛产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宝石。我请求您用来交换这些东西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鲜红的布”,通过信的内容,可以看出达·伽马的远洋航行可以使得欧洲获得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宝石,极大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B项正确;达·伽马不是第一个进行远洋航行的,不能用“开始”,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贵金属流入亚洲,排除C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着认为葡萄牙海上冒险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西班牙资助哥伦布发现美洲,即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C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欲用哥伦布生前的书信质疑史实界共识,即哥伦布对“新大陆”看法的传统观点错误,首先要验证相关信件的真伪,即应用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A项正确;仅此一例不足以说明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B项;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的说法夸大了客观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源于南美洲的番茄,在16世纪以后,逐渐传到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等欧亚国家,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传播,A项正确;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殖民扩张助推欧洲移民潮,排除C项;番茄的传播路径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可知材料信息强调西欧的远洋航海活动是必然发生的,这是西欧社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结果,所以这一说法是看到了西欧社会的变化,C项正确;这一说法是在强调西欧社会的变化,并不是在强调工业生产的先进和忽视远洋航海的条件限制,排除AB项;这一说法看到了社会的变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可判断“欧洲人探险海洋”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东方的市场和黄金。东方应为亚洲,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东方指的是亚洲,包括中国和印度,排除A项、B项;美洲是“新大陆”,被发现前不为欧洲所知,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英国的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A项正确;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排除B项;德雷克是英国人,排除C项;卡蒂埃是法国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体现的是应对挑战获得发展,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但并没有促使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最后衰落下去,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体现了这一观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进而要求获得更多的地位,为此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挑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人不能直接得到亚洲商品,只能购买经过多次转手的高价亚洲商品。欧洲人渴望获得大量廉价的亚洲商品,为此积极探寻开辟新航路,B项正确;当时垄断传统商路的是奥斯曼帝国,不是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手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排除C项;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34年,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船队成功越过博哈多尔角,他们认识到北大西洋的风向和洋流的规律,知道只要沿着西非海岸向西北航行,就能遇上把他们带回葡萄牙的西风,这一经验有利于增强人们远洋探索的能力和信心,D项正确;开辟了直通亚洲新航线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排除A项;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19年,麦哲伦探险船队驶离了西班牙,向西进行环球航行,至1522年9月成功归来,而麦哲伦在途中因与土著人发生冲突而丧生,D项正确;A项属于迪亚士,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B项属于达·伽马,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C项属于哥伦布,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知识点,得出这些探索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识、扩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联系加强和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①②③④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表述不完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材料信息是,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是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D项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排除A项;“企业家们狂热的传播天主教”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7.示例
《马可 波罗行纪》反映了当时元代大一统,疆域广阔、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交通发达的历史事实,突出财富与君权,表达出对中国繁荣昌盛的欣赏与羡慕。马克·波罗来华时期,正值元朝国家统一稳定,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之际,而马可 波罗又以在中国游历经商赚钱为目的,故此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夸大的成分。这一点被急欲开辟新航路、向东方获取财富的欧洲殖民者所利用,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马可 波罗行纪》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因受立场、视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形象”我们要辩证理性看待。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这种纸币的制造,它的形状、制造和工序与真正的纯金或纯银币一样。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得出《马可 波罗行纪》反映了当时元代大一统,疆域广阔、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交通发达的历史事实,突出财富与君权,表达出对中国繁荣昌盛的欣赏与羡慕。根据材料“杭州城,这个名字义为‘天堂之城’。四周足有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并结合所学得出马可 波罗来华时期,正值元朝国家统一稳定,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之际,马可 波罗在中国游历经商赚钱为目的,因此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夸大的成分。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得出《马可 波罗行纪》被急欲开辟新航路、向东方获取财富的欧洲殖民者所利用,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可 波罗行纪》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因受立场、视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形象”我们要辩证理性看待。
18.示例观点:地理环境对非洲、美洲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
阐释: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大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流域的巨大沼泽地,以及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北非以外的非洲长期相对封闭,孤立发展。欧洲人对非洲的殖民兴趣较淡,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与此形成对比,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地化。非洲和美洲的不同发展历程表明,在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前,地理环境对非洲、美洲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的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地理环境是影响人们探索开发新世界的重要因素。要论证这一观点,我们需要联系我们学过的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史实,由于美洲的地形较为和缓,并且距离欧洲的距离较近,因而美洲的开发速度是十分之快的,到了16~17世纪美洲已经基本殖民地化,而非洲由于地形多样,地势险峻,并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等多样的生态气候,因此虽然非洲距离欧洲较近,但是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间晚于美洲。所以最终得出结论地理环境深刻的影响着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
同课章节目录